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乘菩萨的行修,也就是修行菩萨法必须要把握的法要。所谓修行菩萨法,我们不能以在家或出家来分别;菩萨这个名词,梵文叫「菩提萨埵」,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这个词语很难理解,所以我将它以白话的方式诠释为「修行觉悟的人」,也就是学佛的人,佛法的实行者。

  在这个前提下,所谓大乘菩萨,必须要把握两个最重要的课题,在座各位可能也知道,菩萨法是以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做为修行的指标,包括道理和方法。

  做一个修行觉悟的人,如果我们只是依于某一些比较偏、窄的知见或方法来实践,以菩萨而言那是不够的。菩萨要以觉悟为前提,通常谈觉悟,就会联想到「佛陀」它的本义,一般只是定位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这些已经成就的佛陀地位上,亦即是从已经完成果位者的角度,来界定「佛陀」这个名相。事实上,于佛法的理念,应该是以「觉悟为内涵」的这个定义,去面对「佛陀」这两个字。

  为什么要强调觉悟?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面对人与事,难免在应对的时刻会有很多问题发生,其中少不了利害,相关每个人,于人于己都希望获得的是利益,而非伤害。

  在利益方面,想要使别人得到,而且自已也能获致,这不是难事;但是要做到既不伤害别人,也要使自己不受到伤害的话,那就不容易了!提到不伤害别人,还可勉为其难地做到,倘若想兼顾自己也不受到伤害,实在很难!

  而学佛的人既然是以觉悟为前提,他的目标就是在,学习如何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于此必须要有道理方法来帮助我们,至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该如何去培养、表现它?在佛法中涉及到慈、悲、喜、舍,称之为「四无量心」的项目,这也正是今晚首先要介绍的理法。

  一般来说,佛以慈悲为怀,菩萨也是以慈悲为怀,其实学佛的人无不以慈悲为怀。慈悲的意思大家都理解,要详细说出其中的含义,就必须要理解「拔苦与乐」: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

  可是,这里面究竟和佛法所说的慈悲,是不是那么的贴切?尤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不是真能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此点值得深思。刚才我说:不伤害别人,就必须要做到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同样,要不伤害自己,也必须拔除自己的痛苦,给与自己快乐。

  可能大家会疑惑,慈悲应该都是对别人,怎么反过来对自己呢?这即是定位的问题,看你本身处在什么立场,所面对的是什么人;或是说,你所面对的人,他的立场和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定位如果不能确立的话,就很难理解,怎么还有对自己这一层?

  事实上,经典讲得很清楚,菩萨法是要自利利他。不单单要拔除别人的痛苦,也要拔除自己的痛苦;不仅仅是给别人快乐,同样也要给与自己快乐,这才是所谓的自利利他,也就是我所说的「不伤害别人,也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含义。以上是对慈悲两个字,于概念上的认识。

  其次,要思考的是究竟怎样才是慈悲的内涵?谈到要拔除别人的痛苦,是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够拔除?要给与别人快乐,是否别人所需要的快乐你都能够给与?依于四无量心,这个「无量」是没有限制的意思。我们一个人究竟能做到多少?如果不能做到多少,怎么能无量?又如何达到无限量、无限制的境地?

  所以谈慈悲,如果只是看到「拔苦与乐」这样的诠释,的确不容易把握。依照世俗的观念,慈是指仁慈,悲是指悲悯,这是世间法里面已有的。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慢慢去提升、增上,这样才能达到超越,或者说出离世间的境界。

  综合前述,可知慈悲是从仁慈悲悯上下手。如果我们以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来看,肯定是一份慈悲心,并且是无条件的付出;而佛法所陈述的「慈悲」,即是以这一种基础为出发点,慢慢将它扩大,从父母对待子女的心态、情感,渐渐提升、扩展到自己子女以外的他人,这正是佛法中所谈的饶益众生。

  当然,这并不表示以父母一般的高立场、高姿态去面对众生,而是要像父母一样的情怀,对子女的那种感情、那份心境,它是没有条件,不求酬报的,完完整整施舍的精神。尤其我们常说佛菩萨以慈悲为怀,佛菩萨讲究的是众生平等,譬如六波罗蜜法中的布施波罗蜜,即提出要求:平等普施,这就是增上、提升的一种修养。

  世间法中父母对子女,还是有限的,不管是于情感上和精神上所发挥的力量,都不够广大。所以菩萨、佛,肯定的说:是像父母一样对待众生,并不是指以父母般的长辈姿态,把众生当成子女那样的晚辈姿态,而是在心量上的包容性。

  于此我们不妨从慈悲的本意,来探讨有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一些可能发生的现象。至少大家也能理解,目前的社会形态、政治环境,及国际上的问题,看看这个世界,战争、贫穷、混乱的情势……,处在这个乱象的时代中,除了感觉恐惧害怕,心生烦恼不安之外,我们只要稍微去思考、面对,就会联想到为什么会这样?

