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的自相我决定无有,若能真实通达此理,则已了悟人无我空性矣。
广说: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云:“若诸烦恼、业身、作者及诸果报等一切诸法皆非实有,如寻香城等,诸无明凡夫却将无实颠倒执著为实有。观寻到底何者为实?若为真实者,当如何悟入?如是善加观察,方知内外诸法了不可得。若能永断我与我所等执著,才能彻底悟入真实性义。悟入真实者,即: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皆应从入中论求。”又云:“修观行者,若欲悟入真实,欲永断烦恼及诸过患者,应当了知何为生死根本,若能如是知已,明见俱生我执乃为生死之本。又见我是俱生我执的所缘境,其实此我遍寻不得、当体即空,以此便能断除俱生我执,由断彼故,则能永断烦恼及诸过患。”故于此我唯应再再地详加观察,到底何为我执之境?何者为我?如何观寻的方法,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观住轮番净心法》中为我们明示云: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三有轮回诸过患,由自心力烦恼生,
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此者分三:如何修持,彼于相续中生起之量,彼之必要。
今初者、如何修持:
尤为引生贪心境,以意明观于自前。
彼者可分为五蕴,首观色身诸相状,
血肉骨骼髓及脂,皮脏诸根与支分,
便溺虫发指甲等,所有不净之诸物。
地等诸界之聚合,各各复分多种类,
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尘性。
一一次第分辨时,观思何者可生贪,
除此零散不净物,所谓之身别无余。
不净之身如幻轮,脉骨粪便之聚落,
犹如水面之浮泡,见此性已正念住。
彼念相续消失时,受想行识各自性,
析为异体亦伺察,犹如水泡与阳焰。
芭蕉幻事现见时,彼亦毫无贪执处。
知此正念之相续,未散之际善护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续当移观余法。
如是不净之诸物,毫无精华之蕴聚,
虽生不住刹那灭,对此应当正思惟。
往昔所生无边法,一切世间今已灭,
以至现未亦复然,所作性故哀伤因。
一切众生定死亡,死缘忽至亦不定,
三有所现一切法,迁变性故当思惟。
总之诸行皆无常,各自具有异相状,
相应尽力以慧观,次第明观而思惟。
何时所贪蕴聚境,现见犹如闪电云,
与水泡般摇动性,至此意念之相续,
未散之际思此理。复次众多聚为蕴,
各蕴每一刹那间,皆为痛苦之本性。
纵现乐亦迁变性,生起痛苦之因故。
诸蕴乃为苦根本,三有所生皆痛苦。
如是尽力作思惟,此皆蕴聚过患故。
凡是漏法五蕴中,应知即使针尖许,
无不皆为苦与患,诸蕴故为痛苦源。
犹如不净污泥水,火坑以及罗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然此痛苦所依处,
异体无常蕴聚中,何者乃为所云我。
设若观察我本空,河流及雨空屋般,
如是知引定解生,乃至未散此中住。
若散失时则复然,如前依次作观察,
有时亦于无次第,种种观察任一思。
于此数数作观察,有时观察他蕴聚,
有时观察自蕴聚,有时观察诸所作。
贪著何亦如此破,总之思察此四者。
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轮转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于此种种所缘中,
心能明确诸观察,应入相续不间断。
如草一一燃火般。我于往昔诸时中,
心生非理之作意,寂灭分别众相续,
此位安置观察修。设若生起疲倦时,
对治伺察无力为,诸烦恼亦尚未生,
于舍性中而休息。一旦倦消复原力,
又复如前分别察,如是伺察之心识,
正知正念而安住。设若忘失正念时,
烦恼又复再生起,见敌应持兵器般,
分别伺察再发起。如黑暗中现光明,
如是伺察分别心,纵小于恼能妨害,
大者治恼何须说。轮回有为诸过患,
如是观知有多少,无为涅槃量亦等,
当知无上寂清凉。
二者、彼于相续中生起之量:
何时修后于自他,五蕴及诸有为法,
了达异体及无常,痛苦本性与无我。
内心生起胜定解,勿须功用勤作中,
诸法见如破烂相,时能摧伏烦恼矣。
远离烦恼波浪故,此时无浊之意海,
类似圣者自在境,获得寂止三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看视心性证胜观,
此仍三乘所共许,亦为最初入门道。
三者、彼之必要:
何时缘起如幻化,诸法本来无生故,
无有法我空性中,远离一异等二边。
无二平等法界性,乃为大乘道所证。
殊胜光明之法界,亦为善逝如来藏,
了悟此性即证得,不住有寂大涅槃。
此乃胜净与大乐,大无为之恒常法,
本具功德之大我,无上般若波罗蜜。
无上秘密精藏义,俱生义之大乐界,
以致自生智慧体,此中圆满诸佛法。
彼依上师之窍诀,直接解说大圆规。
是故大乘显与密,共同前行净心道。
破裂有为迷乱网,分别观察乃善道。
首以分别观察力,制伏起惑之相状,
生起蕴空定解后,离三界之愿贪求。
此后次第诸缘相,渐近寂灭于空性,
所断对治不求故,远离偏袒诸贪执。
无贪大悲之现相,法界空中如鸟翔,
无畏游戏三有中,获得佛子圣果位。
依靠如是之圣教,寂止胜观道前行,
清净心之诸行相,已说三乘深要道。
清净心之诸行相,分别伺察愈修持,
如是如是烦恼减,烦恼如是愈减薄,
如是易于修寂止,如火所炼之纯金,
耐锤且易变众形,无贪之心亦如是。
何者天界千年中,于三宝处皆供养,
所需一切之资具,何者仅于弹指顷,
心识观念一切法,痛苦无常空无我,
经云此较前福德,无计其数而超胜。
宣说大乘四法印,八万四千法蕴者,
此二功德说同等。如是善说修彼后,
则以深广智慧藏,于千百万经部中,
精要如理修持后,无难速诣解脱果。
此说善根浊世过,尤被此患迫害众,
以离贪法甘露力,愿得寂灭之果位。
麦彭文殊欢喜著。茫嘎拉(吉祥圆满)!
