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与佛法
今天本人从南部来到台北与大家结个法缘。离开台北快三十年了,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南部,可以说跟各位在佛教方面的接触机会很少。今晚向大家介绍佛教的一些概念,尤其是关系到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我们一般对宗教,都是以相同的概念来认识。一个宗教需具备教义、教主及教徒。在世界上所公认的五大宗教里,佛教唯一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在那里?佛教同样有教义、教主与教徒,但其特有的是统称三藏十二部的佛教经典-大藏经。以整个佛教精神来讲,它不止是仪式的表现,精神的寄托,更涉及到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关系到人与事太多的问题,而产生太多的烦恼与不自在。往往从宗教形态来看,我们只是去祈求、依赖,事实上,佛教除了同样有祈求、依赖的行为之外,还有更多的道理与方法帮助我们。大家都了解佛教的圣典-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如以经典的总纲而言,是戒、定、慧三学,若以佛法而言,又可做更多的细分。
由于佛教发源于印度,只是传到中国之后,历经中国文化、历史、族性及人文地理等种种关系,佛教慢慢调整到不同于原来的印度佛教。所以也有人这么认为,在印度原来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在中国是大乘佛教;其实用这种方式区分,在经典上是不太理想的。我们只能说佛教,有少数人适合的法,也有大多数人适合的法,这关系到佛教本身,为何还有「法」的不同。
通常我们说有声闻法、菩萨法。所谓「声闻法」,以白话而言,就是只需管自己,不需管别人的修养方法。「菩萨法」,是自己除了从知见修养上下功夫,他所得到的好处,必须与更多的人分享。所以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回向」,凡所有功德要回向予众生,其实它的本义是-你得到好处后,要给更多的人分享。有时候佛教里有许多名词,很难去理解究竟是说什么,那是因为把「佛教」与「佛法」完全混合在一起,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差别。
尤其近代在世界各国,佛教之兴盛,慢慢又造成另一个名词-「佛学」。其实在佛教或佛法中,并没有「佛学」这种名词,为什么?我们知道,学理往往偏于理论,在实际现象生活中,不一定能实践与实行。「佛法」不止是有其道理方法,还能告诉你如何着手,如何学习,而后得到利益,亦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体验、证实的。我们从宗教的立场看,大部份是祈祷、仰赖,没有自我修养的道理方法。如何能自己度自己?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做到,是需要具备很多的知识经验。所以谈佛法,包括有很多的知识经验。概括的说,佛教是一种宗教,佛法是这一宗教里的知识经验,或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人生现实的生命与生活相关条件下,所体证出的智慧。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佛法是智慧之法。
当然如果谈到智慧,常有人问:「学佛,有了智慧,又怎么样?」一般人会答:「有了智慧,修行就可以成佛、成菩萨。」又有人问:「成佛、成菩萨后,又怎样?」不晓得各位平常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有人回答:「成佛、成菩萨之后,就没有烦恼,自由自在了。」这是人人所希望的,可是究竟是什么现象?我们还是从佛教与佛法彼此之间去探讨这课题。
首先,从「佛」字上做认识。一般谈到什么是「佛」,就联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其他诸佛。若只用这种观念去看佛,那只是佛教的样子。「佛」在梵文(印度古代文字)叫BUDDHA,中文叫「佛陀」,事实上这名词是经历多少年后,慢慢定型而成的。「佛陀」究竟是什么意思?若说是觉悟,看起来太简单了,在佛学辞典上,将佛诠释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名词乍看,谁都看得懂,也似乎了解其意,可是这里有了问题:如何自觉?又如何觉他?怎么样才能达到觉行圆满的境界?若不以佛教,还有佛法来看,就会认为所谓自觉,发起菩提心,成为佛教徒,就是所谓「自觉」了;接引更多的人信佛教就是「觉他」;而所谓「觉行圆满」,就是我们大家一面学习,一面修养,最后得到某一种结果。其实这都不是佛陀的境界。
佛陀的境界不是以菩萨相同的方式去看,其境界是超越菩萨的,只是中国佛教把重点摆在菩萨修行上,而非佛陀的修行上。各位可能知道有位肉身不坏的出家人-慈航法师,若以佛教来讲,不能说他成佛了,只能说他成菩萨。因为成佛、成菩萨并不只是宗教形态,还涉及到太多的智慧及不可思议的修为,何况还要总揽无量无边难以计较的功德。
