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8

  ..续本文上一页旁的禅修者坐下之时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会生气,并想:「哼!为什么他弄出这么多噪音!」如果你的心被愤恨或不满所征服,你也将无法妥善地专注于修行的对象。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thina-middha)。如果心力薄弱或对修行的对, 象提不起兴趣,则昏沉睡眠会发生。然而,有时昏沉睡眠也可能因为疲劳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种盖是掉举与后悔(uddhacca-kukkucca)。如果你的心情扰动不安(掉举),就好像一堆灰烬受到石头投击时,灰烬将会扬起而到处散落;同样地,心情掉举时,心也是到处流散。修行时你不应松懈而让心离开修行的对象。如果你那么做,掉举不安将会产生。后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坏事或未做好事。对此,同样地,你必须秉持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阻止掉举与后悔产生。

   第五种盖是怀疑(vicikiccha),即怀疑下列对象:

   一、佛;

   二、法;

   三、僧;

   四、三学:戒、定、慧;

   五、过去的五蕴(khandha);

   六、未来的五蕴;

   七、过去与未来的五蕴;

   八、缘起(paticcasamuppada)。

  

   如果对定学有怀疑,你将无法修成禅定。例如,你也许会怀疑:「修行安般念有可能达到禅那吗?专注安般念的禅相真的能成就禅那吗?」如此的怀疑将使你无法专心培育定力。

   五盖与禅那是互相对立的。

   每个人都有心,善心能产生善果,不善心能产生恶果。专注的心能产生禅相,真正专注于禅相的心能产生禅那。如果该禅那一直到死亡时还保持完全稳定,则它能使禅修者投生于梵天界。以禅那为基础而与观智相应的专注心能产生道智与果智;该道智与果智能透视涅槃。如果那道智与果智是阿罗汉道智与阿罗汉果智(arahatta-maggabana, arahatta-phalabana),那么死后你将进入般涅槃。

   但是与五盖相应的心(如:贪欲、瞋恨等)会使人投生于四恶道。所以心能使人达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证悟涅槃,也能使人堕落于四恶道中受苦。你喜欢那一种呢?因此你应时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使心脱离五盖的污染,努力修行以趋向涅槃。

  不净观-观察身体不净可厌的修行法门;能够止息贪爱。(清净道论‧第六品)

  佛随念-忆念佛陀功德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第七品)

  慈心观-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修行法门;能够止息瞋恨。(清净道论‧第九品)

  本段根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究竟名色-以正确的方法分析名色,直到不可再分的究竟实质部份;乃是身心现象的真实成份。(Com M AbhⅠ.2 p.25)

  密集ghana-当名与色相互资助而生起时,因为误解它们为整体,故有密集的概念产生。若能以智能将它们分析到基本成份,它们将如被手所捏的泡沫一般地粉碎;它们是因缘条件组成的。

  色聚rupakalapa-色法不能单独生起,必须成群生起,这种色法的集团称为色聚。色聚中的色法一起生起,也一起消灭。(Com M AbhⅥ.16 p.252)

  行savkhara-(一)、由因缘条件和合所产生的事物。(二)、心所(如:行蕴)。(三)业;行为。在此指第一种含义。(Com M Abh p.392)

  以下两段依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如何以其它法门修定

  前言

  

  

  

   在上次的讲座中,我已经解说修行安般念以达到第四禅的方法。我说到当禅修者以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并且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转修观禅(vipassana)。

   然而在此刻,他也可以继续修行其它止禅法门。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讨论如何修行其它的止禅法门:三十二身分、白骨观及白遍等。

  三十二身分

   如果想修行三十二身分,首先你应以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在此光的帮助下,你应逐一地辨识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

   在身体的这三十二个部份当中,地界显著的有二十个,水界显著的有十二个。

   你应观地界显著的四组,每组有五个:

   一、发、毛、爪、齿、皮;

   二、肉、腱、骨、骨髓、肾;

   三、心、肝、膜、脾、肺;

   四、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

   接下来观水界显著的两组,每组有六个:

   一、胆汁、痰、脓、血、汗、脂肪;

   二、泪、膏(皮脂)、唾、涕、关节滑液、尿。

  

