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晚安,本来我到各地演讲,没有一定的题目,可是这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正式向当地政府申请许可,所以才标示出题目。

   佛法处处都有,经典上说佛法无定法,是随兴而说,也就是说没有特定的题目,但是,须要有一个范围,在这范围之下,和大家聊聊天,谈一谈佛教、佛法,在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跟人、事、物打交道,如何去发现佛法。

   佛法是在现实生活中显现的,而不是到庙堂里去找,刚接触佛法的的人,或许会感到有点标新立异。经典上有句话「平常心即是道」,什么叫平常心?是在平常现实生活中的起心动念,不管是世间、专业、或普遍性的,都有道的存在,问题在于能不能把握?

   首先提个公案供大家思考,今晚的介绍也在这范围之内。过去有个寺院,有两位出家人在争论,在此不谈争论的主题,但这两人都说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他们怎么争也不能得到结论,于是跑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说:你们一个个来,究竟什么事?

   于是,甲跟老和尚讲了许多后,问:我这样对不对?老和尚说:对啊!他欢喜的走了。

   乙又进来,同样把理由、内容讲给老和尚听,问老和尚,我这样说对不对?老和尚说:对啊!乙也欢喜的走了。

   两位和尚欢喜的离开了,但是老和尚身边的小沙弥,沉不住气的说:第一个来,你说他对,第二个来,也说他对,究竟是谁错了?这样不是没有是非了吗?

   老和尚回过头,对小沙弥说:你也对。

   这个公案的老和尚是不是不懂得是非?为什么要这么说?里面有非常大的思考空间,我曾说过,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刚开始听我讲这些话很难理解,要明辨是非,又要不参与是非,不是很矛盾吗?

   先稍许思考前面的公案和这些话,就会发现里面有佛法,首先什么是佛法?直接的感觉,佛法是佛教里面的经典,可是我的说法,不是这样认定的,但是也不会说它错,佛教这一部大藏经,它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可能在座的法师、三宝弟子听了这话,会认为是大不敬,这是佛教的法宝,怎么说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呢?

   到书店走一走,里面所摆的不都是印刷品吗?当你进到书店拿起一本书,那本书还是印刷品,可是里面有内容、道理、方法,怎么样才知道它的道理、方法?必须打开这本书,好好的看,佛教的大藏经也是如此。如果不打开来,做深入的认识、探讨,还是一堆印刷品;即使你打开经典,看了、读了、拜了,还是需要从里面了解它的道理,知道它的方法,同时面对现实生活,不管是人或事,当你发现这些无明烦恼时,经典里的道理方法可以运用得上,并且能突破无明,化解烦恼,不管是看到、听到,甚至于深入里面的意境,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它的价值,这才叫做佛法。因此,不管是什么书籍,你去读它,深入认识当中的知识经验,能不能转变为你的智慧?如果不能达到这种修养,它们都只是一堆印刷品。

   我经常到各地方,看到有些道场,佛堂中间供有佛像,两边放藏经的柜子,摆得整整齐齐,还用锁锁起来,那是为什么?用来礼拜的。大家想一想,如果藏经是法宝,你不打开,不接触它、看它,深入的认识它,怎能产生珍贵的法宝呢?

   佛法,有太多的人对它很陌生;但佛法对陌生的人,反而变得熟悉,这话怎么讲?因为大家把佛法做最简单的诠释,认为佛说的法叫佛法,猛然一听好像蛮有道理,其实佛说的法,不一定是佛法,除非你能够深入的认识、理解、体会,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慢慢修养,成为自己的智慧,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价值,此时才称得上是佛法。所以,佛法是什么?能帮助你得到觉悟的法,这是对佛法先要认识的重点。

   刚刚一开始谈到是非的问题,世间法都是相对的,譬如好的相对于坏的、美的相对于丑的、善的相对于恶的,世间的法没有绝对的。如果以世间的修养,最多把相对的法,分别为正面和负面的,取正面而舍负面,这是世间法与世间人;当然也要看他对世间法的修养,也就是他具备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智慧来分辨,从这上面可以发现,很多做善事的是善人,那做坏事的呢?是恶人;可是,我不做善事,也不做坏事,我是什么人呢?

