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169

  ..续本文上一页遮破他宗自许的观点为竟。凡是引用自续理论的宗派有时候会获得与敌宗相同的过失,我等应成派不引用自续的比量,因为胜义理论(比量)唯具遮破他宗所许观点的作用故,凡是引用应成理论即能破除有承认之宗,他宗若不舍弃此有偏袒的执著,必有一定的过失。并引用了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倘若现量等,衡量成立法,抉择破或立,无故吾无过”。”本论亦云:“如石女儿自性生,真实世间均非有,如是诸法自性生,世间真实皆悉无。”月称论师又在《入般若波罗蜜多论》中云:“破立二者均应遣,真胜义中无破立。”寂天菩萨在《智慧品》中亦云:“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

  由于自续理论与应成理论之差别以及立宗有所不同,故于讲述胜义理论的差别时,前代中观论师、嘎举派的中观论师、萨迦派的果仁巴大师等所许的观点与上述宁玛派自宗的观点亦有大同小异,只是在讲述彼二宗派的根本差别时,对自续、应成各派所下的定义不同。果仁巴大师等认为二派之间根本在于引用应成理论与自续理论的差别。宗喀巴大师在《中论释·理海》等中指出,中观二派的主要差别在于安立世俗谛时,应成派许一切名言诸法皆因众生的执著而产生,即分别心安立所幻有,毫无堪忍的自体,故不应安立为自相实有法,而自续派认为世俗诸法应有堪忍的实有自体。其弟子克主杰等亦作了同样的论述。宁玛派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中云:“了达单空的假相胜义,有如是承认而着重宣说者,即是中观自续派的定义;真实胜义中远离一切承认,着重抉择大空性而如实宣说者,即是中观应成派的定义。在对二者下定义时,仅以名言中有无承许自相实有与胜义理论抉择的差别等来作区分者,是一般差别,在上述定义中已含摄故。复于有无承认,名言中是否安立自相实有、抉择无生大空性的应成理论与自续理论是否加有胜义鉴别的关要,主要亦由上述的定相力所产生。”

  宁玛派自宗认为,其实自续派亦不承许单空为究竟实相义,最终所许的胜义谛,亦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尔时不承许任何破立之法,此与应成派根本无别,在印度自续派诸大论师的论典中明显可见。如清辨论师在《掌珍论》第三品自释中云:“暂许单空为相似胜义,究竟没有任何承认,并安立无分自证的见解是远离一切承认的。”又于《归摄中观精华论》中云:“于假相胜义,真实胜义中,后者非意境,无任何分别。”又于《般若灯论》等中引用了义般若经论释云:“胜义谛是远离一切言思之境,寂灭一切戏论,乃为诸法的胜义本性。”又于《中观宝灯论》(被诸大论师们共称为将一切班智达、成就者的修法窍诀归纳总汇的一部殊胜论著)中云:“究竟的修法,超离一切寻思,不住任何诸边,分别心于任何法的本性中亦不生,应安住于什么都不成立的本性之中。”又如智藏论师在《中观二谛论自释》中云:“破除了一切生、住、灭,抉择为无生、无住、无灭之后,指出究竟的胜义空性中并没有什么可作破立之法,乃为真实明无遮也。”又如菩提萨埵在《中观庄严颂》中云:“生等无有之故,无生等亦不容有。”又在广泛抉择单空胜义谛以后说:“真实义中诸戏聚,彼等一切中解脱,纵使若依分别心,则成世俗非真实。”又在彼之《二谛论·难题释》中亦有相同意义的论述。其弟子莲花戒论师在《中观庄严颂·难题释》中云:“暂时可以建立一个属于无边的单空空性,其单空在胜义谛本性中并不存在,因为胜义谛已离四边八戏故。”等如是所说也。

  关于自续派为什么要着重抉择暂时单空的这一问题,清辨论师在《掌珍论》中云:“无真世俗谛,而上正高楼,智者非应理。”也就是说观待究竟的胜义谛而言,单空为真实世俗谛,亦是证悟真实胜义谛的一种方便途径,如同登上高楼的阶梯。倘若不具单空之方便,欲证究竟胜义谛者,智者们认为这是非理之行。为此全知麦彭仁波切总结说:中观自续派着重抉择的是菩萨出定位中的修法,尔时虽有不灭的显现法为根识现量所见,但了知为如梦如幻般无实有而存在,故亦不执著为实有。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是菩萨入定位中的修法,现量见到的亦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法界本性,尔时无有任何承认,亦不分二谛,不加胜义鉴别等,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一味大平等性故。对此设有疑问:既然自续派究竟的所立与应成派一致无别,并且彼宗暂时所许的观点,亦被应成派认为是菩萨出定时的修法,那么彼二派之间是否根本不必要辩论了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又在《澄清宝珠论》中为遣除此等疑惑而答曰:“从究竟的意义而言,虽无任何差别,然于解说论典的方式上则必有差别。比如清辨论师说:佛护论中于所破法未加胜义鉴别等有过失,后来月称论师对清辨论师的此等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破析。是故中观二派之诸大车们究竟的密意,虽无任何差别,但侧重抉择真胜义与假胜义的解说方式则有所不同。”又在《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中作进一步回答说:问题关键在于自续派是以抉择胜义谛的胜义理论来抉择了单空,故与应成派的分歧依然存在。佛护论师在《中论释》第一品中破四边时不分二谛、不加胜义鉴别。清辨论师认为此许会导致诸如没有立宗、不能遣除他宗的妨难及比喻,认为如是成立会有很多过失。后来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为佛护论师的观点辩护说:由于究竟的大法界中离一切戏论故本无任何承认,勿须分开二谛,亦不用加胜义鉴别等。如本论云:“若谓自相依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成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此义将在下文颂义中作进一步系统的解说。

