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殊胜的教言。
若问:云何得知龙猛菩萨已无倒诠释甚深经教的究竟密意、又如何得知他是正确无误地创立以及弘扬中观的无上派系呢?答曰:此由教证可知。因为世尊曾于《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此说龙猛菩萨所弘扬的中观正道能离有无诸边、诠释大乘了义的般若教法。又于《大云经》中云:“我灭度后,满四百年,此童子转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吾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果位。”
一般来说佛陀轻易不为弘扬佛法的众大德授记,却为龙猛、无著等圣者菩萨直接授记,是有很大的必要。因为龙猛菩萨在创立中观派、弘扬般若中道时,印度曾有一些学而不精的唯识论师及傲慢声闻诽谤嫚斥彼为魔之化身。佛陀则以大慈悲心为除众人疑惑、免造无义罪业而作如是授记。所以彼圣者菩萨决定能无倒诠释圣教的暂究密意,唯依这些可靠的圣教理论来观察抉择诸法本性,树立殊胜的中观正见,以此正见观照修行,断除一切实执分别心后方能通达胜义谛的究竟大空性。其中圣教主要是《般若十万颂》等经部与龙树菩萨所著《中观颂》等论部;理论即是抉择胜义空性的正理。遂于自续派与应成派有共同的五大正理,应成派有不共的四大正理。
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修证的所境都是一味无别的。按宁玛派自宗而言,在一地以下异生的境界中,显宗、密宗是有一定的差别,在已达一地的圣者境界中,显宗、密宗则无有差别,是一如平等的。再者,密续部中说,修持密法者可以即生速证佛果。显宗的《般若二万五千颂》等了义经中亦说:“获得见道已,若有希求者,七日可成佛。”如是所说也。
法性本体本无少许迁变,是本来空寂清净的,然诸众生尚未如是了知而处于迷盲、颠倒实执之中,一旦彻悟诸法本性、破除分别实执,远离二障垢染后再不会有不净色法的显现与颠倒执著,亦无任何苦害等违缘所扰,如于虚空非但无法染色,更不能于它作少许违害。如是通达真如实相的甚深法性者对自他皆有极大利益,此不仅是得成佛果的根本近取因,亦是真实了义的如意宝。是则若无智慧,则不能真实体认、悟入,又如何能现前此如意宝呢?当知必须依靠圣教、正理脚踏实地的闻思修行后才能如愿以偿。以显宗而言,欲通达胜义空性者,首先必须闻思甚深教理,次依教理来抉择正见,再依正见如理起修,才能如实地通达、现证法界大空性的本体。《大般涅槃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槃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维,四者如法修行。”相对于大圆满来说,中观是以理论伺察、抉择而渐悟诸法本性。因为密宗依靠灌顶、生圆次第、上师瑜伽、方便道、解脱道等种种不共的殊胜方便来直接体悟诸法本性。如大圆满即以自己的信心力与上师的窍诀和加持力而直接体认,彻底现证本基觉性的自然本智。如《定解宝灯论》云:“然而显宗双运义,是由观察而抉择,密宗直接自体验,现量成立觉性界。”因此显密之间仅有能境是否依靠方便的顿悟与渐悟的差别而已。在修持密法的过程中,生圆次第虽然不是最为了义的修法,但它是了义修法的一种方便,正行大圆满的自然本智亦是由其方便所生。因此修学大中观者,应该依随了义的圣教、理论来抉择胜义谛基的本性,依此修行以至彻悟、现证大空离戏的法界本体。
总而言之,直接诠释经部密意的即是圣者所著之论部。虽然圣教经部中本具深义,但鉴于佛之密意深奥,凡夫浅慧难以揣测,故月称菩萨以广大悲心,主要依龙猛菩萨的《中论》等论部而真实无倒地为具善缘信士明示了大乘了义经部中所隐含的无上理趣,对此具善缘信士应当谨持遵循,如理闻思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壬贰(为谁传法)分二:一、认定传讲之法器;二、于彼宣说空性生功德而劝闻。
癸壹、认定传讲之法器
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
当为彼说胜义谛,其胜义相如下说。
倘若诸异生位的初发业者,无倒闻受空性深义后,内心数数引发欢喜,此喜由真实信心所激发,由欢喜故引生眼泪直流、周身毛孔自动竖立等外在之相。由此测知彼补特伽罗的身心相续中已经具有了能生佛慧的种子(此慧表明法身),是可以宣说诸法真实性的法器,必定是堪为大乘空性的契机者,应当为彼宣说胜义谛法要,其胜义之相将在下文分别广述。
现前地菩萨所通达的法界深义,应为何等法器宣说呢?毕竟而言,一切众生皆应闻受空性深要,因为彼诸相续中都具有如来藏,仅从这一反体抉择,一切众生则毫无差别,分别心亦是本来清净的涅槃妙心。所以不仅大乘之果是唯一,就是得果之道亦是唯一的大乘道。由于众生的烦恼业障轻重不同,暂时的根机亦就有了千差万别,若单立一法则难尽相应对症,因此佛陀以愍念众生的大悲心广为宣说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蕴来契合种种不同的根器。
