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171

  ..续本文上一页生起慢心;邪慢者:其之所作本非功德而为过失,却颠倒妄执为功德而生起慢心。

  寂灭七慢之方法:即是将自相续五蕴分析为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又将前四大之每一大种分析至极微尘。其识分析为苦、乐、善、恶等异心,最后分至无分刹那。如是分析并依此观修,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毕竟是尘的自体,如分类众多的青稞、大米堆聚时称为蕴。如是五蕴以妙慧来分析有五大类,每一类又可分析众多,并且此等皆为刹那生灭的本体,当以妙慧来反复观修而能摧伏对聚合体、独一体、常法相等所生起的执著,以此渐能了悟人无我空性的境界。

  对治猛厉分别心之修法——数息观(安那般那观):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如同狂象、野马一样奔驰不息,通常难驯难服,刹那刹那起伏不定,绝大多数人都被那此起彼伏的分别心搅惑得心神不定、不能自主、苦不堪言。为能调治分别心,故遍知佛陀广设方便法门,令修行者首先收摄、调治粗相的分别心,如是逐渐能获得寂止之功德,其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数息观。

  在修习时,自己一心专注气息之呼、吸,如是数数观修后,就能收摄无始以来漂浮不定的分别心,使其集中一处、得到安住。呼气时意数十次:并次第不断、不乱而一心专注。吸气时,心随气进入,呼气时,心随气外出。在出气时,当意念气体从鼻尖垂直足趾之间而专注观修。如是呼、吸的气息,实际上亦为八种微尘所组成,随气而行之分别心亦是刹那法,这样认知观修后,逐渐就能收摄、摧伏无始以来那奔驰不息的分别心,使之寂然安住。

  上述摧伏烦恼的几种修法,观待圣者而言,虽非真实的正行修法,亦不能直接根除一切习气种子,只是对烦恼的一种强力压制而已。但相对于具有粗重烦恼的初学者来说,其摧伏烦恼之力,是人生难得、寿命无常等修法不可比拟的。如同一位特别饥渴的乞丐,虽然必须饮用真实食品才能解决饥渴问题,但亦勿须饮用天人的甘美饮食,仅依粗茶淡饭即可。如是初入佛门之学修者,因五毒烦恼甚为粗重,首先若不采用强力办法而仅观一些普通修法,则不易摧伏贪欲烦恼等怨敌。如果一旦忘失了正知正念、被无明所转,则仅以一念之差而毁犯清净戒行,待身坏命终之后,只能毫无自主的被烦恼怨敌押送于地狱等恶趣中感受无量痛苦。因此佛说:“男女贪欲引大患,男欢女爱轮回根,淫恋情欲恶趣本,为伏贪欲烦恼敌,佛说二种甘露门,即不净观数息观,摧伏贪欲具强力。”无明乃众生之病因,重症乃众生之我执,以颠倒迷乱的我执妄心耽著而追求心理上、生理上所欲求的快乐,并颠倒辨别认知为常、乐、我、净而生起贪欲之心,当知贪欲是一切烦恼过患的根本,多数众生皆由贪之不得而起嗔恼、造诸恶业,特别是淫欲之贪最为严重,有贪中敌王之称。世间谚语亦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由于无明众生患有贪欲重病,当以不净观等修法来先疗重症疾苦。虽然不净观非为根除疾苦之特效药,但能有力地控制病情蔓延,故亦是良药之一。通过此等修法之教义思维方能明知世间诸法苦、空、无常、不净、无我等真理,以此理智就能对治贪欲恼病的发生,以致最后连根拔除。故此甘露妙药能助理初修者获得实际的利益、殊胜的甘露法味,真正享受到属于自己拥有的生命,不至于茫然无期的空耗人生而踏上真实的菩提正道。

  二.正行:无论是修学显宗还是密宗皆需堪能自心、使之获得稳固而施设次第修法,行者亦应依次修行。彼亦,若断五过、依八种对治行、以六力、四作意、九种住心法,则如次生起五种定相,最终成就具足轻安的寂止。

  一般来说,不成禅定有五种过患之障:即懈怠、忘失圣言、沉掉、不行对治、虽灭沉掉亦强行对治。前二者于等持之加行作障碍,中者于等持之正行作障碍,后二者于等持之增上作障碍。若欲断除五过者当依八种对治行:即信、欲、勤、轻安、正念、正知、思、舍心。前四者能对治懈怠,中二者能对治忘失圣言与沉掉,后二者能断除不行对治与强行对治。然则修习如是等持亦需具足六力:即听闻力、思维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如是依次修持四种作意性的九种住心方便:即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无功用运转作意。九住心者:即安住、相续住、数数住、近安住、调伏住、寂静住、最寂住、专注一趣住、等持住。彼亦,以听闻力能成办安住;由思维力能成办相续住;正念力能成办数数住及近安住;正知力能成办调伏住与寂静住;精进力能成办最寂住与专注一趣住;串习力能成办等持住。前二种住心时依修励力运转作意;三至七种住心时依修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住心时依修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住心时依修无功用运转作意。在如是九种分住过程中将会出现五种验相:即动念相,如陡山泻水;获得相,如峡谷溪水;串习相,如大江缓流;稳固相,如大海离涛之平静;究竟相,犹如须弥山王。

