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非常难得,能有机会跟大家聊一聊,结个法缘;今天的题目--「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一般人,把思想作成定点式的说法,像思想有偏左、偏右或民主思想……,不能以这种方式去看。
首先,必须要知道,思想是每个人自己的思想,不是以别人的思想去看自己的思想,或者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计较、执着他人的思想。那么思想究竟是什么?一般所说的「起心动念」,它是一种思想的表现,起什么心?动什么念?我们先要了解,心跟念相互之间的关系。
心是每个自我内在的表现,内在称之为心;念是相应于外面我们所看到、听到人与事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一个作用,这种作用叫做念。念的本身能分别,会计较、执着,但是不能主宰,真正主宰的是「心」。
学佛的人要修心养性,修什么心?修自我的心。学佛的人常讲到修行,一般把修行当成诵一部经,或礼忏、念佛、持咒,修一个法门或参禅打坐,认为就是修行,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自己还不能够作主,才需要依赖这些,使自己不会胡思乱想,产生妄想杂念。
真正谈修行,一定要把握修什么行?经典上讲身、口、意,就是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身跟口是外在的,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而意念的行为是内在的;因此,修行必须内外兼修,这是讲身口意的思想行为。行为往往凭自我意识,或凭无始以来业的力量而发动的,因此,会有偏差、错误而造成伤害。
谈修行,是要修正身口意的行为,不要有所偏差而造成错误,也不要造成伤害,佛法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圆满。佛教特别强调圆满,是什么样的圆?是一个整体的圆,而不是平面的圆,它像一个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没有缺点。我们之所以要修行,是因为行为会有缺失,慢慢把那些缺失变得愈来愈少,最后完成像球状一样圆满的圆,才是我们的目的。
千万不要认为修行是念经、诵经、拜忏、作法会,或念佛、持咒、打坐,这只是暂时的依赖,不能拿这些当成修行,因为自己身口意的行为还不能作主,还会有偏差、错误,因此暂时依赖这些,它们只是一种依赖的方法。刚开始,学佛的人都会依赖,可是不能够永远都依赖它,在依赖的同时,也要修正我们的行为。什么叫修行?修正身口意的行为,这是个重点。很多人介绍佛法,不用这种方式,都说是要研究一部经,或修个法门,其实那不叫修行,只是暂时的依赖。
行为的问题,因为有行为,才会产生问题;人,如果没有行为,那是不可能,只要是人都会有行为。为什么?身体会有动作,嘴会讲话,脑袋瓜会想,只要是人都不能避免,唯一不同的地方,学佛的人会学习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或智慧,帮助我们如何面对世间的现实。
世间的现实是什么?世间现实的一切称为世间法,事实上,应该叫做相对的法,怎么说?它有对、错,有好、坏,有善、恶,因此,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学佛是要面对相对,慢慢去认识、了解,从中得到觉悟,时间久了,就可以做到突破相对,显现出绝对。相对,不管是正面、负面都有缺点,唯有绝对,是零缺点,没有缺失。
学佛是使我们的缺点愈来愈少,最后没有缺点了,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大家听了,可能会认为,这不就是做人嘛!这也叫学佛吗?大家要知道,佛是很完美的,没有缺失的人,所证得的结果就是佛、菩萨。所以,不要以为人的问题,我们都了解,其实人的问题看起来好像都了解了,事实上一点也不了解,为什么?如果真正会了,就不会有烦恼、伤心、难过,也不会得意忘形,总是在好坏之中取舍,而起分别。
譬如佛教徒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没有想过?恶的是业,善的也是业,它们都是业,只是说恶的,会造成伤害;善的,使人得到利益,唯一不同的地方在这里。因此恶的,要去掉;善的,是不是要保留?当然刚开始学佛,恶的,要一天天愈来愈少;善的,要一天天愈来愈好,这才是学佛的过程。
如此到达了某种程度的修养,连善也是多余的,如果还拥有善,以善作为修心养性,或修行办道的中心点,你还只是在做人,没有机会成为佛、成菩萨。因为到达佛、菩萨的境界,连善也是多余的,没有用了,所以说到最后,连善也要舍弃。
刚开始学佛不能这么做,还是要去恶;恶的不要,还要多做善的,但是不是永久的,这只是一个过程,最终连善也要舍弃。以佛教的言语来说,好的,都要回向;不好的,要改变,才是学佛者的正确观念。
谈这些问题,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变化,以及产生的作用,但是「运用思想」,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投机取巧,为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在乎别人,也是运用思想。譬如打麻将,不运用思想可以打麻将吗?不行的。哪怕吃饭、穿衣、行、住、坐、卧……,都要运用思想。学佛的人运用思想,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思想中间先作修养、调理,把好的拿来运用,不好的慢慢清净,方向不能搞错。
就像谈六波罗蜜里面的精进波罗蜜,我们说精进,不错!学佛的人都要精进,可是有很多人,当一股道的热忱来时,可以不吃不喝、不眠不休,认为这就是精进,一旦色身受不了,躺下来了,原有的精进也都消失掉了。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对道的热忱,千万不要像山洪暴发、狂风暴雨,因为,它们就像从山上下来的洪水,来得急、去得快。
