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发自我

  开发自我

   今天的主题,谈的是有关修行的问题。修行,如果不知道要领,会把方向弄错;而修养是从修行慢慢累积起来,所完成的内涵。

   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的行为,谈的是身口意,也就是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身体和言语的行为,是外表的行为,人人能看得到、听得到的;而意念的行为是内在的行为,别人很难理解的。可是,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发起的力量,来自于意念,也就是内在的意念,完成一种力量,使身体、言语表现行为。

   人的行为表现,往往依于自己的意念,以自我意识去表现,在这中间会发现,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中,所完成的修养有多少?就能确定,行为表现的好坏。因为,依于自我的意念,使身体、言语行为表现不理想,甚至于会造成伤害,所以才要去修行。

   经典里谈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为,可是太多学佛的人,把修行当成找个法门照着去作。昨晚,提到找些方法,不管是念佛、学密、学禅、学净土……,找个方法?是因为自己还不能做主,需要依赖,使身口意行为,不要有偏差、做错、造成伤害。

   修行人,开始依赖这些是必须的,但是,绝不是永远地依赖,就能有修养,培养智慧、求得解脱,甚至于证得道业;而是要从身口意上面去着手,唯有身口意的行为能做得了主,不会犯错,造成伤害,进一步还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利益;然而,帮助别人得到利益,首先,自己要先得到利益,也就是说自己先要有修行,完成修养才行。

   至于,求解脱,证得涅槃;解脱是修行的整个过程,去表现的行为,它包括外在、内在的,而涅槃是最后的目的,先要把握这些。

   修行完成修养,为的是什么

  从上述的言词可以发现,为什么要修正身口意行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像工作、事业、学业,或多或少伤害别人,或使自己受到伤害,因此,才要去修行。

   佛陀的道理方法,教我们去调理身口意行为,使它不要出错,不要造成伤害,反而能够得到利益,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在修行的过程中,欢欢喜喜承受它的果报,不管是善的、恶的,或苦的、乐的,业报受完,清净了,当然可以成就道业,在此漫长的过程中,才是修行的时刻。

   修行到达圆满的境界,就是最后的结果,要提醒各位的,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只是暂时的依赖,这点要特别注意,不能够,永远都只依赖这些,不是常有这种现象吗?譬如说你到寺院,听佛法介绍,这时可以做主了,心里面也很清净、欢喜,可是,一旦法会结束,当你在回家的路上,原来的问题还是存在,那是为什么?

   因为,法会只是暂时心理目标上的转移,除非在法会中能得到好处,所谓好处就是价值的问题,什么价值?从道理方法中,发现你平常所不知道的,去理解它,比平常知道的更深入、更增上,当法会结束,走在回家的路上,就会欢欢喜喜的,然而,不是参与法会时的欢欢喜喜,而是事后要能欢喜得起来,这种欢喜,就是你得到的利益。

   所以,我们常说,学佛要去学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才不会被迷惑、才不会起烦恼,最后就可以表现修养,可是,要怎么样去着手,我提出三多政策,什么叫三多?多看、多听、多问。

   多看,看什么?不管是看经典,看别人的行为表现,或参与共修法会,都可以。在这里讲多看,不是单一的看,譬如说看经典,经典并不容易了解,因为有太多的名词、名相,所以,要去看不同的注解、不同的心得、不同的特色,看了还不够,还会有问题,没有关系,至少你已经收到很多的资讯,看完了有问题,要去问。

   一般讲开示,开示什么?当你有问题去请教,不能只问一个人,而要问不同的人,在这中间会搜集很多资讯,多看了、也多问了,可是,还要多听人家怎么讲。为什么要多听人家讲?因为同一部经典,自己看了有问题去问,再听别人讲,在这过程中,就会搜集到更多的资讯,才有比较的机会,才能去选择,但是,这种比较选择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譬如刚开始你会从很多资讯中,比较选择,选择多了,还要再做比较,比较之后再选择,最后才会找到你自己所需要的,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有直觉的反应,那要花多少时间?

   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成就是在一剎那间,也就是说,刚开始,必须要在多的前提下去接触,才会有机会去认识、了解、发现,那并不表示,发现经典里面的关键性,譬如说成就道业的法门,不是发现这些,而是发现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喜欢什么?