  以前我曾向各位提过,佛法是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可以化解一连串的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人与事,如果不去探讨为什么,只是直觉依自我意识去看、去听而立即肯定的话,可能永远落在一个自我意识里而已。

  事实上,国际间或国家区域的问题,如果先从一个家庭去着手,每个家庭份子都能有慈悲之心,再去慢慢影响到所有的家庭,甚至到所有的国家,最后到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你就会发现,所谓多数跟少数,它不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因为少数是包含在多数之内,这些少数能做好,影响所及,多数的也就好了。

  我们看贫穷的问题,目前在台湾可说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生活十分富裕,几乎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可是有一个疑问,不晓得大家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们究竟缺少了什么?好像大家都过得很好,事实上真的过得那么自在快乐吗?

  当你在夜阑人静独处的时候,可能也会想到:我真的过得那么好吗?似乎缺少一些什么?!可是究竟缺少了什么?还真的很难把握!不在于我们对衣、食、住、行物质的需要上有何欠缺,而是在精神上拥有多少?

  今天这个社会、甚至全世界普遍皆然,不只是我们这个地区精神上贫乏;这不是出版一些书或录音带,有媒体、电视、广播,就表示人有了精神食粮。我们所要知道的是:这些流布的媒体里面说些什么?所表现的内容对人的影响又是一些什么?现在的电影有分限制级、辅导级、普遍级等,为什么要分这么多级?问题发生在那里?一个国家立下那么多的法令规章,为什么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

  看看他山之石,以新加坡来讲,它的环境、街道非常整洁,人民很守规矩,可是如果把新加坡的模式搬到台湾来实行,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体制?举个例子,新加坡以重罚闻名,颇收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当地如果有人随便扔张纸屑或者丢个烟蒂在地上,政府会施以重罚,在这种行政效率下,民众自然养成守法习惯。

  过去媒体曾报导一则新闻:有个美国孩子在新加坡犯法,他应该受的处分中,有一项是以皮鞭抽打的刑罚。美国人认为这是不人道的,甚至发动了许多人力想予以免除,而新加坡人认为这是我们的国法,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地区违反了法令,就要遵从法律的制裁,接受责罚。如果以新加坡这种作法来看,大家认为它是慈悲或是不慈悲。

  在此要提醒各位:人往往希望别人对自己慈悲,因此有人不断地为自己制造痛苦,希望别人来帮他拔除痛苦。就像佛教界所流行的想法:众生都有烦恼,希望佛菩萨能帮我们解除烦恼一样。很少会去想,这个烦恼是谁造成的?如同新加坡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之所以要接受惩罚,是因为那是自己造成的。

  佛法谈慈悲,绝不是以妇人之仁觉得「不忍心」、「过意不去」去看待,关键点在于:这一个本身做错的人,如果不去做不好的事,就不会受到责罚,也就不需要事后讲忍、不忍心;只要自己事先能在意,就无所谓事后了。

  不过人经常都是只照着自己的看法、思想去表现各自的行为,也因为这样,很可能造成不是伤害了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我们谈慈悲,说拔苦与乐,事实上应该探讨的是:苦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期盼别人拔除自己的痛苦,给与自己快乐?

  如果自己不去制造痛苦,还需要别人为你拔除痛苦吗?假如你已经把一切本份做得很好,本来就很快乐,还需要别人给与自己快乐吗?可是我们人往往不这么想,譬如当我们做错事情,或是引起别人烦恼时,常会歉疚的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是有没有想过?本来这两句话不需要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只要当初谨慎一点,也就没有必要向人道歉而说出这样的话来。

  通常我们人,都以一种依赖的天性来面对人与事,因此不免怀有一些对他人的寄望。试看小孩的成长经历:从小依附在母亲的怀里,肚子饿了以哭表示,仰赖母亲来喂食,尿片湿了也是借着哭声,希望母亲帮他换片干爽的。等到慢慢大了,开头是妈妈喂着吃饭,喂饭时,还要跟在屁股后面,追着去一口口喂,直到饱为止,好像吃饭都不是自己的事。

  平常我们会说:小孩子不懂事嘛!本来这样没有错!可是这正是养成依赖的一些过程。以后自己会吃了,就开始偏食选择爱吃、不爱吃的食物,父母就顺着他的喜好而满足他。即使成年了,无论是在念书,或是工作,那一个时刻没有依赖?人总是离不开依赖。

  这种依赖其实并没有对与错,而是其中有些问题存在;当我们从小已经在依赖的惯性中熏习,成长之后,反过来别人可能会来依赖我们,彼此不断的在依赖中发展,即使此种互相依赖是必然的现象,仍需藉由佛法的理念认清它,主要在于如何做一些调整。

  人,不欢喜时会忧愁;摔倒、碰疼了就会痛哭;假使受到了什么刺激伤害,所有的烦忧都会爆发出来,这都是人性必然的反应。处在这些不顺当、超过…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