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际一味一体。
对于上述殊胜的窍诀,比如托噶,它是无上心滴的一种特殊法门,其他宗派不要说真正的实修法,甚至连名称也未提及。当然从某种理论上来解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与宁玛巴没有不同,但零散的窍诀尤其观修明点、自性阿(A)字等修法,在其他噶举派、格鲁派中绝对是没有的,这就是大圆满不共的特法,这一点,只要对宁玛巴教法稍微了知者均会一清二楚。
从这一角度来说,宁玛巴确实从修行窍诀以及成就境界等各方面具有一种不共特点,从成就者的人数来说,《密宗虹身成就略记》 中也记录过许多大成就者真实成就之相。成就相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净土宗在临往生时念阿弥陀佛名号、身体降下舍利等等,他们认为出现这些相就已经往生了,而密宗大圆满当中虹身成就的非常多,即使非常普通的修行人在临终时也是出现十分稀有的成就之相,尤其宁玛巴最后虹身成就的确实相当多,而其他宗派到底有没有?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但通过修持宁玛巴教法中的零散窍诀而成就的大成就者,众人对他们不得不一致认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如同檀香木虽属树木之类,但它也有其不共的特点,藏族有句俗语说:吃糌粑每个人都一样,但做事情上有所不同;牦牛长得似乎没有差别,但头上的角却各有不同。同样,大圆满与其他教法具有相同之处的同时,也有其他宗派未提及的殊胜不共之法,麦彭仁波切说:“堪为特法何须言?”对于这些不共特法,没必要过多地言说,不过,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较为低劣,不说恐怕不会通达。
有些人太过分了,“大圆满与其他法没什么差别,以前修大圆满的人不也是舍弃大圆满,另觅他宗了嘛……”,麦彭仁波切于本论后文说:“具有各种宝法藏,舍彼求假宝真迷!”舍弃真正的如意宝,反而到处寻找假如意宝的话十分可惜!这里的“如意宝”可用两方面解释,前面说“法贤”是对荣索班智达的授记,我想这一句应该是对法王如意宝的授记,你们如果遇到上师如意宝的话,没必要再去到处寻找仁波切,现在假仁波切多得数不胜数。
对于这一偈颂,我一直认为是对法王如意宝的授记,但麦彭仁波切字面意思是说:大圆满法非常殊胜,就像真正的如意宝一样十分珍贵,有幸遇到时,千万不要将其弃之一旁,然后到别处寻找假的如意宝。也并不是说其他宗派全部是假如意宝,绝对无有此义,但针对宁玛巴的传承加持而言,从他宗教法中确实很难获得实义,这样与假宝没有差别。
堪布根华在讲义中对这一问题并未广泛宣说,但实际他所阐述的内容非常甚深。德巴堪布在其《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所宣讲的意义非常深奥,已经直接开启了麦彭仁波切的究竟密意。对此论未加以细细领悟的人,可能认为其文字意义十分浅显,觉得谁都可以写得出来,不要这样想,否则既无法从中获取真实智慧,也得不到尊者的殊胜加持。真正来讲,如果稍稍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这部《浅释》所阐义理十分耐人寻味,确实非常殊胜!
壬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于彼究竟大圆满,深寂光明无为法,
虽是如来之智慧,于此暂时正道中,
相似喻义双运智,画月水月天月喻。
萨迦班智达曾对大圆满作评述说:大圆满是智慧但并非乘。针对这一说法,对其辩答说:大圆满既是智慧也是乘,如此宣说无有任何过患。
大圆满所抉择的智慧,实际是佛陀最高、最究竟的智慧,“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佛于菩提树下获证菩提圣果时如是宣说,实际大圆满的殊胜智慧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 ”,也即如来究竟圆满之智慧。
有人认为:如来的智慧甚深微妙、无与伦比,作为凡夫如何能修持呢?