若以概念来看,佛不止是大慈大悲而已,他的愿力需在成就佛陀的结果后,还要建立起他的愿力世界,这世界就是他发愿去完成,依其愿力所建立起的一个环境,比如说:阿弥陀佛以极乐世界来行愿;像药师佛以琉璃世界来行愿;释迦牟尼佛以娑婆世界来行其愿。所以佛的境界,绝不是像现在有些人自认为是现在佛、在世佛,甚至活佛,这些名词几乎不能成立。因为一旦你真正证得佛的结果,就不应该同于可替代释迦牟尼佛来行愿,而且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在娑婆世界以其愿力来接引众生;这都是平常对佛为何有其愿力世界,未作深入探讨所致。菩萨就完全不同,举例来看,观世音菩萨,本来就是佛-正法明如来,可是他在极乐世界是西方三圣之一,但他现菩萨相,绝不会标榜:「我可是正法明如来!」同时他也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同样也不能强调说他是「正法明如来」,所以还是以菩萨的地位来帮助释迦牟尼佛。
从以上可见,即使已成就佛位,若要活跃于不属于他自己愿力所建立的世界,他就不能以佛的面目在此世界示现。基于这点,各位可体会目前不只在台湾,几乎在地球的全世界,凡是有佛教的地方,很少人去探讨这问题,也因这样,才会自诩为「现在佛」、「在世佛」、「活佛」。
娑婆世界,是以「人」为主题的世界。人的成就,不管他的修养多高,顶多只能达到十地菩萨位(即八地以上,入等觉后到达法云地、圆觉位),他不能达到妙觉位,因妙觉位是佛陀建立起世界的条件,才能以妙觉位表现。所以中国较强调所谓肉身不坏的菩萨、乘愿再来的菩萨,这都是我们在佛教与佛法上,先要能把握的。
至于谈到菩萨出现在娑婆世界或其他佛的愿力世界,都有其不同的道理与方法而行其愿,去辅助某一个佛世界那位佛陀的愿,不是他自己个人在这佛世界可以去行的愿。所以常看到凡所有菩萨,几乎都有其不同的愿-只限于辅助某一个世界里的佛陀,因为在那个世界以那位佛陀而言,是那一个世界的教主。
所谓「一花一世界」,并不是形容有一朵莲花,就有一个佛世界,不是这个意思。在座各位,只要你发起菩提心,就是菩萨,只是其地位、修养、功德力有所差异,所以就有等级。不管如何,只要发起菩提心,开始学习、修养佛法,你就是菩萨,但此时菩萨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所以有时会看到出家人称在家居士「大菩萨」,其实这并非是让你承受不了的称呼,因为佛法上,只要发起菩提心,且修学佛法,就可称为菩萨。
在中国,很少以罗汉的身分显现而来去世界。罗汉通常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像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地区,他们最高的成就只有罗汉。可是在中国,一千多年的佛教历史,成就的菩萨就难以计数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关系到:一个只管自己,不管别人;菩萨是除了管自己,还要帮助别人。这其中的精神力量就不同了,何况它的道理方法,在知见修养上,均有差别。
中国历代以来,我们所知道的罗汉,几乎都是化身的,很少以真实的人-经由父母托胎而来到这世界成为罗汉。在中国不是不适合罗汉这种修养,其实修声闻乘的,还是很多,只是他不是以声闻乘所要求的道理方法修学,他只是能做到只管自己,事实上所修学的,还是菩萨法。
所以在中国除了化身罗汉外,均没有这种现象。例如早期的道济禅师(济公和尚)及清末民初的妙善禅师(金山活佛),这两位都是化身罗汉。为什么我这么肯定他们是化身罗汉?大家如果翻开中国佛教的高僧传记,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道济禅师从那里来,出生在那里都有交待,但他圆寂后,不知去向,其二是妙善禅师,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但最后在那里圆寂却有个交待。这两位刚好一前一后,一个有来,一个有去(前面的一位有来,不知道去处;后面的一位没有来处,但最终有其去向。)所以都可发现其化身不同的地方。在中国还是比较强调菩萨的修行,也因此在佛教界常流行说: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这刚好对照我们中国佛教所表彰的菩萨法。
「教」与「法」,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认识。以佛教而言,是释迦牟尼佛所创;以佛法而言,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二者好像是同样的一个东西。这就要探讨到早期,在印度时代以教派而言,佛陀学派是最后一个学派。起先学派只有十一个(包括婆罗门教在内),但没有佛陀教派。当初悉达多太子是王储,本来可以继承他父亲的王位,由于他过去世经历了无量的劫波,早在然灯古佛时,就已授记为「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就是这位授记再来娑婆世界的人。
追溯当时在印度的环境,尤其是盛行探讨「人来到这世界是做什么?」这样的题目。在印度,那时候人的等级被划分得非常严格,有贵族身份的,一代代世袭都是贵族位;有钱的阶级,他一代代世袭都是商人;有属于农人;更有许多的是属于卑贱地位者。
那时释迦牟尼佛身为悉达多太子,他目睹这种情况,认为非常不平等,人的组成是以有钱、有地位,还有很多所谓「贱民」之类的,阶级意识非常浓厚。所以悉达多太子从人的生、老、病、死上,启发他想去探讨为什么会形成人世间诸般人与事、事与人的现象,因此他舍弃太子位而出家。
我们不谈他出家修行的过程,只谈他成就道业后,所建立起的佛陀学派,这在印度当时是最后一个,也就是第十二个学派。当初在印度学派中,大家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人类的叛徒,也有比较冷静…
《认识佛教与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