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148

  ..续本文上一页常清净,且能光照一切众生的心相续,使有缘的众生究竟离苦得乐。此等皆为大菩萨不共之功德力所在。

  庚二、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二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二胜义菩提心终

  

  吉祥门塔

  

  第三胜义菩提心

  己叁(发光地)分二:一、真实;二、结尾本品。

  庚壹(真实)分三:一、差别体地之释词;二、地之差别法;三、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

  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

  入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三地菩萨所发的智慧火光,能够焚尽柴薪般之烦恼障与所知障,故此三地取名为发光地,凡是趣入此地时之善逝子,皆能放射出赤金色光,如同日出时之前相。

  何故第三称为发光地呢?因为三地菩萨在入根本定时,能所二取皆融入于法界,安住无生无灭的法性本体,得无生忍,以此功德力在出定位见赤色或黄色之虹光遍一切处,故名为发光地。此等均为菩萨入定修后,在出定位中所出现的不共验相。那么此光从何处所发呢?诸多佛经中说由戒、定、慧三学功德相依而生,彼菩萨依无垢地之净戒功德,生起了一心不乱、稳固如山王的三摩地,故于出定的境界中发出智慧光芒。由此可见,三地菩萨的定境已是非常深邃了,此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一切空间、一切万法,尔时诸法融入于法界,如同烈火能烧尽一切柴薪,如是三地菩萨的智慧火光亦能焚尽属于本分的一切障碍,现前本来清净的法性,放寂静光明。与此同时彼菩萨又获得一种不共殊胜的闻持陀罗尼,凡是已闻法义皆能永持不忘,于此不忘陀罗尼中,亦放出智慧之光,此光是通过闻思成就之禅定所发。《解深密经》云:“由彼所得三摩地,以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故彼三地名发光。”所以凡是入于三地的佛子,因定力深、闻思胜,故能放出赤金色之光辉,如同早晨日出之前的兆相、那赤金色之虹光一样,菩萨所放的智慧光明亦复如是。光之作用能破除黑暗、现前朗照万法本性。为显示大菩萨安忍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圆满,以放赤金色光之相而明示。《宝鬘论》云:“三地名发光,发静智光故,起静虑神通,永尽贪嗔故,由此地异熟,常作天中王,增上行忍进,能遣诸欲贪。”(所谓欲贪者,是指欲界烦恼。)

  辛贰(地之差别法)分二:一、宣说此地增胜忍度;二、宣说此地生其它功德。

  壬壹(宣说此地增胜忍度)分三:一、此地增胜忍辱;二、忍辱之修法;三、忍度之分类。

  癸壹、此地增胜忍辱

  设有非处起嗔恚,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于彼割者忍更增。

  假设有人于非可嗔处对菩萨妄起嗔恚损害之心,并手持刀剑无缘无故将其身体之皮肉、骨节分分逐渐地割截,又复经历长久时日,彼悲智双运的大菩萨于彼割者所修之忍辱只能会更加增上坚定。

  三地菩萨具有无量的善巧方便,以大悲心饶益有情,每时每刻善加护念他心,决定不于众生而起恼害之心,究竟圆满忍辱波罗蜜多之功德。按理众生应该知恩报恩,相反却恩将仇报,一般没有安忍力的普通凡夫很难接受、堪忍这种非理邪行。如《四十二章经》云:“被辱不嗔难。”虽然大菩萨很难遇到这种对境,但为阐明圆满安忍波罗蜜多的界限,故作假设说:有人对菩萨非理加害,无缘无故生起很大的嗔恚心,手持刀剑将其身体的皮肉、骨节并非是大块割,而是一分一分地割截下来,这种痛苦已是无可言喻了,又并非短时割,而是长久割,甚至经历很多大劫,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割截,被大悲心激发的大菩萨于彼作害之割截者,非但不生丝毫的嗔恼之心,反而还会更加增胜对众生的悲愍之心与忍辱之力。佛在《遗教经》中云:“以修安忍之功德,持戒苦行不能及。”为何菩萨被辱不起嗔恚,反而增上悲忍之力呢?这是因为三地菩萨观因察果,深深体会到众生的愚痴和苦难,所以情不自禁地增胜悲忍。如寂天菩萨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嗔悲有情。”众生非理加害于菩萨本非众生自之过失,因彼身心毫无自在,全然被烦恼驱使,才作出这样非理愚昧的行为,对我造种种违害,真实苦不堪言,甚为可怜。对这种可怜的众生,具智悲之大菩萨善加观察后,不但不动丝毫嗔恚心,且会倍增对众生的大悲心。又如《中观四百论》云:“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又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如是菩萨见众生被烦恼所缚,身心毫无自在,就象被鬼魅所执的病人一样,成天所作的都是疯狂行为,所以菩萨不仅不嗔作害者,反而生起难忍的悲心。同时又见众生由此罪恶因缘必堕恶趣而感受长劫剧苦,因而更生极大安忍,油然增上悲忍之力,并将自己的功德回向彼诸众生。虽然初地至二地菩萨亦有忍度修法,但非如三地菩萨为愍念众生愚昧无知等诸苦而恒时增胜安忍之力,故彼地菩萨所修之忍辱度最为增胜圆满。

