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70

  ..续本文上一页作意,最后得果不必历经余道,此乃密宗之理。是故于显宗世俗中取舍轮涅,然此处以等净轮涅无二之理而入道也。如是生起四念住性之密宗小资粮道,彼者增上,生起四正断性之中资粮道,又彼者增上,生起四神足性之大资粮道。如是于资粮道时,主要以闻思智慧来衡量等净胜谛无二义故,是以推知为主,因此时精勤使自相续生起圣道之因生圆次第故,名为资粮道也。”

  复次,又云:“行持生圆次第愈增长,以修习领受为主,以共相式衡量所诠义实相,即生起四加行道。如是最初于自相续生起见道如火智前兆之能诠喻智者,名为暖位加行道;通达等净圣谛无二实相之智,以及彼助信等五根之性,彼已增上,信等五根虽未圆力,然诸不稳固善中,已成顶点故,生起顶位加行道智;此顶位时五根者,不被各逆品所摧毁,即成五力之性,何时于自续生起如是现证,方名忍位加行道;对法性真义实相,以特殊领受,心力能及,故谓忍位加行道。彼已增上,于自续生起能了真实义智之究竟喻智者为胜法位,因于世间道中,更无余胜,并且彼能引生圣道,故名为胜法位加行道。如是此等皆能行于见道之故,名为加行道也。”

  又云:“如是究竟加行道智,能引出无二取之见道,现见所诠义智的自相,如见空中真月,便具足现见法性圣谛智,如是现证七觉支。复次,于自续生起现见现有大等净之正见,已具足八正道性之密咒修道。彼亦,由九地而分九障,如自相续生起第二地智慧,即是上上修断之对治,如是依次推知,最后下下修断之对治是十地最后究竟有学智,其以究竟道之金刚喻定而入定于究竟实相之力,断尽二障种子及诸极微习气,便立即于解脱道中,成就无学道双运极净身智之殊胜佛果也。彼诸道地名位皆与显宗乘相同,当如是了知,诸论中所说彼等各证相功德皆于显密相同。如是五道者,是对法性等性实相义光明之见相不同,而如是安立之。即此资粮道有闻思推知光明,加行道喻光明,见道义光明,修道有学光明,无学道究竟光明,应当如是了知也。在圣地即现前法性分虽无差别,而其愈上愈得明现故,此分有极大差别。然诸圣者各别自证之境界,以闻思之心,无法辨别思维,如同空中鸟迹不能执彼。然依所得明现,后得生起之定解,及圆满断证功德等不同之理,便可抉择十地之差别也。”

  此处尚应了知,金刚顶乘大圆满中,在以窍诀将果转为道用而修证的自然本智之中,圆满具备十度波罗蜜多之一切功德。如罗清旦玛西饶在《大幻化网广释·金刚手教言》中云:“无上果乘大圆满时已说金刚顶乘大圆满自然本智中圆满具备了一至十地、十度波罗蜜多所有修法功德:现证法界大平等性的自相故,具足第一极喜地之功德;清净一切邪见的垢障故,具足第二无垢地之功德;心性自现故,永无止息地广利有情,具足第三发光地之功德;自证之本性恒时光明故,具足第四焰慧地之功德;同时成办自他二利故,具足第五难胜地之功德;心性本无所境而自现故,具足第六现前地之功德;息灭一切邪见及执著故,具足第七远行地之功德;自性中本无散乱的所境故,具足第八不动地之功德;具备任运自成智慧之功德故,具足第九善慧地之功德;成一切功德之来源故,具足第十法云地之功德;各别自证智慧的光明周遍故,具足十一普光地之功德。”对此无垢光尊者与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其余大圆满窍诀书中亦多有如是宣说。此外,成就者布玛麦扎于《普贤通彻密意》等续部中云:“甚深大圆满极密部之究竟正行,无上利根者所修,勿须经过余下八乘所说的五道十地之分位次第,如普贤王如来。”此与禅宗之顿悟法门等比较相似,恕不繁述。

  虽然在三地以前就具有如是三十七菩提(三十七道品)之修法,但非如第四地时以不共精进力刹那亦不懈怠、不散乱而增胜之修力圆满,故此仅从精进力之反体而言,彼菩萨之心相续中所生智慧光焰亦尤为增上广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云:虽然大小乘弟子皆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然其二者之间却有一定差别,比如小乘修行者,在修四念处时,彼之所缘境主要是自相续之身体等,大乘行者在如是修行时,其所缘境是外、内、共同身三种,故仅从所缘境这一角度而言,大乘已超胜了小乘。在修行时,小乘行者仅仅修无常、苦、空、无我等,大乘菩萨出定时,于名言世俗谛中不但如是了知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且如梦如幻般不

  大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注:1无垢地至法云地属修道所摄,彼诸共同修法为八圣道。(此分法依据大乘《俱舍论》与《现证庄严论》)

