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238

  ..续本文上一页无须任何加行、功用等助力而任运自在地于灭定刹那刹那能起能入。虽然在六地以前皆具修道的无漏智慧,但并非能任运入灭定的微妙智慧。因为六地以前菩萨共同所修的十度,却远远不如现前地菩萨不共增胜、深广无漏的大般若智那样殊胜了义,彼地又被称为最殊胜的般若地。彼菩萨现证了出世无漏的般若本性,入根本慧定时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大法界,出定时依如梦如幻而修,因此现前地菩萨已日臻圆满地具足了刹那任运起入灭定之因,故尔说为获得灭定。此前未能获得如是灭定的缘故,是因为智慧波罗蜜多唯于现前地时方得增胜、圆满,仅于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增胜圆满却无法获得如此殊胜的灭定。

  关于灭定这一问题在雪域各大宗派却说法不一、均持有不同的观点。有者认为是指小乘的共同灭定。宁玛派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则说:此并非小乘的灭定,而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灭定,此灭定在小乘中决定无有。虽然对此不用怀疑,但为使他宗能正信这种观点而引用教证来作进一步阐明。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第七品中云:“入灭定者,谓入实际,说真如名灭,此中息灭一切戏论故。”由此可见,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讲法是极为应理的。上述是现前地能境的体相与所增胜不共之功德。

  庚贰(广说所境空性)分二:一、宣说空性之深义;二、真实宣说具深义空性。

  辛壹、宣说空性之深义

  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

  在无量功德中般若功德最为第一,它是成就佛果的根本近取因。如同有眼目者能自在地引导无量盲人到达所欲的止境(目的地),如是以修道中的第六智慧波罗蜜多能毫无颠倒地明见正道与非道,以此便能摄取如同无眼般的其余施、戒等波罗蜜多之一切功德而趣达圣位佛果。

  《般若摄颂》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廓,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倘若未以甚深智慧来摄持布施、持戒等功德,则终将不成出世无漏的波罗蜜多,而为世间波罗蜜多所摄,以此即便是感果亦不过是人天善趣而已,不能获得究竟解脱之果。比如果实的根本近取因是种子,其助缘是阳光水土,如是得成究竟佛果的根本近取因是般若波罗蜜多,其助缘是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倘若这些因缘全然不具,则于得成佛果就根本无从谈起。比如盲人,若无明眼者引导,非但不能到达所欲之处,且易跌落沟涯等险境。如云:“一盲引众盲,相牵入悬崖。”《大智度论》亦云:“复次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所谓涅槃,余五波罗蜜不能尔,布施等离般若波罗蜜,能与世间果报,不得名大。”当知前述布施、持戒等五度皆为增胜圆满第六智慧度所施设的方便,故一至六度是方便与方便所生的关系。《入菩萨行论》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生空性慧。”《般若八千颂》亦云:“须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于大海,须菩提,如是五度波罗蜜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之位也。”亦如《金刚经》云:“善现,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大般若智亦是修行者破除实执分别心、遣除二障种子的唯一对治法。

  佛法中所说的功德尽管浩如烟海、说莫能尽,但可以总摄为两大类,即如有眼般的智慧功德与无眼般的方便功德。《大智度论》云:“五波罗密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在六度中如同盲人般之功德是施、戒等前五度波罗蜜多;如同明眼般之功德,是第六智慧波罗蜜多。若依无眼功德趣达圣果者,单凭此力绝无能至,必须借助或依靠明眼功德之引导方能到达所欲的究竟彼岸。由此可见无论什么功德,若无般若(智慧)摄持,根本不能成为出世无漏之功德,如是非但不能获得佛果,且于出离生死轮回的声缘罗汉果亦不可能获得。如《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又佛经中云:“若诸菩萨不住般若信解大乘,则于大乘中纵修何法,我终不说能得出离。”《大智度论》云:“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是故当知,唯依胜妙空性的智慧才能真实地通达胜义谛、现证法界本面,如果仅仅凭借前五度功德之“自力”却无法现见,必须依靠智慧之“它力”相应后,寂灭现行的分别妄执后才能现见。是故唯以出世无漏的智慧来摄持,方令前五度成为出世无漏的波罗蜜多。龙树菩萨在《集经论》中云:“若能信解甚深法,便能摄集诸福德,乃至未成佛以来,世出世业皆成办。”

