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P37

  ..续本文上一页毫无疑问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与世间人比起来要轻松许多,世间上很多人的苦恼与困难是无法想象的,作为修行人已经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佛法,除了闻思和修行以外没有其他琐事,因此,为了开启今生来世的善妙智慧,希望对如此殊胜的论典还是应该背诵。

  有些人也许前世因缘不具足,从记忆力等各方面来说稍微有些欠缺,但每天如果精进努力的话也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有些人天天都处于一种散乱状态当中,这是非常可惜的。大家应该在闻思修行上下工夫,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否则在这种蔬菜都难得一见的冰天雪地当中苦行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莫不如在大城市中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还好一点。

  癸二、最后仍需观察不符佛经教义:

  远离四边之戏论,殊胜定解之面前,

  思维此法与彼法,所缘观察不可得。

  最后修行时不应执著观察,否则佛陀与菩萨的智慧以及世间无害根识均已成为颠倒识,无有观察之故。真正远离一切四边戏论的殊胜境界面前根本不会存在此法、彼法的执著,从显宗角度来说,不说一地菩萨,即使加行道入定时也具足与一地菩萨相同的无分别念智慧,在这种境界前,“这是瓶子”、“这是柱子”、“某法有颜色、形状”等等分别念根本得不到。

  有些人欲要抉择大圆满的本来意义,他首先通过上师的窍诀与教言反反复复修炼,最后真正已经认识自心本面,在这种状态或境界前根本没有此法、彼法的分别,不但没有而且去寻找也无论如何都得不到。这一点,历代高僧大德以及瑜伽士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都有亲身体验,不用依靠他人说明,因为已经真正获得了此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面前有没有一种执著相呢?绝对没有,不论显宗密宗,在无分别的境界面前根本得不到此法、彼法等任何所缘。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修持无上大圆满,喜欢修行显宗的最高禅定,当你真正获得最高境界时,任何所缘相都不会得到,对此,依靠自己的智慧可以无碍了知。

  尔时观察之相执,如蚕作茧自缚般,

  以分别念所束缚,不能如实见真义。

  通过观察抉择获得清净禅定时,观察一切相就如同春蚕以自所吐之丝捆缚自己一般,最后境界时若仍然存在执著,依靠此类分别念必定将自身紧紧束缚,一切现象皆是虚妄,究竟入定时任何执著相都不存在,一切执著分别念决定要断除。

  当然,于此境界中显现实际是不灭的,帝洛巴说:那若巴,显现非为束缚,执著乃为束缚,故应断除执著。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说:显现不是束缚,执著才是众生之束缚。抉择究竟正见时,如果存在执著就根本不能现见万法的本来实相,因此,不论修习大圆满还是大中观,对真实正见已经抉择之后,应于此本体中自然安住并认识它的胜观智慧,否则妄加分别“这是不是空的”、“这是不是实有的”等等,一定会遮障实修禅定,如此则永远也无法见到心之本体,无法获得禅定的真正本体,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也相当困难。

  诸位对修行层次一定要了然于心,很多修行人对这一点应该清楚,没有闻思基础的盲目修行还是存在很大危险性,因此首先应该观察,中间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最后则没有必要再去观察。

  癸三(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择)分二:一、二者体相;二、此二成为因果之理。

  下面对智慧与心所作一辨别。真正入定见到本性的智慧与世俗中心心所分出来的智慧有天壤之别,比如大圆满窍诀书中经常讲到阿赖耶与法身的差别、染污意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别,对诸如此类的差别应该详细辨别。无垢光尊者的《句义宝藏论》、《上师心滴》中对这方面作了很多分析,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也讲了觉性与心识之间的差别:觉性是智慧的,它能够无碍通达万法的究竟本性,是对治分;而心识是烦恼分,是染污意识的本性。对于觉性与心识二者应善加区分,一般通过智慧才可以断除相续中的无明烦恼,这一点在修行过程中至关重要。

  子一、二者体相:

  依此殊胜之定解,遣除遮障实相暗,

  依靠各种中观的分析方法进行抉择之后,按显宗说法是获得了离一切戏论的究竟境界,以密宗角度则是对于自心的本来面目完全认识,这样的定解能够遣除遮蔽实相的一切无明黑暗。

  心性本来是光明的,由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之无明客尘的浓厚乌云障蔽之故,使自性光明无法显现,一旦通过明灯般的殊胜定解将无明遮障遣除,认识自心觉性的胜妙智慧可以生起,自相续中无明客尘的烦恼乌云马上就会消散无余。

  此时无误而现见,本来义之光明性,

  各别自证之智慧,岂是心所之妙慧?