  如果依听闻力尚未获得等持者,当依信愿励力勤修,随于所缘之境,自心专注而修乃为安住;若心刹那不住,分别念动如闪电般时,应当数数修炼,并思维所闻等持之教义,尽力安住某一所缘(佛像或法句等)乃为相续住;如是安住难以为力之时,当以励力运转作意令彼安住。心如流星顿起分别动念,如是散乱时当依正念数数令心安住,如同将猛水引入渠道乃为数数住;尔时心之分别动念急猛,犹如纸片为风所吹,或如陡山泻水,故名为“动念相”,当此分别心难以安住时,如于猛水修砌水堤,义谓勿须怯弱而勇毅勤修。若心如野马极难驯服之时,当以正念之绳紧紧拴住,正知的主人当以勤作的缰绳驾驭彼马。此时正念稍有得力,分别心亦稍得稳定安住,不于外散、唯近所缘乃为近安住;尔时如禽贪著食物而飞往余处又复返回,亦不能降落住其食上,如是往来回旋、不弃此食,心于所缘亦稍得稳定而专注;复次,于三摩地稍生喜心,如蜜蜂在一处不住久时,速疾飞动、采吸花精,如是于禅定生起信解时,稍能调伏猛厉之分别动念乃为调伏住;尔时较前略易安住,故名为“获得相”,亦即初生等持或稍得暖相,尔时虽有心绪急躁烦乱之感,但与陡山泻水相比,此峡谷溪水稍微缓慢,义谓水流湍急般之分别心稍得平缓。尔时心于内在安住,如瓶中蜜蜂虽未外驰他处,但于瓶中亦不能真实寂然不动而爬行不息,如是自心虽定注所缘,亦未弃离所缘,仍在不断分别,故当了知于彼缘中不动而安住。如是住者,若起昏沉、掉举,则当思维别别如理之对治行,令灭种种自聚分别之障乃为寂静住;若成如此寂止,则无沉掉之过,如净水无浊,不动而住,如是分别心稍微息灭,彼相已增,便逐渐灭尽能增分别之因、随眠烦恼,如浊水逐渐澄清乃为最寂住;如是远离一切散漫过患,如同江河虽水缓流,远见之时似无流动,然近视时则流淌不息。如是心觉似已安住,若详加观察时,仍有众多分别动念,尔时以串习力当须愈上愈精进最为关要。从数数住至最寂住之间以有间缺运转作意,应依正知、思维、等舍三对治法来调伏此心是极为重要的。尔时此精进力已胜前者,虽然未离勤作,但不起分别作意,能安住一缘等持乃为专注一趣住;故名为“稳固相”,如大海远离波涛。若有勤作或住于所缘,则依无间缺运转作意,此时应当缘于等舍中安住乃为关要,此对治行愈上愈进至最终勿须勤作,自成入定者乃为等持住,亦名欲心一境,故从此获得“究竟相”,如同须弥山王纹丝不动。于此欲心一境恒时修习,则令身心获得堪能,名为轻安。尔时心得自在,如驯服的良驹易得寂止三摩地也。

  三、利益:修习寂止的利益,即第六意识产生的欢喜心,身识感受的安乐,于现世乐住而获得身心的轻安,渐渐地心被调顺,于诸善行随欲自在,如同驯服的良驹,从此息灭了一切颠倒分别等散乱心,于诸恶不善业皆不起行,随所修习善法亦皆具强力,犹如须弥山王丝毫不为风所动摇。如是以修寂止之力,能引生神通变化等功德。尤依寂止能增胜通达如所有性的般若胜观智慧,以

  此速能断除生死根本。若能思维此诸功德,则于修定能增强信心与毅力而于一切时中恒乐习定,如是极易获得胜三摩地,故当数数修习寂止并持之以恒、永不退失。凡是真实欲求胜观智者,应当尤为重视寂止修法。虽然无有寂止,仍然可以修习胜观,但决定无有胜妙成就,因此首先修习寂止极为重要。

  胜观修法分三:前行、正行、利益。

  一、前行:与上述寂止之前行的六种修法相同。在此基础上尚须了知修习胜观的必要与成就胜观的不共因。

  修习胜观的必要:如果仅仅是寂止的修法,则与世间的普通禅修或外道的禅修无别,因若没有胜观摄持的寂止,无能断除二障的根本,亦不能获得大小乘暂时与究竟的解脱,如佛经中云:“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破我执。”莲花戒论师于上篇次第修习中云:“于所缘境心坚固已(无散寂止),当以智慧来善加观察,若能生起胜观智慧,则能彻底灭除愚痴种子。否则如诸外道,唯以三摩地不能断惑。”由于诸佛之语,有些是直接显示真实性义,有些是间接显示真实性义,其必要都是为令众生悟入菩提正道而施设的种种行门。因为众生乃至尚未真实生起胜观智慧之际,不能灭除无明痴暗。为此仅由一缘安住的寂止,非但不能现前清净法性的胜观智慧,亦不能灭除无明痴暗。如是思维后,应当寻求通达真实性义的定解智慧。莲花戒论师在中篇次第修习中云:“成就寂止后,尚应修胜观。当如是思维,世尊的一切教诫皆为胜妙善说,有现前显示真实,或由间接趣入真实,若能了知真实便能永离一切见网、生起胜观智慧的光明,消除一切无明痴暗。但唯以寂止不能现前其智,亦不能遣除诸障痴暗。若以智慧善修真实,即能现前本净法性的胜观智慧而正断诸障,故应安住寂止善以智慧来了达诸法的真实本性,切莫仅以寂止为足。何为…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