真正修行办道,应该像细水长流,也就是在稳当的情况下去做,色身才不会受到损害。像苦行、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一天吃一顿,晚上不睡床铺,这不一定叫精进。为什么?这么做,身体能维持多久?如果维持不了很久,最后病倒了,根本没有机会修行办道,即使有,又要浪费了多少时间。
运用思想,并不是在佛法里面找些东西来运用,譬如烦恼、菩提,学佛的人讨厌烦恼,喜欢菩提;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过?烦恼,我们都很熟悉,你见过菩提没有?菩提是什么?见过菩提树、菩提籽,有没有见过菩提?可能有,可是没有办法把握,因为烦恼是一种现象,菩提还是一种现象。
以烦恼与菩提来说,讨厌烦恼,把烦恼当敌人,喜欢菩提,拿菩提当武器,去消灭烦恼,可能吗?菩提很难把握,它是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换一个话题,假使菩提是佛法,烦恼是世间法,拿佛法对付世间法,用这种方式运用思想、学佛,告诉各位,你会没饭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为什么?一天忙到晚,最后还不知道在做什么,因为,佛法、菩提不是武器,世间法、烦恼也不是敌人。
为什么要谈「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像经典上的话,「烦恼即菩提」,菩提在烦恼之中,也就是说菩提在烦恼里面,如果想从烦恼中间找到菩提,怎么找?经典上有这么的例子,烦恼是包在明珠外面的污垢、骯脏的东西,如果想见到明珠的光芒,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明珠外表的那些污垢、脏东西,弄得干干净净,明珠才会显现。可以这么说,菩提就是明珠的光芒,烦恼就是掩盖明珠光芒的脏东西;如果这么去看菩提跟烦恼,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说菩提在烦恼里面。
要怎么样把烦恼弄干净,才能够显现出菩提?究竟要用什么方式去看?就等于是业与道,业就像明珠外面的骯脏、污垢,道就是明珠里面本有的光芒。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可以肯定,烦恼是污垢,但菩提绝不是那颗明珠,而是明珠的光芒!因为明珠的本身,还是一个物质体,法不是告诉你,执着那颗明珠。就像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佛性显现不出来,像晚课课诵里「无始所作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的文句,在座的都会背,佛性就是明珠里面的光芒。
如果说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去掉一些烦恼,就会显现一些光芒,显现的那些光芒,我们称之为菩提,它不是究竟的,因为,还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骯脏,没有弄干净,也就是明珠整个的光芒,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等到光芒完全显现,佛性就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你证道了,证什么道?佛或者菩萨。千万不要把这个佛,当成另外的东西,经典上说佛是人成就的,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还是人修养而成的。
谈修行,还要注意两句话,造作的行为会成为业,可是修养的行为可以转变为道。这话怎么讲?如果以业的善、恶、无记来分,做善事是一种行为,做坏事还是一种行为,那修行成道呢?也是一种行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造作成业是照自己的自我意识去做,譬如我喜欢、我讨厌,用自己的意识去分别,而造作的最后结果,都是业。修行可以成道,为什么?修行要有道理、方法,它不是凭你的自我意识就可以做得到的,道理方法从哪里来?就是佛陀--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的道理方法。
如果是运用思想,运用什么思想?平常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看经典、研究经典,或从道理上面表现的方法也好,有了这些过程,才能谈得上运用思想,否则的话,所运用的思想是自我意识,难免有缺点;如果依于佛陀所说的道理方法去做,可以使你的缺点愈来愈少。因此,为什么要学佛?学佛,至少造业的机会愈来愈少;相反的,修行办道的机会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之下,久而久之,业慢慢清净了,道就会圆满。
讲到这里,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业怎么清净?是不是礼佛、拜忏就可以消业?或布施、供养可以消业?甚至于有的法师告诉一些学佛的人,跪在他前面,打香板也可以消业,这些能消业吗?
还有一句话,这不是经典里面讲的,而是人说的,「一句弥陀,罪灭河沙」,念一句阿弥陀佛,像河里面的沙,那么多的业都可以消失掉;假使一天念上十万遍,那你就是佛了吗?什么业都没有了吗?
学佛要能把握方向,是什么方向呢?学佛不是学人。说得稍许夸张一点,近六百年来,百分之九十的佛教徒几乎都在学人,而不是学佛,因为,动不动就是祖师、某某大师、长老说,好像佛都没有说。想想看,你学人,像学祖师、大师、长老…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