  2 大乘无学道已经圆满具足此等一切功德。

  小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注:1 此分法依据小乘《俱舍论》。

  2 小乘无学道之阿罗汉已圆具上述一切功德。

  执著而修。在胜义谛中远离常、无常、苦、乐、我、无我、空、非空等三十二增益,无分别智安住于法界本性而修,故从修法这一角度而言亦超胜小乘等。于《现证庄严论》及小乘《俱舍论》以及彼等注释中皆有详细论述。

  何故说为焰慧地呢?这是观待三地菩萨于出定位中所发之赤金色光,到达四地时因智慧较前度超胜深广故此光焰更加增上灿烂、耀眼,此光既不是人为,亦非心为,而是智慧之力自然发射的无为光焰,故称为焰慧地。

  辛叁、所断之差别

  自见所属皆遍尽。

  自见谓微细萨迦耶之我见,凡是此见所属之俱生我见,尔时悉皆遍尽。

  如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生起的执著,出没思维,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其尽者,是指永断此地中应断的人、法二执之种子,非谓断证圆满之一切障碍皆尽。《华严经》云:“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离。”《成唯识论》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华严疏钞》云:“由诸菩提分法,焚烧一切障故,障即二障。复云: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焰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按宁玛派自宗讲,即断二障之俱生种子,凡是相对四地作障碍之一切执著悉皆灭尽,若能了达其本体空性则为智慧,未如是了达者则形成无明妄执,如日光与黑暗之对立一样,当生起真实证悟空性的智慧之际,一切执著的痴暗亦就自然灭尽,现前明空大双运的法界本体。

  庚贰、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四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四胜义菩提心终

  

  尊胜塔

  

  第五胜义菩提心

  己伍(难胜地)分二:一、真实;二、结尾本品。

  庚壹(真实)分二:一、差别地之释词;二、差别地之功德。

  辛壹、差别地之释词

  大士住于难胜地,一切诸魔莫能胜。

  大善士住于第五难胜地之时,一切世间诸天魔王皆莫能超胜,何况其余诸魔眷属,故为难胜地。

  《宝鬘论》云:“第五极难胜,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妙深义故,此所感异熟,作睹史天王,能破诸外道,烦恼恶见处。”五地菩萨通达了圣谛本性,彻悟了微妙深义,故能强有力地降伏前所未能降伏之一切魔众。因此菩萨唯有到达难胜地时以其定力不共增胜圆满之故,无论任何外在之魔力都无机可乘、无力阻挠或动摇大菩萨之修证境界。彼菩萨以自所行定力能彻底降伏一切魔众。《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不能坏,故名难胜地。”

  魔众之种类虽然众多,但可以归摄为四种:烦恼魔:众生因烦恼魔而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死魔:使众生在轮回中感受不同的种种痛苦而死亡;五蕴魔:即有漏法的刹那生灭、毫无坚实的无常本体;天魔:若修行人欲出离三界轮回而寻求正法,天魔就会乘机造种种违缘来加以阻碍,企图令彼修行半途而废,使之成为魔眷属。实际上这些魔众的来源,主要是内在的分别心,没有一个外在自相实有之魔存在,即便是外面有魔,那亦不过是内在分别心反射的一种影像而已。因此若能善加调伏内在的分别心,则于一切外魔亦能自然降伏。如五地菩萨因禅定力不共增胜圆满,当然亦就寂灭了内在的一切分别心,因此外在的一切魔众亦就无机可乘而不攻自破。曾经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闭关修行,一时来了众多魔女,尊者采用各种降伏法,亦无济于事,反而招来更多魔女,尔时尊者立即忆念起上师曾经介绍的窍诀,一切都是心之幻现,除心以外别无一法,心之本性亦本空离根,这时诸魔女刹那生畏而曰:“本习气魔由心生,倘若不知心本性,汝虽劝逐吾不去,若未证悟自心空,似我之魔不可数,若已认识自心性,违缘皆现为助伴,我罗刹女亦为仆。”言毕顶礼而去。因此一旦认知一切诸法皆为分别心的自现,进而寂灭了内在的分别心,自然亦就不再受到任何魔众的干扰与阻碍,而顺利地踏上解脱之道、速疾通达成佛的究竟彼岸。

  辛贰、差别地之功德

  静虑增胜极善知,善慧诸谛微妙性。

  五地菩萨以静虑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圆满,安住于真实之三摩地,永不再为一切散乱等障碍所扰,又此地菩萨非但静虑度增胜圆满,且于心相续中生起前所不共之深广智慧,极能善巧地了知善慧诸谛之微妙法性。《显扬论》云:“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如《菩萨地论》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在。”《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静虑的具体修法将在下文第六品中广述。

  于六度波罗蜜多中,前三度为方便之福德资粮,静虑度与智慧度为甚深的智慧资粮。其中精进度则为二种资粮之…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