  此时无有任何歧途、无误现见本来光明的实相之义,也即如来藏本来面目的一分可以无碍现见,真正的义光明当然只有在一地菩萨时可以见到,但加行道与资粮道时可以见到与其相似的喻光明。比如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他通过上师的窍诀和教言,如来藏相似的一分,也就是喻智慧,于现在同样可以相似见到。

  上述相似的境界也可称之为各别自证的智慧,从密宗角度来讲即是真正的觉性。上师在对你宣说大圆满的修法,使你认识心之本性时,上师也说“你已经开悟了”,实际资粮道时对于自心有所认识,上师一方面为安慰弟子,一方面为了说明这是开始解脱轮回的一种象征,于是可以称之为最初的开悟,就如同太阳升起之前所透露出的第一线曙光一样。

  这种认识心之本性的无我智慧与世间能辨别的心所智慧有很大差别。对此,很多讲义中依靠显宗方法进行解释,但麦彭仁波切《宝解宝灯论》所宣说的密意若以密宗方法解释才是最为殊胜的。

  实际各别自证的殊胜智慧与心所之妙慧完全不同。此处智慧与妙慧有一定差别,智慧是诸佛菩萨相续所摄,而妙慧由凡夫相续所摄,属于心所智慧。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著彼。

  妙慧与智慧有相当大的差别。智慧是指已经完全认识了万法本性的一种殊胜境界,在此境界面前根本不会存在此是彼非的执著。妙慧则与之不同,它的对境是此法、彼法,此是了义、彼是不了义,具有一定的执著和辨别,按照《俱舍论》等其他论典的观点,妙慧是能够取舍辨别的一种善心所。

  因为对境与有境,显现空性每一方,

  悉皆不缘平等智,非心心所之体相。

  二者究竟有怎样的差别呢?对于对境、有境、显现、空性等任何一方皆不缘取,即是平等智慧,所谓的智慧根本不存在此为对境、彼乃有境、这是显现、那是空性等如是种种辨别和分类。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对此作了详细宣讲,《辨法法性论》也说:认识一法的总相称为心,别相称为心所。俱舍和戒律对心心所的法相、事相、名相也作了很多不同的解释。

  而最后安住的境界绝非心和心所所摄持,若以心心所摄持,就像陈那论师所说:一切心与心所即是三界之本性,是以增益方式增上的。心心所若未离开,则于三界轮回中不能获得解脱,因此,所谓的智慧根本不是心和心所。

  子二、此二成为因果之理:

  故依观察所引生,殊胜定解中入定,

  无垢妙慧之此因,获得双运智慧果。

  定解可以分为暂时、究竟等很多种类,暂时来讲,在离一切戏论的相似定解中安住,通过详细分析抉择了知万法为空性后,是否于单空中安住呢?实际单空也是不存在的。除单空以外的一个体相是否存在呢?并不存在。那除单空与非单空以外的他法有没有呢?所谓的第四法也并不存在。

  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殊胜定解后,应该按照上师窍诀入定,依靠无垢妙慧作为因,可以得到无二双运的智慧果位。这样一种入定境界,对初学者来讲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逐渐如是修持时,就会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通达万法的真实本性。如此殊胜的定解实际就是无垢妙慧,于此妙慧中安住,就会成为生起菩萨根本慧定的真正智慧之因,也就是说,对境与有境、显现与空性何者也不缘的殊胜智慧从上述因缘当中可以产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从显宗角度,离一切戏论无二双运的大空性境界中如果无法安住,那先安住于何者也无有的空性之中,由此可以生起离戏论的大空性境界,获得无二双运的究竟果位。或者以密宗方式解释,依靠上师窍诀对自心的来龙去脉详加观察,之后得出心无所得的境界,在如此殊胜的境界中安住,这样安住即是无垢智慧之因,依此渐渐可以获得双运普贤如来的殊胜果位。

  抉择正确之见解,建立决定之宗派,

  以此辨别之妙慧,即是无垢之正量。

  大乘需要依靠智慧抉择真正的见解,而抉择正确见解或建立宗派所必需的,即是能够辨别之妙慧,真正殊胜无垢的智慧虽不存在观察,但依靠妙慧可以辨别何者为正见、何者非为正见。如此观察抉择辨别的妙慧,名言中可以称之为无垢正量,依此正量在自相续中能够获得殊胜的智慧。

  这里讲了智慧与妙慧的区别。辨别宗派、见解以及因果之间的差别实际都是妙慧在起作用,依靠妙慧能够生起真正的智慧,之后于抉择空性的殊胜智慧中安住,这就是真正的定解,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妙慧引发之定解,诣至实相入定智,

  乃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此者即生中,

  能赐双运果位故,既堪为乘亦为大。

  依靠辨别见解、宗派的正量妙慧,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殊胜定解,最后可以趋入真正实相义而入定。具足如此入定的智慧即是真实大乘道之正行,比如中观所修持的正行或者大圆满正行,均是首先通过妙慧了认心之本性,之后于此中安住,这就是真实的正行。若能依照上述道次第如理如实地修持,即生中也可以获得双运普贤如来的金刚持果位,这一点通过密宗方法解释则会轻易了知。

  此种殊胜定解,即堪称为乘也可称之为大。“乘”有乘骑之义,即依靠大乘、小乘分别可以到达行者所欲趋达之目的地,乘分为能乘与所乘,藏文中,所到达的目的地也用乘来表示,所去的道路也是乘。依靠乘骑可以抵达目的地,同样依靠殊胜定解可以趋达所欲…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