  自续派的清辨等诸大论师以胜义理论抉择了单空的相似胜义谛,并暂许此为了义,其实胜义理论是用来阐明远离四边八戏之大空性,不可能抉择出一个存在空性的假相胜义谛。从自续派论师在究竟上否认单空为胜义谛而安立此为真实世俗谛这一点来看,不难了知,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方便接引下根弟子,暂时将不了义说成了义,亦为增强彼诸信心,待彼等修行有了上进,逐渐证悟单空见以后,再进一步引向究竟的胜义谛之道,如是充分体现了大菩萨的慈悲本怀与方便善导。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注疏》中云:“此乃抉择胜义的差别,总应了知诸大车们出定、入定的关要,其究竟的密意都是等同无别的。”又云:“菩提萨埵的《中观庄严颂》中,亦是首以无垢妙慧来衡量分别的二谛,安立名言谛时随顺随理唯识的观点,于胜义谛则随清辨论师着重抉择单空的观点,究竟时遣除分别二谛等一切执著,抉择入根本慧定的无别智慧境界,即真实大中观的究竟胜义谛,尔时远离一切承认。所以中观二派的究竟密意本来没有任何差别、取舍、破立,是一味大平等性的。有者疑曰:既然如此,应成派诸论岂不是无有意义了吗?答曰:并非无义,因为应成派的见解是远离一切戏论、一切承认的大中观,其胜义理论着重广泛抉择的所立是胜义谛的大空性,而自续派仅仅是略述而已。”又云:“自续派与应成派于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无二的,入定的根本智慧与后得分别二谛的妙慧,只是侧重的反体不同而已,应如是了知。”

  上述中观二派诸多暂时的辩难处与究竟密意一味之观点等,是印藏诸大论师们尚未系统讲到的,因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中说:“仅以自力难以如实地解说此等甚深义理,但我唯依成就者具德荣素班智达与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善说的教证义以及持明传承上师的加持力,而今才如实地解说了此等关要。如云:虽许广泛宣说者,知受深义者极少, 若有明智贤舌般,当受极深妙法味。又云:现量确定正理之窍诀,此乃文殊欢喜之雷声,未能辨别宗派如睡眠,遇此胜理刹那而惊醒。”

  全知麦彭仁波切以其不共深邃的大圆满金刚智慧,根据印度中观二派暂时互为辩驳的论典,真实地揭示了彼诸暂时的差异以及究竟上的一味无别,此于印藏历史上亦尚属首次。

  如是以胜义理论抉择了人我、法我等诸法是般若大空性,对此若仅仅停留在依闻思的智慧或文字般若来遣除疑惑、生起中观正见尚不足够,因此凡欲消除业障、遣除实执种子、调伏烦恼相续,获得真实解脱者尚需进一步实修涵摄一切禅定的止观双运之殊胜法要,才能促使已生起的中观正见增胜、稳固,以致获得一切智智果位。

  第三、在正见的基础上修习空性法要分二:止观双运之义,修法次第。初者分解说四门:分别止观之定义,止观摄一切定,修习止观双运之利益,修习止观双运之必要。

  分别止观之定义(体相):“止”梵语音为“奢摩他”,义为寂止。所谓的寂止,是指心不外散,亦不往内昏沉、掉举,极为清晰的一心专注某一所缘境,如是寂然不动之心为寂止。“观”梵语音为“毗钵舍那”,义为胜观。所谓的胜观,是指观察法性的妙慧与现见法性之无漏智慧为胜观,亦就是在寂止的基础上了认诸法本性的无漏智慧。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佛陀的经典、至尊弥勒与无著菩萨等诸论典,以及其余修习次第等诸论典中所广泛抉择的止观相,都是一心专注某一所缘境的本性,刹那亦不散乱为寂止;以甚深正理于所知法的本义作相应抉择而认知本性的妙慧为胜观。止观的详细修法在《解深密经》、《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幻化网光明藏论》等论中有详明的广述。

  止观摄一切定:譬如一棵大树,其枝叶花果虽然繁多,但总以树根为本,如是佛经中说大小乘虽有无量的三摩地,然其根本总摄于止、观之中。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缘、菩萨、如来有无量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是故欲求正定者,切莫寻求无边差别门,应当恒求一切等持总摄的止、观而修学。如莲花戒论师在三次第修习之下篇次第修法中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之无边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皆能周遍一切三摩地,故应…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