  行者当于佛陀宣说第二转无相*轮的般若经中,了知大乘的有学道中主要是以智慧而修,为使智慧增胜、稳固,故于二转*轮中未作广泛抉择前方便五度波罗蜜多,而是着重抉择了般若波罗蜜多。在学道修行的过程中不仅真实通达般若度甚为重要,修习般若空性亦是成就佛果不可缺少的根本行门。若能具备智慧,则于世出世间的一切事业皆能究竟圆满地成办,依此便能直接遣除以至灭尽自他二利的种种障碍。此智亦并非无因无缘所生,而是依靠修积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以及闻思了义的般若经部以及中观论部等教义,方能逐渐生起,即所谓法不孤起,必仗缘生。其次第首先是由闻思生起相似智慧,依此逐渐起修后转识成真实智慧,如是在方便福资的辅助或滋养下方得增胜、圆满、究竟的无上智慧而直取佛果。《澄清宝珠论》云:“如王入沙场,四兵亦随王行,如是果位佛母一切智智之不共真因者,即是道之根本智慧故,彼能断二障,亦能究竟二智,其余波罗蜜多非但不能如是,且唯有智慧度摄持彼等时,方得波罗蜜多之名,并能至于佛位。总之,诸道根本唯识依智慧,彼能断证究竟,彼之助缘方便,已说施等,主要为智慧不可缺少也。”由是当知智慧波罗蜜多如君王一般,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如眷属一般,以如是主次之别而喻知智慧的重要性。为此不仅月称论师,且显密诸大论师皆异口同声地如是宣说过。曾有禅宗大德,如六祖慧能大师云:“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憨山大师亦云:“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豁破无明,直达涅槃彼岸。”又如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若显法身得解脱者,其功全由般若,一切万行无不由般若而成立者也。”从佛经圣教而言,《般若十万颂》等中亦有这样类似的句义,在这些了义的教典中着重宣说了甚深空性的义理及其通达的殊胜智慧等不共功德。

  辛贰(真实宣说具深义空性)分三:一、如何传相;二、为谁传法;三、所讲之法。

  壬壹、如何传相

  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

  如是龙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

  如彼现前地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的甚深法性,并非普通世人的境界,故月称论师慈悲地告诫学者,必须依于着重宣说空性法义的经教以及诸大论师用来抉择彼之甚深理论,方能契证缘起性空的究竟真理。所以本论的作者月称论师说,我是依于龙猛菩萨的中观诸论中所弘立的甚深理论,随所安立而今当如实地为有缘学者宣说。

  由于本品中所宣说的是六地菩萨以增胜无漏智慧所通达法界的甚深本义。设有疑曰:此义当如何明鉴?月称论师很谦逊地回曰:如是境界非吾自力所能通达,应当往诣六地以上菩萨或佛前咨启。又问,仅随经部、不随论部是否能真实抉择般若经与《十地经》等中所明示圣者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吗?答曰:虽然圣教中已有直接宣说此等深义,但佛之密意深难莫测,非我浅慧所能揣度。对甚深法性无有丝毫体悟的异生凡夫来说,若不凭借经教正理以及传承上师的教言,仅凭各人的臆测所述定有错谬之处。古大德亦云:“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龙猛菩萨是真实无倒彻悟甚深经教,广泛地开显了第二转无相*轮的究竟密意,且以自力而直接弘扬般若空性,彼著之中观诸论典中揭示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本来大空离戏之真理。是故月称论师主要依靠龙猛菩萨的甚深教理,而如实地宣说了《入中论》第六品的深义。

  月称菩萨此言约有两种必要:一是谦逊,因为本论是主依般若圣教、中观理论及传承上师的窍诀而著之故。二是令未来的传讲者与造论者遣除傲慢,不得妄自立宗、标新立异,而应遵从祖师大德的意趣知见而立论。因为凡夫异生以自力无能通达佛经密意,若欲证悟实相本性,必须依靠教理窍诀,月称论师对后学者恩赐了这般殊胜的教言。

  若问:云何得知龙猛菩萨已无倒诠释甚深经教的究竟密意、又如何得知他是正确无误地创立以及弘扬中观的无上派系呢?答曰:此由教证可知。因为世尊曾于《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此说龙猛菩萨所弘扬的中观正道能离有无诸边、诠释大乘了义的般若教法。又于《大云经》中云:“我灭度后,满四百年,此童子转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吾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果位。”

  一般来说佛陀轻易不为弘扬佛法的众大德授记,却为龙猛、无著等圣者菩萨直接授记,是有很大的必要。因为龙猛菩萨在创立中观派、弘扬般若中道时,印度曾有一些学而不精的唯识论师及傲慢声闻诽谤嫚斥彼为魔之化身。佛陀则以大慈悲心为除众人疑惑、免造无义罪业而作如是授记。所以彼圣者菩萨决定能无倒诠释圣教的暂究密意,唯依这些可靠的圣教理论来观察抉择诸法本性,树立殊胜的中观正见,以此正见观照修行,断除一切实执分别心后方能通达胜义谛的究竟大空性。其中圣教主要是《般若十万颂》等经部与龙树菩…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