   按照上述的顺序逐一地辨识。尝试如同对着明镜照见自已的脸那样,清楚地在各个身分存在的部位透视到该身分 。如此修行时,如果你的禅定之光暗淡下去,正在辨识的身分也会变得不清楚。这时你必须回来修行安般念,将定力再度提升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再度明亮强盛时,才回过头来辨识三十二身分。每当禅定之光变暗之时,你都必须如此修行。

   练习到当你顺着由发辨识到尿,或逆着由尿辨识到发时,你都能以透视的智慧清楚地看见每一个部份。继续修行直到对它精通纯熟。

   然后,依旧闭着眼睛,运用禅定之光辨识离你最近的人或其它众生,尤其理想的是位于你前方的人。辨识那个人或众生的三十二身分,从发开始顺着辨识到尿,然后从尿逆着辨识到发。如此顺逆地辨识三十二身分许多次。这样修行成功之后,你应辨识自已内在的三十二身分一遍,然后辨识外在那人的三十二身分一遍,如此内外交替,不断重复。

   能够如此内外辨识之后,你的禅修力将会增强。你应如此从近而远,逐渐扩大辨识的范围。不必担心你或许无法辨识远方的众生。在第四禅明亮光芒的帮助之下,你将能轻易地看见远方的众生,不是用肉眼,而是用慧眼(banacakkhu)。你必须将辨识的范围扩展到十方:上、下、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在这十方当中,无论所辨识的对象是人、畜生或其它众生,你都必须一次选取一个对象,辨识内在的三十二身分一遍,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一遍,如此重复。

   当你不再看到男人、女人、水牛、乳牛或其它众生等种种差别,无论何时何地,不分内在外在,你所看到的只是三十二身分的组合。那时你才可说是已经成就、纯熟、精通于三十二身分的修法。

  涅槃的三门

   在此,我想解说通向涅槃的三门。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佛陀开示说,四念处法门是通向涅槃唯一的道路;但是在另一方面,注释中解释说涅槃有三个门:色遍(vannakasina)、不净观(patikula-manasikara)、无我(subbata空)──即四界分别观。

   然而,这三门的差别只在止禅部份而已,它们的观禅部份是相同的。继三十二身分之后,我们可以进修这三门中的任何一门。由于它们都能引导我们达到涅槃,所以称为涅槃的三门。

   当禅修者熟练于内外三十二身分的辨识之后,他可以选择这三门中的任何一门来修行。首先,我要解说如何修行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

  白骨观

   你可以将三十二个部份当作一个整体,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份,作为修行身体不净观的对象。我将解说如何修行三十二身分其中之一的白骨观。

   修行此法门之前,首先你应回来修行安般念,将定力再度提升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先辨识你自己的三十二身分,然后辨识你附近的人或众生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内外辨识一或二次。然后将自己全身的骨骼视为一个整体,以智慧辨识它。当你很清楚地见到全身的骨骼时,以骨骼的不净可厌相作为对象,用下列词语中的任何一种,在内心一再地默念:「厌恶,厌恶」(patikula)或「可厌的骨,可厌的骨」或(atthikapatikula)或「骨,骨」(atthika)。

   可以随你喜欢而用任何一种语言来默念。你应使心平静地专注于骨的不净可厌相,持续一或二小时。注意观察骨骼的颜色、形状、位置与界限,如此,骨骼不净可厌的概念则容易在心中生起。由于安般念第四禅的力量,你对不净相的修行也将提升、加强、乃至完全稳固。你将能生起、持续与开展对于不净的觉观与智慧。

   以骨骼的不净可厌相培育定力时,你必须舍弃「骨骼」的概念,只注意骨骼为可厌。

   根据《清净道论》,观察身体某一部份的颜色、形状、位置与界限乃是观察取相(uggaha-nimitta)。而观察与辨识那部份的可厌乃是观察似相(patibhaga-nimitta)。

  五禅支

   借着专注于骨的可厌相,你可以达到初禅,此时有五禅支存在,即:

   一、寻(vitakka):将心投向骨的可厌;

   二、伺(vicara):使心持续地注意骨的可厌;

   三、喜(piti):喜欢骨的可厌;

   四、乐(sukha):体验骨的可厌所引生的快乐;

   五、一境性(ekaggata):一…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