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的利益,即能获得内道大小乘五道之一切功德,其根本来源、断除二障的种子与习气、圆满出世的十种波罗蜜多之主要修法、证悟无二智慧、获得阿罗汉的暂时解脱与成就佛果之究竟解脱皆依殊胜胜观的修法才能产生。如《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如是五波罗蜜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位也。”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中云:“见真如法空,无明则不生,此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灭。”又于《赞法界论》中云:“若执我我所,妄计诸外法,若见二无我,三有种当灭。”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云:“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又云:“若见境无我,三有种当灭。”又云:“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因,涅槃不二门。”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云:“空性能治彼,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云何不修彼。”本论云:“慧日破除诸冥暗,智者达空即解脱。”《定解宝灯论》云:“设若具足正见眼,盛燃前无教证相,由于见空之功德,无欺因果缘起性,生信将成灭烦恼。”又云:“于彼常时修行者,如是定解越明显,摧灭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印藏圣境诸大论师们皆异口同声的说:“以胜观智证空性,众生未知此深理,于彼则生大悲心,相续不断如河流。”同样全知麦彭仁波切与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在诸多修要窍诀中亦云:闻思般若义,修习胜智慧,生起无伪出离心、慈悲心、正信心、菩提心以及大小乘暂时与究竟的解脱皆依于此才能生起,并九乘修法之深要亦唯依于此才能稳固以致究竟圆满。
总而言之,修习出世胜观修法的结果,大乘小乘共许之了义神通即是能调伏相续的烦恼心,显宗密宗共许之了义神通即是能具足大般若所摄之菩提心来弘法利生。尤于大圆满中不共承许的是,即生能获得普贤王如来的究竟果位最稳速、捷径之道即是大圆满胜观的修法。如《庄严誓言续》云:“由六月不动,信解及恭敬,获金刚持地。”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云:“甚深妙道光明藏,仅闻词句断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等诸多密续部注疏中皆有如是所说也。
上述总义是对大小乘学者依甚深教理来解说中观见解与修要的殊胜法门。具缘信士,若能依此殊胜理论精进闻思,必将遣除疑惑、树立中观正见,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而如理观修,必定能有力地根除人我执与法我执的种子,通达二无我之大空性,现证一真法界的究竟实相,成就一切智智的果位。
卯壹、立誓略说无四边生
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无论外道或内道所说之生,不外乎四边生,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若谓彼果法,非从彼自体生,岂能从有自相之他因而生,亦并非从自他共同之因而生,宁谓无因而生耶?
欲破除四边生者,首先应该了知四种生相之理。
自生:许诸法自生者,即外道数论派的观点。彼等认为一切所知法均摄于二十五谛(法)中,依此数目而得名数论派。承许其中的自性与神我为常有的胜义谛,许其余幻化之二十三谛为世俗谛,并且世俗的一切有为法皆于胜义中本具,依因缘和合现相者为生。彼宗不承认他生、共生、无因生,执著有者必生,无者绝对不生,认为二十三谛尚未自生前是以不明显的方式存在于自性之中,遇因缘时会自然显现,执过去法为已现之有法,未来法为未现之有法,现在法为正现之有法,凡是一切诸法不靠他缘而毕竟自生。
他生:不仅外道胜论派执许这种观点,就内道的小乘、随理唯识等亦有如是承许。内道中执著诸法是他生的,多数是小乘有部宗、经部宗的观点,彼等认为从此因生彼果乃为他生,而且是有自相的因果关系。
共生:即外道裸形派的观点。彼等不承认自生、他生、无因生,认为诸法乃自他因缘和合而共生。比如泥巴必须依靠人工、水、火等众缘聚合后方能成为瓶盘,故许诸法为共生。
无因生:即外道顺世派的观点。彼宗根本不承许因果,认为诸法是无因自然而生,如水往低处流,豌豆之圆形、孔雀羽毛之杂色艳丽、荆棘树之尖锐等均非人为造作而是自然形成,因此承许诸法为无因生。