   佛教的经典那么多,不是别人告诉你,什么经典最好,就去研究那部经典,而是多接触,从中去认识、了解,发现自己,真正喜不喜欢,如果喜欢,还要考量具备的条件够不够,这里面就关系到时间、空间,以及本身具备的根机、智慧,喜欢条件又具足,这时候就可以抓住它,不要再改变了。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人,一开始就想抓住些什么?或这抓一点,做一做不行;换一个抓一点,过一段时间不行,又换,抓来抓去,最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学佛没有得到要领;因此,多看、多听、多问,是搜集资讯,充实自己知识经验,最好的方法。如此,是不是在这里面,就可以发现自我、调理自我、改变自我?那又涉及到平常所讲的法门,法门从哪里来?中国佛教有十大学派,你不一定统统要会,即使任何一个学派,也不一定统统要会,至少你可以在里面,抓住一样,就可以找到方法。

   譬如:法华经,一部法华经里面有很多品,从中抓住一品就够了,为什么在日本有很多,依于法华经里面的几品,就建立起一宗;因为在家学佛,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可是一定要把握,刚开始千万不要一下,就想抓住一点什么?应该多接触、多搜集资讯,在这中间慢慢地去认识、了解,然后发现自己,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好了,想盖什么样式,都没有问题,如果只想盖房子,不在乎基础,房子再漂亮也维持不久。

   接着介绍一些法门,首先要知道一些观念,佛教依于十大学派,只有两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也就是当生可以成佛,一是禅宗,另一是密宗。可是这里所讲的密宗不是日本的东密、西藏的藏密,而是藏经里面的密教部;在这里要解释,学密绝不是说去学一个密法、念一个咒语、结一个手印,然后作观想,一辈子守着这个东西,是不可能成佛的,最多只能说依赖它,少做一些错事而已,要见道很难。

   因为,真正的密宗,有它的仪轨,而且相关的咒语也不是一个;就算密宗里面的法,也关系到很多的咒语,以及一些仪式的进行, 甚至关系到戒律的要求,很多规范,绝不是时下所讲的,教你一个咒语,结一个手印,去观想,就是学密,要即身成佛,没有那么简单。

      其次,禅宗也可以即身成佛,但是,禅宗比学密还苦、还难,以密宗来讲,以前西藏的密勒日巴,苦行到什么程度?在苦行的中间显现多少的因果感报,当然密勒日巴并没有成佛。只是他无始以来的业,过去世已经清净了,可是当生的业,因为作了太多的恶法造成伤害,所以,他没有机会成佛。禅宗里面的苦比他更苦,禅宗的苦在哪里?在你心性的磨炼。

   布袋和尚,弥勒菩萨的化身,行修忍波罗蜜时,人家打他,他躺在地上,跟人家说:「我站着比你块头大、个子高,你打我很累,我躺在地上你用脚踢,会舒服一点。」话又说回来,这种境界并不高,因为人家打他,他已经挨打了,真正有修养,人家一出手,不会先挨打,可以躲过去的;如果人家打你一个耳光,还摀着脸说你为什么打我?那是没有修养的,为什么?忍波罗蜜的忍又在哪里?

      忍波罗蜜讲什么?安忍,一般讲忍叫忍辱,梵文不叫忍辱,而叫安忍。 平安的安,安忍是什么?首先人家打你,摀着脸还问他为什么打你?已经不安了。依禅宗的心性磨炼,要跟自己过不去,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随时随地都要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感觉有一点点太过于安乐,太多的空闲,这时候是精进的时刻,唯有精进才不会有太多的空闲,才不会懈怠、放逸。

   譬如:禅宗,除了心性磨炼外,还要懂得许多的道理方法,至少要知道禅定的修养。很多谈禅定,都以为盘着腿,坐在那里,眼睛一闭,什么都不想,入定了,叫禅定;有一个名词,土地公木雕像坐在那里,一天到晚都不动,而且每个土地庙都挂布条子,「有求必应」。其实木头和去祈求的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因此,禅定绝不是盘着腿,静下来,我就入定了。

      什么叫入定?定,我们讲四禅八定,先要从四禅天着手,然后进入到四禅定,四禅定完成了,再进入到四无色定,最后进入到灭尽定,讲了这么多,都只是些名词。因为,修四禅天有禅定的样子,最多只能到天道,甚至于你把四禅定、四无色定完成了,还是在三界内,为什么?只到达无色界的境界,并不表示就能成佛、成菩萨,必须要到达第九定灭尽定。什么叫灭尽定?于生不再起,于灭也不需要了,这是个涅槃的境界。

      话又说回来,进入涅槃不一定就是佛,还得看你的愿力世界,这是依于成就佛陀的条件,完成的法身,具备有变化身的条件,佛也有定的境界,佛陀定的境界叫什么?如来「定」的境界叫「那伽定」。

      那伽定翻译成中文是出入静动自由,不受限制。因为到达佛的境界就具备这种定的修养,从四禅天到最后一心到乐,什么乐?也就是依于禅定的思想,内在的包括想念跟意念,里面充满了全是乐,才能完成四禅天,到达了这种境界,才有机会进入四禅定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定,是从四禅天的基础打好,慢慢提升的一种境界,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做得到,只是能不能够维持下去,偶发的四禅定境界,在生命过程中,都可以发生,可是以禅宗修养来讲是不够的,必须要进入到四无色定的空处定。

   空处定是什么?就是把原有乐的境界,平静下来,凡…

《开发自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禅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