  癸贰(忍辱之修法)分二:一、依胜义修法;二、依世俗修法。

  子壹、依胜义修法

  已见无我诸菩萨,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已经现量见到人无我与法无我空性的诸大菩萨,于能割之众生、所割之自身皮肉、何时割截,及用刀、剑等何相割截,皆已现证了三轮体空的本性,真实了悟诸法如同镜中影像、毫无实质,实执的分别心自然寂灭了,由此亦能善得安忍之力。

  其善安忍者,并非主要指菩萨涵养深、人格好,而是以真实智慧通达了诸法本来大空离戏之了义无生忍,这是非常难得而希有的境界。三地菩萨于胜妙忍法,依入定出定而修,分有真胜义与假胜义两种。真胜义谛:是中观应成派所抉择二谛一味,不分二谛的了义见解,唯依甚深之般若智慧方能通达,乃为超离四边八戏之究竟修法。假胜义谛:是中观自续派着重抉择分开二谛、暂时的单空修法。菩萨于出定时,虽然仍有二相,但已灭尽了实执分别心,第六意识已经转成了无漏的智慧,不会生起三轮实执。然因能所二相仍有,故亦能见闻,虽有见闻,却无实执,如同镜中影像现而无有自性,没有毫许堪忍的实体。诸法本来无生,离一切戏论,因此绝对没有任何行相的执著,诸如谁是能割者,谁是被割者,以及割截的方法,悉皆了达为如梦如幻般之假立显现。实际诸法本来无生,能割所割本不存在,又有什么不能安忍的呢?因此无论众生怎样割截大菩萨的身肉骨节,他总是那样泰然自若地忍其所忍,毫无执著。

  子贰(依世俗修法)分三:一、观嗔恚过失而修忍辱;二、观忍度功德而修忍辱;三、共同结尾。

  丑壹(观嗔恚过失而修忍辱)分四:一、观无义故不生嗔而修忍辱;二、观能利者不应转害者而修忍辱;三、观嗔恚罪业极大而修忍辱;四、观此生下世生起种种过失而修忍辱。

  寅壹、观无义故不生嗔而修忍辱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嗔他定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

  在名言修行的过程中应以智慧观察,认清是非、善恶、功过而善加取舍是甚为重要的。以忍辱来作为善护功德之根本,如是以理观察时尚应了知,倘若别人对你已作损害,因而对作害者生起嗔心,这样嗔他对你已作之损害岂能消除?比如一个人怒气粗暴地剁掉你的指头,这时你因受到损恼迫害、身心苦楚而于对方生起猛烈强大的嗔恨心,如是生嗔若能消除剁掉指头的损害,亦属可以,但你在嗔恨他时,仍然不能消除你所遭受的损害,连少分亦不能消除,这样无济于事,失去的指头无法复原,连心的痛苦亦不能减少丁点,是故嗔他非但于今生毫无意义,且与后世的利乐亦必成相违之处。既然嗔他是损人不利己之事,则有智之士修习安忍又何尝不可呢?

  虽然胜义中一切诸法本来无生,但于世俗之中缘起和合时,显现仍然不灭。一切善恶苦乐之差别皆由实执分别心所生,因而不但形成了轮回的束缚,且于轮回中亦即受苦无期,萨饶哈尊者云:“虽芝麻许执,其时唯生苦。”唯有忍辱是嗔恚心最有力的对治法,如云:“三毒烦恼等重病,良药般忍能治愈。”是故当知,在整个世间中最难行的莫过于忍,最恶毒的莫过于嗔,善护功德最大的方便亦莫过于忍。《入菩萨行论》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若不修习忍辱,将会导致前功尽弃的严重过患。佛经中亦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因此我们在知道了嗔恚实执心的严重过患后,当以理智来善加安忍是极为重要的。弥勒菩萨化现的布袋和尚云:“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怨家也共和。”其实安忍并非仅为三地菩萨所应行之法,而是一切修行者能善护前积功德之根本要素,故当遮止嗔恚之心,增强忍辱之力,是至关重要。《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又云:“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应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由此可见,忍辱对善护前积功德与增上前所未有之善根皆有一定的必要。布袋和尚偈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随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寅贰、观能利者不应转害者而修忍辱

  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

  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若于现世身中,遭受怨敌割截身肉等极大痛苦,当知是由自己往昔所造杀生等罪业,曾于地狱、饿鬼、傍生三恶趣中感受过无可言喻的极大痛苦,而今感受的仅是所余之等流残果。既许受此最后残余之苦…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