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

  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

   今天晚上我介绍六波罗蜜,在菩萨的修行法中,昨天已介绍了要如何培养「四无量心」。但在行修的道理上,我们要以「六波罗蜜多法」作为依归。

   「波罗蜜」一般佛学辞典译为「到彼岸」,在字义上是没有错,但并不能表现其法义。既然修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但是为何要离开此岸到彼岸去呢?这仅仅说明了一个概念而已,此概念是告诉我们要「离苦得乐」。

   在梵文中,是以娑婆世界作为此岸,因它是苦的世界,其他佛的世界是乐的世界,所以说「离苦得乐」是要出离娑婆之苦的此岸,到达佛界之乐的彼岸,这才是真正「到彼岸」的意义。所以,我把波罗蜜解释为一种方法,六波罗蜜是六种方法,此六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离苦而得乐。

   我们再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在波罗蜜下,为何要加一个「多」字,其实此多字在梵文的发音与中文的发音相近似,但字义并不相同。而其用法是同于英文复数名词后面所加的「S」。所以心经的经题,说明智慧的方法有很多,以心经来说,只是许多方法中的一种而已。因此我们讲六波罗蜜,一定要说「六波罗蜜多法」。

   所谓「六波罗蜜多法」就是「布施、安忍、持戒、精进、禅那、般若」,我为何要来探讨提出此课题?一般学佛者常说「勤修戒定慧,消灭贪瞋痴」。这种说法不是对与不对,而是不完整。我们晓得十恶业中的贪、瞋、痴,只是其中的三种而已,若戒、定、慧只消除此三个,另外七个恶业怎么办呢?

   所以,我把六波罗蜜作如此的诠释,「六波罗蜜多法」是戒定慧的化身,我这么说的用意何在?等我把这六个方法陆续介绍完后,大家就知道它为何是戒定慧的化身。

   现在言归正传,先谈「布施」的问题,一般学佛者首先想到的是「布施功德」,依波罗蜜法,布施这两个字,该怎么去认识?布是普遍的意思,施是给予。如果我们谈普遍的给予,就有布施的行为,这点比较容易把握。再说「功德」此二字,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把自己所具备的修养发挥出力量,即是「布施功德」。

   其实布施的本意,简单的说,即是慈悲喜舍的「舍」。若不能舍,就会造成所谓的执着、计较。布施的内容在经典上是以「六波罗蜜经」而言,其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在此我稍微做些修正。以钱财来布施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有许多东西是钱财买不到的。所以真正谈财施,应该讲「资生施」,资是维持、维护的意思;生是生命之生;维护生命,帮助别人而去行舍的行为。这种行舍的目的,在于维护人的色身,所以它是「资生施」。

   一般谈供养,是四事供养,既是四事供养,关系到吃的、穿的、住的及医药的。衣、食可以肯定是维护色身的必需品,在吃饭、穿衣之后,必须有工作,工作累了,总该有休息、消除疲劳的地方,所以还要有住处。除了吃的、穿的、住的以外,人万一生病了怎么办?所以要有医药治疗,以上就是维护色身必备的条件。我们行布施,于色身的维护上,去帮助别人,总不离于这四个条件。

   目前佛教界,在布施观念上有些偏差。布施,往往就告诉你去作功德、行供养,误认供养即布施。刚刚我说过,布是普遍性,施是给予,而供养与布施是不相同的,供养是单一的对象,常是下对上的行为,不一定是说供养三宝才叫做供养,例如供养父母、师长,也是供养。我们能否把供养父母,说成布施给父母?这不能如此说。所以布施与供养是有差别的,但其内容是相同的,差别就在于我们的感情及心性的表现。

   人的色身是必须要维护的,如果不能维护,譬如一旦病了、饿了、冻了,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如果完全没有休息的机会,也会倒下去,自己是如此,别人也是如此,而我们就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如那里要盖庙,那间寺院要做什么,我就去捐一点钱,误认为这就是布施。另外还有一种-人世间有很多苦难的人,需要给与布施,在布施过程中,有无想过,您是普遍性的给与﹖还是有所分别﹖譬如此人是我的亲戚,此人是我的朋友,此人我认识,那个人我不认识,会不会生起这种分别心﹖在此我要提出目前老年年金的给与问题,不论你有没有钱,只要您达到它规定的年龄就给伍仟元,这种行为是否算是布施﹖我说「不能」。为什么﹖布施是发自您内心所表现的情感,所以那不能叫「布施」。

   佛法中所谈的布施,是依自己能力所及去帮助人家,给予别人所需要的,那才叫「布施」,绝不能有所勉强,有所规定,或有所要求。

   所以谈到布施,强调「无相」布施。其实布施不只是无相,且在布施之后,不做布施想。也就是说,在布施行为完成之后,不要执着曾经有所布施,这不只是无相的问题,连实际行为都不执着。

