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18

  ..续本文上一页及依据《增上心经Adhicitta Sutta》、《无上清凉经Anuttarasitibhava Sutta》及《觉支经Bojjhavga Sutta》的方法修行。

  一、有次第(anupubbato):这里的次第指的是佛陀教导的顺序,即:地、水、火、风。

  二、不太快(natisighato):否则四界将不清晰。

  三、不太慢(natisanikato):否则无法修完

  四、避开干扰(vikkhepapatibahanato):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对象(四界),不让它转移到其它对象。

  五、跨越观念(pabbattisamatikkamanato):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而已,同时要注意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内涵,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与推动。

  六、舍弃不清晰的(anupatthanamubcanato):在你熟练于辨识所有十二种特相之后,而分成四组而培育专注力时,可以暂时舍弃不清晰的特相。然而,如果这样会导致诸界失去平衡而产生痛或紧,那么就不适合如此做。此外,对于每一界你应至少保留一种特相,不能只以三界、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别观。最好是所有十二种特相都清晰,而不舍弃任何特相。

  七、辨明诸相(lakkhanato):当你开始禅修,而每一界的自性相(sabhava-lakkhana)还不清晰时,也可以专注于它们的作用;当定力较佳时,你应专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此时你将只照见各种界,并且照见它们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八、九、十:注释中还建议依据(八)《增上心经Adhicitta Sutta》、(九)《无上清凉经Anuttarasitibhava Sutta》、(十)《觉支经Bojjhavga Sutta》来修行。这三部经教导禅修者平衡信、精进、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

  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且趋向于近行定(upacara-samadhi)时,你将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刚开始的光是犹如烟一般的灰色。若继续辨识灰光中的四界,它将变得白若棉花,然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你的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的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

  这种明净的色法(透明的物质)乃是五根,我们称之为「净色」(pasada)。在这五种净色当中,身净色(kaya-pasada)遍布于全身。在此阶段,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与舌净色看起来像透明的团块,这是因为你还未能破除相续、组合及作用这三种密集(ghana)的缘故。

  继续辨识此透明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闪耀与放射光芒。当你能持续地专注于此光至少半小时,即已达到近行定。这时,你应当在此光的帮助之下,注意透明体内的小空间。你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这些微粒称为色聚(rupa-kalapa)。达到此阶段时,称为心清净(citta-visuddhi)。你可以借着分析这些色聚而进一步培育见清净(ditthi-visuddhi)。

  在解释如何修行观禅之前,我应当举出禅那与近行定的实修利益。修行观禅时必须辨识许许多多的法,疲劳可能因而产生。当感到疲累时,能休息一阵子是很好的。在《中部‧双寻经 Dvedhavitakka Sutta, Majjhima Nikaya》的注释举了一个譬喻来说明以禅那作为休息处的情况:在战争当中,有时士兵们感到疲劳,然而敌人还很强盛,无数的飞箭不断射来。此时,疲劳的士兵们可以撤退到碉堡中休息。在碉堡坚壁的掩护下,不会受敌人飞箭的危害。他们可以休息到疲劳消除,体力恢复之后才离开碉堡,回到沙场作战。对于止行者,禅那就像一座碉堡,是修行观禅时的休息处。对于没有禅那而直接修行四界分别观的纯观行者,他可以近行定作为休息处。休息到恢复清新与活力之后,他们可以回到观禅之战场,继续观照。这就是拥有休息处的利益。

  现在我应当从如何分析色聚开始解释如何修行观禅。

  如何分析色聚

   色聚有两种,即明净(透明)色聚与非明净(不透明)色聚。含有净色(pasada-rupa)(五净色中的任何一种)的色聚才是明净,其它的色聚都是非明净。

   首先应当辨识个别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你会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而你还无法分析它们,因为你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由于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santati-ghana)、组合密集(samuha-ghana)与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还停留在概念(pabbatti施设法;假想法)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paramattha胜义法;根本真实法)的境界。

   由于还未破除组合与形状的概念,所以还有小粒或小块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进一步地分析各种界(dhatu),反而以观照这些色聚的生灭来修行观禅,那么,你只是对着概念修行观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观禅)。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分析色聚,直到你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如此做乃是为了见到究竟法。

   如果因为色聚极度迅速的生灭,使你无法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那么你应该忽视它们的生灭。这就好像与不想见的人不期而遇时,装作没看到或没注意到他一样。不去理会生灭,而只是专注于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正因为禅定的力量,才使你能够忽视色聚的生灭。

   若还不能成功,那么你应同时注意全身的硬,然后再注意单一粒色聚里的硬,如此一再交替地辨识,直到能清楚地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硬。然后对地界的其它特相及水界、火界、风界的特相也都应当逐一地如此修行。应当如此辨识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

   成功后,你即可逐一地辨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诸色聚的四界。应当辨识这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它们称为「八不离色」,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地、水、火、风这四界之后,你也应辨识它们的颜色、香、味与食素。

   颜色(vann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它是色所缘(ruparammana视觉的对象)。此色法非常容易辨识。

   香,或气味(gandh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应当辨识鼻净色与有分心两者。首先辨识鼻子里的四界,你将很容易地看到鼻净色。必须在鼻子里正确的色聚中才能看到鼻净色。

   当你能成功地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时,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心(即:意门manodvara),它存在心脏里,以心处(hadayavatthu心所依处)为依靠。心处是由称为「心色十法聚」或「心色为第十个色法的色聚」(hadaya-dasaka-kalapa)的非明净色聚组成的。

   辨识鼻净色与有分心之后,你可以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香。香是一种可由鼻识或意识认知的法(dhamma事物;现象)。鼻识依靠鼻净色而生起;意识则缘于有分心生起,而有分心本身依靠心色。这是为何想要辨识色聚里的香时,必须先辨识这过程当中的鼻净色与有分心的理由。

   味(rasa滋味):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在辨识舌净色与有分心之后,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味,可以从辨识舌头上唾液的味开始。与上述的香情况相似,味是一种可由舌识或意识认知的对象,所以舌净色与有分心两者都必须辨识。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中提到:sabbopi panessapabhedo manodvarika-javaneyeva labhati。这显示可以只凭意识来认知色聚中的颜色、香与味。当禅修工夫还未深时,你用鼻识与舌识来协助自己学习如何以意识认知香与味;当禅修工夫深且强时,你就能够只以意识去认知香与味。

   食素(oja营养素):每一粒色聚里都有。有四种食素,即:由业(kamma)、心(citta)、时节(utu火界)或食物(ahara)所产生。透视到任何一粒色聚里,你都可以找到食素,并且能见到从这食素一再地生出许多色聚。

   辨识色聚中这八种基本的色法之后,你应尝试辨识特定色聚中其它种类的色法。

   命根(jivita):这是维持业生色生命的色法。在心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与食生色聚里没有命根,只有业生色聚里才有命根。明净色聚都只由业产生,所以应当先在明净色聚里找命根。你应辨识一粒明净色聚里的八不离色,然后寻找命根。命根只维持同一粒色聚里其它色法的生命,不维持其它色聚里色法的生命。

   辨识明净色聚里的命根之后,你也应尝试辨识非明净色聚里的命根。身体中有三种非明净色聚含有命根:一种是「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它只存在心脏;另外两种是遍布全身的「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kalapa)和「命根九法聚」(jivita-na, vaka-kalapa)。因此,若你能在心脏以外身体某处的非明净色聚中看到命根,你就知道该色聚肯…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