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 3 第二问题:声缘怎证二无我▪P2

  ..续本文上一页也诽谤龙树菩萨呢?

  颂曰:

  是故一者之自性,虽与合等一切法,

  然而不足内外缘,尔时缓慢证悟也。

  所以说一法的自性,虽与一切法的自性相等,如是一切法本性是空性。但是在未具足内外诸多因缘之前,声缘暂时不能证悟诸法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大等性。

  颂曰:

  本来利根以自力,虽有证悟而钝根,

  立即不定自证悟。

  本来,利根者可以依自力证悟离戏的空性,然钝根者不依于他缘仅依自力不一定立即证悟离戏的空性。

  颂曰:

  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

  罗汉出定入大乘。

  那么声缘何时必定证悟呢?《白莲花经》中云:“入于小乘暂时无余寂灭之声缘阿罗汉,于十千劫之后,以善逝劝导从寂灭中出定而入于大乘。”

  颂曰:

  如理趣入大乘者,亦需无数劫修习,

  声闻寻求寂乐者,如是数千彼劫中,

  何无未证诸无我?

  再者,如理真实趣入大乘的利根菩萨,要证悟诸法离戏的现空大等性,亦需于无数劫中以方便善巧大精进而修持。至于寻求自已解脱的声缘,在短暂的三生等及入于灭定十千劫之时间内,怎么能证悟离戏现空大等性呢?

  颂曰:

  得地菩萨见法界,亦岂越上圆明耶?

  不仅如此,大乘登地以后的圣者,难道不是从地登地越来越上进,现见离障的法界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圆满吗?

  颂曰:

  若具发心行回向,无边理门积资助,

  必定一切应证悟,如同密宗速证悟,

  具缘善巧方便故。

  如果具备大乘菩萨的发心,行持六度四摄,回向众生,具有中观的定解等无边的理论方法,加上以六度中的方便门来积聚资粮作为助缘,一切因缘具足时,必定圆满证悟现空无别离戏大等性,犹如金刚乘圆满具足方便善巧的因缘,依密宗的甚深捷径,能迅速无难证悟甚深的实相。

  己二、别释圣教妙义而除疑

  颂曰:

  虽除执著常有我,俱生我执贪五蕴,

  是故何时有蕴执,彼有我执之教义。

  虽然了知无有外道邪派遍计的常我,并遣除了此执著,但未断除轮回的根本——俱生我执,如教证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颂曰:

  何时设施处蕴有,尔时彼执意乐有,

  假立我之因具故,彼果我执说不退。

  无论何时,只要俱生我执的设施处、即五蕴相续以及对其整体执著之心都存在,俱生我执产生的因就具备果也就必然不会消退。

  颂曰:

  何故常我虽远离,假我尚依设施处,

  未止俱生执境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是故消除烦恼障,必需蕴等证空性,

  此说不合圣教义,此义如是月称解。

  虽了知并断除了常我,但未遮破产生俱生我执的设施处:五蕴,依此而生起我执,不能证悟人无我。如《宝鬘论》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所谓:“是故解脱烦恼障,必须蕴等证空性”之说法非为圣教之真实义。具德月称如是开显此圣教之义,如《入中论》第六品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若云了知无常我,永断我执最希有。”又云:“汝宗瑜伽见无我,不达色等真实义,缘色转故生贪等,以未达彼本性故。见此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故应断除轮回之根本俱生我执,如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颂曰:

  倘若了达假立我,则除我执能足够,

  虽未了知无绳索,而见无蛇除蛇执。

  声闻只要通达依五蕴假立之我为空性,则足能断除轮回之根本、一切烦恼过患生处——俱生我执,而不必证悟其余的空性,犹如将绳错看成蛇,只要知道其为绳即可消除蛇的怖畏,而不必进一步了知绳的空性一样。如是了知五蕴聚合“我”为空性,即可断除烦恼,获得阿罗汉果,而不必进一步证悟五蕴各自的体相为空性。

  己三、真如法性唯一故究竟成立一乘,余宗偏失而自宗应理

  颂曰:

  最终必定需证悟,诸法本体即一性,

  现见真实一相故,龙树父子理证说,

  究竟成立唯一乘。。。。。。。。。。。。。。。。。

  声缘最终也必定要如理证悟诸法无我离戏大等性,因轮涅所摄诸法是无别一体,出世无漏的智慧现见诸法真实本性唯是一相,所以龙树父子以理证成立究竟一乘。如具德月称云:“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颂曰:

  假使以按汝自宗,彼者声缘已证故,

  此理怎成为一乘,仅仅立宗而已也。

  假如按汝宗所许,声缘阿罗汉已证悟了无别法界之体,依此如何能成立究竟为一乘?仅是立了一个宗派说说而已,且无有能立的根据成立所立宗派观点,极不应理。

  颂曰:

  此说无二智慧者,唯有究竟所见性,

  即是唯一法性故,所有圣者至其处。

  自宗认为,真如法界为现空双运或界智双运之智慧,究竟现见如是唯一无别真如法界者,也是唯一的,即一切圣者究竟上也直接或间接现见此法界,故依此成立一乘极为应理,也唯一应理。

  丁三、龙树菩萨与弥勒菩萨密意不相违

  颂曰:

  是故此理若善证,龙树宗及慈氏论,

  互为犹如蔗糖蜜,一同口味相适合。

  若能善证如上所说之理,龙树菩萨父子善宗的《中论》等,和慈氏菩萨妙论中所说无有少许相违,犹如蔗糖与蜜为一味,极为相合,不需取一舍一。

  颂曰:

  此外如同非合食,腹内不安痞症时,

  扬起教理锐刺针,数百刺入意深怯。

  除此之外的观点,是以分别念认为了义经续与抉择般若空性究竟密意的《中论》相违而取此舍彼。这样如同食用不适的物品,以致结症难消,当我们以甚深经续论疏的教证与真实正理的众多锐针刺向痞症之处时,则生起极大畏怯心。

  

《定解宝灯论 3 第二问题:声缘怎证二无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