全知麦彭仁波切又于《修持净心之行引导》中明示:
顶礼金刚上师!
修持净心之行引导时,以如法的行为在寂静处安坐,思维暇满难得等理后,对修法生起欢喜心。在自己的头顶上明观世尊释迦牟尼佛,周围有大小乘的很多僧众围绕。如是明观后,于彼等敬献七支供,口中称颂:“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当作是念:在此一座中愿我与一切有情的心相续中,皆能生起净心之行的修习次第,并从内心深处以猛励敬信而祈求加持。复作是念:愿诸有情获得圆满佛陀的大宝果位而修持净心之行引导次第。首先将对引生自己贪心或其余的对境观想如尸陀林解剖尸体一样,从右眼开始各分为皮、肉、骨、内脏等不净物,以意将三十六种不净物各各分细至究竟微尘,内心则能明知身体的种种过患。复于身体的骨肉等各各作归类:坚硬的属地大,暖热的属火大,动荡的属风大,血液小便等潮湿属水大,孔隙窍穴属空大等。以慧眼观视,彼诸法相非为一体,犹如凶残的毒蛇集聚一处,蕴聚的身相亦是虚假的。当知其坐修时间不拘长短,乃至自心尚未如是明现之间应不断修习。经藏中云:“譬如大米、青稞、黄豆等堆聚一处,智者士夫明鉴此是大米,彼为青稞”等。同样对蕴聚之界分析、伺察时,能认知此蕴聚上有如是如是之异体法。
首于色蕴分析:如是一次明观后;再于受蕴分析:其分为苦、乐、舍三种觉受,乐受又分为见美色、闻妙音等多类,各类又分为多种,于此种种觉受进行分析、伺察;复次想蕴:有善恶之种种想,分别又有柱子、宝瓶、象马、男女等很多不同界性之想,故于想蕴亦应生起是各种异体法的定解;复次行蕴:生起心相应受、想以外的心所、作意、接触等各种皆为行蕴。此又可以分为多种:诸如相应善心所的信心、惭愧心等,相应恶心所的无信、无惭、贪嗔等众多分别心。其中如贪与不贪之心所,若以境、时、相而分则有无量,故意念行蕴亦即多种法而作伺察;复次识蕴: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识,其各者亦有众多分类而作意,诸如持蓝色、黄色等各种眼识,对此应当进行伺察。如经云:“诸色如聚沫,诸受似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如幻事,日亲之所说。”(日亲指释迦牟尼佛)。对此若能生起殊胜定解,当于尚未散失之间而安住。若稍有忘失或相续中断,则不必刻意思此,应转移到另外的无常法等进行思维。当诸法自体在形成时,不会住于第二刹那而无间变化,从最初产生至最终毁灭之际,如闪电般仅是一刹那间的生灭而已。似于长劫安住的器世间亦即如此,凡是所作法皆以刹那生灭的假立相续而住,如同河流水与灯火尖,如是了知后而安住。
诸器情世间有成则必有坏,如外在的四季迁变,内有情的从小到老、地位的从高到低、从盛到衰、从乐到苦等,自他所见闻的各种诸法皆为刹那生灭的本体,一切所作犹如闪电、河流、云雾等一样变化莫测,对此乃至尚未生起明清的定解间不断修习。此念若稍有散失,又于众多法聚的刹那不住、变化莫测的有漏蕴聚善加观察,不仅粗法与相续,甚至每一刹那亦皆为苦性。诸如现在的痛苦为苦苦;虽然现似安乐,但刹那不住而毁灭,如是形成相续为变苦;现在虽是安乐或为痛苦、无记,如同具有毒素的食物,终究无不成为痛苦之因,依于前前刹那相续产生后后刹那。若不具前一刹那之因,则不生后一刹那之果,以成生果之障故,一切刹那皆为苦因乃为行苦。凡是与此三苦所联系的以及三界所摄之有漏诸蕴都是痛苦的本性,如同在火宅…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