若欲破除四种生相,必须依靠了义的圣教、理论来观察,作明晰的抉择后,依此真实证悟诸法的实相本性,才能有力地遣除彼诸执著。论中所讲的人无我与法无我空性,主要是针对实执分别心而如是安立的,因为初期修学大乘教法的异生凡夫,实执诸障甚为严重,欲遣除此等障垢,必须广泛闻思大般若经中所讲空性的甚深理论。鉴于般若经的博大精深、深广如海,若仅以自力一一修学,在短暂的一期生死之中只能是望尘莫及或望经兴叹,不用说实地修学,就是念诵一遍,对某些人来说,恐怕亦是无能为力。为此特地告诫,凡欲系统修学甚深义理者,可行之捷道途径,即是依靠诸大菩萨著作归摄如是深义精要的论部,彼诸论部不但真实可靠,且具殊胜的教证、理证。特别应当了达以中观应成派为主而抉择的胜义大空性,此外,仅依余派,无法直接通达大般若的究竟密义。根据龙树菩萨的《中论》及其弟子佛护论师略破四边生时,依他称三相应成理论所抉择,就二谛中亦不成立四边生,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因而形成了应成派。当知在本品中已全面归摄了般若经义、中观论义、《十地经·六地品》的究竟精要。在《十地经》中阐述了现前地不共增胜般若波罗密多,于出定位中辨析现法,通达十种平等性的深广义理。在六地本品中首先着重抉择了无生平等性,即一切诸法皆为无生大平等性,其余九种平等性则依前述之理类推极易了达。由于法界的本体中本来无有如是分门别类的十平等存在,只是反体不同而于名言中分别抉择而如是安立。如说外境之虚空、宝瓶之虚空、房间里的虚空,虽然虚空的本性本来无别,但依器皿的体基大小不同仍可暂时分别,实际上都是一味无别的,故于名言谛中依现法亦可以如是安立十平等性的类别。
由于众生以颠倒分别心妄执诸法为实有,若许有者,必归于生,此除四边生以外,再无其余所生之法。如是抉择后,进而欲破除有边的实执心者,应抉择所谓之生不过是分别心所假立,此假立之生亦无毫许堪忍自体,如是以胜义理论分析观察,则知基性中本来无生。龙树菩萨在《中论》的开篇以正理破析四边生时,首先抉择的就是诸法本来无生的正见,其全论二十七品中归纳起来亦就是破四边生,如是阐明了无生等性之义。这就是本论六地品中着重抉择无生平等性的主要原因所在。
《中论》的注释虽然林立众多,义理极其深广,应成派月称菩萨在《中论注疏·显句论》中说:诸法并非仅仅无生,为了便于理解此外之灭住法皆为空性,首先着重抉择了诸法本来无生,遮破四边中的有边,以此打破实有执著的根本后,其余诸边亦就易于破除。若能依次以理破除四边生,相续中的实执妄心亦能逐渐打破,这样有边不能成立,再进一步以理观察抉择,观待有边而立之无边仍然不能成立。比如说,经堂里早晨有宝瓶,中午被人拿走后,可以说经堂里已无宝瓶,如果经堂里从未有过宝瓶,则观待宝瓶之无亦不会产生,就连经堂里已无宝瓶之说亦决定无有。因此有、无亦不过是观待而立,既非独立自主,亦非自相实有,如是二俱与非二俱亦是观待而立。如以理论分别观察时,二俱之边不可能成立,因为有、无二者本身相违,故此二者同时存在一体性上是不可能的,非二俱之边亦不能成立,如是彻底远离四边执著。如果认为是以分别心去了达法界的本性既不是有,亦不是无,则决定无有是处,法界本性本非心所之境故。以理观察所谓的所知法,无论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均不应理,如是四边皆能一并破除,通达诸法是离戏大空性的本体,其本性本来清净故。虽然众生的无明痴心具有深厚的垢染,但亦是暂时、忽然性的,实际上心之本性是本来无生、本然安住的,若不如是了认,毕竟不能获得真实断证之功德。故欲破除实执者,首先必须要认知诸法本性是本来清净、大空离戏的,树立如是殊胜正见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凡夫分别识只认为有器情等现法,却不知一切现法的本体是空性,却偏执为不现为空、现则非空。而中观所抉择的空性恰非如此,因为此乃非空,只是一种无边而已。中观所抉择的真实空性,即六根识所境的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其本体远离四边八戏,是本无生灭的大离戏空性。非如手中无宝瓶等空,此空是经部中所说七种他空中最为低劣的一种。由于胜义理论观察抉择的结果是无有自生、他生等四生,法界本性亦本无四边生法,如是通达了本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此亦并不是通过理论抉择后突然新生,而是本来无生的原始本性。对此尚未真实体认者,唯依理论观察、抉择才能如实地通达。
略述破四边生时,该颂之“彼非彼生”是指自生不能成立、因为自己生自己本无能力,亦不符合名言规律,如说自己已生又复再生,自己已死又复再死根本不应道理。“岂从他”是指他生不成立,如果认为他生应理者,火焰亦应产生黑暗、宝瓶应生柱子等有众多过失,皆为他体之故。此理将在下文广述。此处尚应了知,在讲述无自生、他生等甚深义理时,是抉择胜义谛的本性,对此若不善加分析,仅以闻而即执或望文生义,谓什么都是空性,以致观待世俗名言之现法亦一并否认,妄为没有前世、后世、因果、三宝等将会导致断见的严重过患。虽然在分别心尚未灭尽之前,不清净的一切现法可许为有,但在胜义理论面前诸法毕竟不能成立。因为仅以分别心暂时现有之法,于大空离戏的究竟法界中本来无有故。正如梦境,梦时有,梦醒时刹那消失,不仅自体没有,连梦境之现法亦根本不…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