   「施」,有舍的意思。这种舍是「净舍」,是清清净净的舍,一点都不保留,可是我同时要声明,所谓一点也不保留,不是说我身上有壹仟元,我一毛钱也不保留,全部拿去布施,刚刚我说「布施」是尽个人的能力,发自内心去做,毫不勉强。再说,我昨天强调学佛是讲究「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受到伤害」,如果说学佛要倾家荡产,毫不保留地行布施功德,自己受冻挨饿,最后还要别人布施给你,这也不对。所以「资生施」肯定是在衣、食、住、医药四种内涵之下行色身的维护。

   其次谈到法施的问题,法的施舍,不只是佛法,世间法也包含在内,譬如说,我没有钱财,但我有技能,我把技术才能教给别人,即叫做「法施」。可是,我们往往把法施定位在对佛法有修养的人,弘扬佛法才叫做「法施」。如果我现在说这两天晚上,我是在这里行「法供养」,不能说是「法布施」,不晓得各位听了作何感想﹖为什么老和尚跟大家介绍佛法,叫做「法供养」﹖因为我不是释迦牟尼佛,我只是一个比丘,我把佛陀的道理、方法介绍给各位。那不是我的东西,我凭什么把它当作布施行为,所以只能说是「法的供养」。

   刚刚我说供养是下对上的行为,是有专一的对象,为何现在说是法的供养?别忘了,前面所谈的是色身,现在讲的是法身,两者是不相同的。学佛要维护色身,并培养法身。法身之成就是来自一些道理、方法。

   佛法的目的,在帮助人如何了生,而后能脱死,所以出家人是以一份虔诚的心,把自己学习佛陀思想理念的心得很诚恳地介绍出来,他不是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

   世间的「法施」是以自己的技能去帮助、教导别人,那才是布施行为,如同老师教学生,师父教徒弟,不也是法的布施﹖可能你会怀疑,老师有薪水,师父教徒弟也会得到报酬,怎能算是布施﹖

   刚刚我说过,有许多东西不是钱可以买得到的,拿薪水、拿报酬是一回事,他真正教你的又是一回事。如果一定要混为一谈,那就是目前所谓的「劳资纠纷」。劳方对资方说:没有我们,你的工厂就无法生产。资方说:我不拿本钱出来买机器设备,你们就没有工作。这是一种互为因果及利害的行为,既不是色身的维护,也非法身的培养,故不能当作布施的行为。

   尤其人,往往以恻隐、怜悯的心去行布施,这不仅仅是有相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计较、执着,所行即不清净。其实布施只有两种,一种是滋养色身;一种是培养法身,另外「无畏施」又是什么意思﹖「无畏施」是一种精神行为,强调行资生施或法施时,你必须持恒久不变、无所畏惧的心去做。

   所以我们谈布施,只能说有两种行为及一种精神。在民国五十年时,报纸曾登过这样新闻:有位学佛者,见人沈溺河中,不顾自己不会游泳,就一跃入河,想去救人,结果差点惨遭灭顶。幸好被擅泳的仁者救起,旁人问他:不会游泳,为何要下水救人﹖他说布施不是讲无畏吗﹖这件事值得我们作为借镜,不要误会了「无畏施」的意思,反而做出愚痴的行为,要知道布施是指色身的维护及法身的培养,从这两方面以具足恒久不变、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做,才是布施的真谛。

   其次谈「安忍」,一般常说是忍辱波罗蜜,其实说忍辱是不对的,因为「忍波罗蜜」的目的,是当你行忍的时刻,能把问题化解,使身心得安。

   若说是忍辱,难道当人家侮辱你时,你就行忍辱,不侮辱时,就可以不忍了吗﹖其义未免太狭隘了。譬如自我烦恼生起时,你先得行忍,忍下心中的不安,然后再去面对烦恼,化解问题,使自己恢复安静的身心,这种忍才叫安忍。自无始以来,造作太多的业,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承受苦乐的果报,真正的「安忍」,不仅善报要安忍,恶报也要安忍。面对善的果报,人人都愿意去接受,面对恶的果报,却很不愿意承担。所以俗语说「忍」字头上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事,甚至可能连性命都不保,这种忍不叫「安忍」。

   学佛者为何要「忍」﹖因为人生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管二苦、四苦、八苦、甚至无量苦,都需要去承受。即使勉强接受了,心中还是不安,所以这种忍不叫「忍波罗蜜」。因为「忍波罗蜜」是忍了之后,必须能化解问题,使问题不存在,得到心境上的安详、稳定,才叫做「忍」。

   有人说:当人家打你的右脸时,你应该再伸出左脸,表示这是一种忍的精神。问题不在于打右脸、伸左脸,是不是就能表示自己的承受力?重点是-是否就此解决问题﹖还是会愈来愈严重﹖因为这中间有「为什么」,别人「为什么」要打你﹖如果你连问题都不去想,「打右脸,伸左脸」,好像在行「忍」;这不叫做忍。

   除此外,我们知道色身的维护,法身的培养也需要行忍。譬如说某些东西,你不喜欢吃,或吃不习惯,如不吃就得挨饿,为了维护色身,不得不吃,这是一种安忍的行为。再说,法身的培养是学佛的大前提,比如烦恼来了!我们如何去承受﹖且不会因烦恼而再造业;反而是安忍,使烦恼化解,事实上是甚难甚苦的事,所以需要忍波罗…

《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