宜受空性法的法器约有三种:一是上述信解大乘佛慧的有缘弟子,于彼可以直接宣说空性法要;二是通过中观理论遣除诸实执邪见妄心后,可以为宣说胜义的空性法义,此理可于破斥他宗观点的中观诸论中了知;三是初学(下根)者依次第调伏分别心堪为法器后,可为宣说空性法要。
为能契合无量众生的根器,佛陀转了八万四千法蕴,因此于非法器不能随便宣说空性深法,否则易使生起邪见,导致断灭空等严重的过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执著无因,及断灭论,根机未熟,为说大乘,虽经多时而不能解。譬如有人不著甲胄,不持刀杖,辄入阵中,必遭伤害,受诸苦恼。”比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成道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之后于四十九日中未曾说法。如是寂然安住的原因,亦为避免未能通达甚深教法的弟子生起邪见与谤法之心,造堕落恶趣之业,因此暂未演说教法,这是佛陀慈悲垂念众生之举。当知如理观察、辨析取舍器与非器而应机施教是至关重要的。在了义诸论中云:“空性法义应该唯于夙植通达空性种子者说,不可为余人说,彼非法器者于空性生起邪执之心,当获重大非义。重大非义者,或因不善巧故,谤毁空性而堕恶趣。或有误解空性深义,颠倒妄执诸法前有后无或名言中根本无有缘起显现法等断见的过失,初生邪见,谤一切因果等法,次著不舍,展转增长。”《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非器诸有情说,不为外道恶见者说,不为懈怠不信者说,不为求法贸易者说,不为贪爱名利者说,不为嫉妒秘吝者说,不为生盲聋哑者说。”《妙法莲华经》第一品中:“佛告舍利弗,骄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大般若经·随喜回向品》中说:初发心修学大乘的菩萨,于彼不应直说一切空性深义,因为彼等闻受后,非但易于忘失,且易生大惊怖、疑惑、不信,甚至毫无理由地妄起谤法之心,彼者虽有少分前所具有的信敬、爱乐等心,但亦被这突如其来的事端所摧毁,故于这类众生,首应以大悲心令其信解因果,多说修积功德等方便法,少说空理为妙。又如《中论》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显句论》(又译作《明句论》)释此颂云:“要不堕于损减世俗边,不违害如影像之业果。要不堕于增益胜义边,知唯无性乃能有业果。”如果闻受空性却未能真实理解空义的弟子,然于上师具有殊胜信心,亦可听闻空性法要。彼经又云:“若人精进,常修慈悲,不惜身命,乃可为说。”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云:“若闻而未解,或解而无彼相状,虽暂不知是否堪为甚深法器,然若不违善知识之教诫,亦是堪植通达空性功德之法器也。”又如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云:“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马鸣菩萨亦云:“如无垢衣涂妙色,最初应说惠施等,令彼善心调柔已,次示修习空性理。”
是则云何能观知契应空性的法器呢?一般而言,具有神通的上师们可以直接观察弟子相续中的发心如何、对上师及法有否信心、对众生有否大悲心、是否为利众生而发心修证佛果等,圆具如是条件者,可为传授大乘法要。若无神通者,无法现量了知弟子相续中的发心,以及宿世有否修过大乘法等,鉴此应以比量推知。可以从他的外相行为来观察测知而作相应的判断。若是大乘根器者,必定对大乘法具有极大的信心与欢喜心,一旦闻受到空性的深义时,自然会显露喜出望外、乐不自禁、眼泪自流、汗毛竖立等特征,如同有缘的弟子多年以来寻求自己有缘的上师,一旦荣拜上师之时,求得上师的加持,内心定会自然激动、喜不自禁,外现热泪盈眶等相。
概括来说,在大乘中有主依大悲等方便来苏醒色身种姓与依空性智慧来苏醒法身种姓两种。前者是往昔生中长时侧重修习大悲心,今世则以此深厚的习气等方便来苏醒大乘种姓。后者在往昔生中长时侧重修习般若空性,今世则以此深厚的习气来苏醒大乘种姓。以此苏醒大乘种姓的因由,则知有者会有眼泪直流、汉毛竖立等相,有者不定有此相。在前行中虽有侧重悲、智的反体不同或轮番等修法,然一旦趣入真实正道后,则智悲双运一味而修。简要言之,苏醒色身种姓主要是依靠大悲心,此类众生必须是往昔曾于大乘之广法做过一定的闻思修行,才促使今世生起坚定的殊胜信解;苏醒法身种姓主要依靠空性智慧,此类众生必须是往昔曾于大乘之深法做过一定的闻思修行,才促使今世生起坚定的殊胜信解。在《经观庄严论》《宝性论》、《宝鬘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广疏》中亦如是说。这是依靠比…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