不应产生此种念头。凡夫地时,于暂时之正道中可以相似修持,之后获得与真实智慧极其相似的喻智慧、义智慧、双运智慧,若以比喻说明,此三者可分别喻为画月、水月、天月。诸传承上师对此解释说:资粮道、加行道之凡夫地 所见到的智慧属于喻智慧,将此喻为画月;获得一地时所得为义智慧,此喻为水月;无学地时所见为双运智慧,就如同天月一般。
从凡夫角度而言,有些人直接证得一地,获得义智慧;个别极利根者,如国王恩札布德,无碍获得双运智慧的也有;有些则通过自己的精勤修持、虔诚祈祷上师,能见到心之本性,此时所见与真正远离一切戏论之本来面目还相距甚远,但可将其称为喻智慧。
这样的喻智慧就如同画月,为何如同画月呢?凡夫众生对于画月、水月、天月都未见过,但通过上师的窍诀,最初见到的境界就如同极其高明的画家所画之月亮,与天月虽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其他如颜色、形状等各方面一模一样;到一地时,就好像见到了现于水中的月亮,对于万法本性更加清晰明了;如此渐次修持,直到无学地获得佛果,比喻为真正见到了天空中高悬之圆月。
很多人认为最初修持即已见到大圆满的智慧、获得了一定境界,那是不是已然成就殊胜菩提果了?也不是这样,因为如“天月”般的双运智慧仍未现见。有些不用说“天月”,连“水月”都尚未见到,仅仅见到“画月”而已,这时切莫与“水月”、“天月”混为一谈。
那处于此种阶段时与何者亦未见之凡夫是否相同呢?完全不同。虽同属凡夫之类,其中仍存有许多差别,有些凡夫根本没有见到心之本性,而对于已然见到如画月之喻智慧的凡夫而言,若继续精进修持,必定可以断根,比如获得加行道忍位时,虽未断除恶趣之种子,但已经获得压制烦恼的能力,从此以后再不会堕入恶趣。同样,已经见到如画月般的喻智慧之后,自此也再不会堕入恶趣,因他已经证悟大圆满、见到了心之本性,从某一角度可将其称为证悟者。
依次前者引后者,此乃自然无漏智,
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实地而修持。
譬如为得圣道智,如是修持相似智。
首先以加行道的喻智慧引生一地的义智慧,以此义智慧再引出无学地的双运智,即以前前之因产生后后之果,最后得到自然无漏之智慧。
虽说大圆满果属于佛之智慧,但于凡夫地时依靠自己各自不同的智慧力量,完全能够如理如实地修持。以显宗来讲,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离一切戏论的、光明的、无为法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凡夫地时其实也可以修持,这一点在《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都有明显宣说,萨迦派等其他宗派也共同承许。
也就是说,一地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普通凡夫很难修持,但凡夫于资粮道、加行道时,与其相似的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同样可以修持,依此如理修持完全能够获得真正的证悟,显宗也如是承认。既然显宗也如此承许,那密宗大圆满的智慧于薄地凡夫时为什么不能相似修持?应该可以。如果可以承许的话,那某些人还是应该仔细斟酌,还需不需要继续固执己见地抱持自己特有的观点。
若显宗一地菩萨的境界在加行道时能够相似修持这一点不成立,则密宗大圆满的智慧于凡夫地时相似修持也可以说为不成立,对此任何人也是不敢否认,如果否认则需要推翻所有般若经典所阐述的观点,但谁也无有这个能力。故而凡夫地时可以具足相似的大圆满智慧,当然与一地菩萨以及佛的智慧相比,确实相差十分悬殊,而与其他一点一滴也未见到的凡夫相比,这种相似境界已经高如虚空,对此毫无疑问可以成立!
法性双运大智慧,倘若现量而抉择,
诸伺察意执著见,必定灭尽见离戏。
若抉择或修持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双运大智慧的话,首先必须要灭尽空、现等一切伺察执著,之后方可逐渐见到离一切戏论的真实境界。
以此颂可以充分说明,在最后的究竟境界中已经远离了一切执著之相,否则无法见到真正的实相之义。
丁三、总摄要义:
是故未加辨别时,偏说有无执著相,
均有错误正确分,犹如月形之盈亏,
此依了义之教证,凭据理证而成立。
因此,对于所谓的有无执著必须加以辨别观察,若未加辨别,只是说修行时需要观察执著,或者不需观察执著,不论何种说法,都存在正确与错误的一分。比如天空中的月亮有盈有亏,这是必然的规律,若一味说月亮始终圆满,则对每月下旬越来越欠缺的月亮根本说不过去;若绝对说其不圆满,那在每月十五日却是很圆满的,如果偏袒执著始终圆满或始终不圆满,则很难获得一个真实正确的判断。同理,对修行而言,若认为“从始至终一直都需要观察”,则对中间轮番、最后安住这两个阶段来讲无法相符;而执著“绝对不能观察,直接安住就可以”的话,对初、中两个阶段也行不通。
以前去五台山的时候,也许刚刚接触汉传佛教的缘故,有些感觉特别强烈,我们到一个寺院,听到师父对弟子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安住下来,安住下来,执著什么?……”当然我们也不知道他究竟达到哪一种境界,如果已经证得最后的究竟境界确实可以,若非如此,对于初入道者就“不要执著,安住、安住”恐怕是不行的。
因此,以偏概全地偏袒执著绝对不合理,应如上所讲,最初需要详详细细地观察,中间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最后直接安住。直接安住时,依靠经典续部的教证以及麦彭仁波切所说的四种理证,对大圆满的境界进行如理如实的抉择,诸修行者尽可按上述所说安心修持,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偏差。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上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