   惠能大师语录,当五祖介绍金刚经之后,叫惠能马上离开道场,当他离开时,很多人追他,因为他身上背了放祖衣(法衣)的包袱,得到后可当祖师。那时,有位将军出身的出家人叫惠明,他骑着马去追惠能大师,当他追到江西大庾岭时,在山下已经看到惠能大师,后面很多的出家人,快追上时,于是他告诉那些人,这条路没有惠能这个人,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

   由此可以发现,他有一份私心,大家都追上去,这件祖衣以二十五条来讲,也不够分配。当惠能到达山上,知道要走也走不了了,就把包袱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在草里面。在这里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包袱摆在石头上,为什么惠明用手去拿,却提不起包袱来?这是语录上面的记录,不是我说的。包袱有多重?附会的言语就特别多了,像护法的问题、道德修养的问题……,都说出来了。

   人的善恶在一念间,不是包袱拿不动,而是当他伸手想拿包袱时,意念在剎那之间,想到自己,如果没有修养,即使拿到祖衣,真的能够当祖师吗?因此,马上停下来,面对惠能大师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而来。此时,惠能大师讲了几句话,既然不是为法衣而来,而是为法来的,你想得到什么法?于是,他往地上一跪,合掌、请求开示。

   这时惠能讲:现在什么都不要想,静下来,我问你:不思善,不思恶,此时你的意念中间是什么?用白话来讲,好的不要想,坏的也不要想,完全静下来,不要起这种分别心,这时候的意念是什么?照文字来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时你想到的是什么?

   如果在座的各位,那时候跟着一起追惠能大师,也产生这种境界,会不会跟惠明法师一样,恍然大悟,悟到什么?很多人给予的答案是「清净心」,还是什么心?善是好的,难道就清净吗?恶是不好的,难道就一定不清净吗?这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惠明在这时候觉悟到什么?

   我们常说开悟,甚至于还有人可以帮人家开智慧,其实谁也不能帮你打开智慧。释迦牟尼佛留下整部的藏经,称为法宝,里面都是智慧,释迦牟尼佛绝不可能摸摸你脑袋,或点两下就开智慧了,如果那样的话,今天这个世界,不会有那么多人,早都成佛菩萨了,释迦牟尼佛早把人度光了。

   这里面说的是什么?修行办道,也就是说学佛,学什么?学佛陀的道理方法,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去体会、感受,而成为自己的修养,才叫做学佛,也就是,要学怎么样能觉悟,不要被迷惑,不要造成烦恼。

   可是,几百年来学佛,都是学佛陀的样子,佛陀是什么样子?在佛龛里雕塑的金身,学盘着腿打坐,假使佛像举个手,他也举个手,可是他忘了自己是活蹦乱跳的人,而不是木头、泥塑,很多人都在学佛像。学佛是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舍弃了这些,没有佛法可学。

   当自己还没具备修养之前,会有所依赖,依赖什么?一般所做的诵经、礼忏、念佛、参加法会……,先去接触这些,慢慢地调理自己的身口意,调理自己的行为,这只是一种依赖,终究自己还是作不了主。所以,我们要学佛法,学佛陀讲的道理方法,转变为自己的修养,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常有这种说法,假使某个人出家,就说这人佛缘很深,假使某个家庭,大家都学佛,这是个佛化家庭,很不错,这些都是称赞,都只是相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表面上所看到、听到的一个现象而已。

   佛法是现实的,必须具备有价值的内涵,而且要转变为自己的,否则的话,佛法归佛法,自己还是自己。因此,很多学佛的人,到处寻找佛法,怎么寻找?很多人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有几位是出家人?几位是懂得佛法的人?他参访都是一般普通的人,怎么寻找佛法?佛法在哪里?他的确找到很多佛法,问题不是那些人有没有佛法,而是自己在参访的时候,你跟他在交谈中间体会到什么?

   譬如听法师或在家居士,讲了很多道理,最后离开时,受益匪浅,法喜充满,走在路上,假使原来有烦恼,还是同样烦恼,找到了佛法吗?当然,不是说不要去参访善知识,而是善知识跟藏经的法宝,情况是一样的,要主动的接触它、看它、体会它、探讨它,才有机会发现佛法。如果请善知识开示,常有的毛病,见到了往地上一跪,请法师开示,怎么开示呢?有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去。

   为什么讲三宝殿?因为寺院具备了佛、法、僧三宝,佛已经入灭,法是供在殿堂的藏经,佛不会讲话,那三藏十二部呢?那么多无从看起,怎么办?因此,才有僧宝的出家人,他们做什么?深入经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然后代表佛陀宣扬他的道理方法。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你带着问题到寺院去,把问题提出来,绝不是说你往他面前一跪,请开示,他怎么开示?

   好像生病的人跑到医院,见到医生说:我病了。医生会问什么地方不舒服?情况怎么样?你说:反正我就是生病了。我们常看到,很多医生检查没有病,可是他全身感觉不舒服,像这种情况不叫病,也不是问题,自己的确感受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医生面对这种情况,即使花很多的时间帮你检查,也找不出病来,是不是这个人真的没病?可是,他的确感觉有病。

   众生其实都有病,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医生,称为大医王,在这里提醒各位,医生是治病,佛陀是治生死,所以有了生脱死的说法。也顺便提一下,通常很多人把佛教的名词,了生脱死,讲成了脱生死,我告诉各位很不好听的话,你要是自杀了,就可以了脱生死。佛法里面讲了生脱死,了是明了,你活着的时候,每个时刻都能明明了了,才叫做…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