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心

  谈心

   今天要和各位「谈心」,首先我先作两个提示,一个是经典上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另一个是「心、佛、众生,三为一体」。从这两个提示来看,就可以知道我要讲些什么,及为什么要取谈「心」这个题目,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快乐的事,就是谈心。

   如果一定要用佛教的经典、论典,或经典、论典里面的名相来谈佛法,而不去了解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跟我有什么关系?是得不到好处的,因为佛法是对人说的;如果要对下三道的众生说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思考、吸收、消化;而人是可以去思考、认识、了解,往往从一言半语,就可以发现些意涵。

   佛教里的禅宗,动不动就讲「悟」,其实发现、体会、感受些什么,那就是悟,不要把悟看得这么神秘,我们常常动不动就「开悟了」,其实开悟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你的境界到什么程度?所以,学佛不要老是被一些名相、法句、或经文、偈语所左右,我们本来很清楚、很冷静,因为看不懂,反而会变得更迷糊,因此我以「谈心」这两个字,跟大家聊一聊。

   前面讲到「唯心所造」、「心、佛、众生三为一体」,这是标准的佛教语言,但是我不用这种方式,跟大家谈问题,也就是今晚不是讲经、也不是说法,而是谈心。我们一开始说,佛法是对人说的,说些什么?跟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学它?真能解决问题吗?这才是最要紧的。以佛教而言,不管是诵经、礼忏、作功德都可以解决某些问题,可是那是依赖,释迦牟尼佛在世,创立了佛陀教派,几千年来,留下那么多的道理、方法,主要的目的,不是教我们去依赖,可是大家几乎都用依赖的方式,成为一位佛教徒。

   人活在世上,总会跟人与事打交道,在这些过程中,免不了会有问题发生,很多的问题,不是一般人可以化解的,最难过的是,明知问题的所在,却不敢怎么样,而造成无可奈何。所以,释迦牟尼佛留下这么多的道理、方法,并不是叫我们以依赖的方式去信佛。

   现今在这世界上,几乎都在信奉佛教,崇拜释迦牟尼佛,用持名的方式、礼拜的方式、供养的方式,一味地依赖。因此我常说,现在很多人都崇拜释迦牟尼佛,崇拜什么呢?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可以保佑我,让我消灾、解厄,甚至迷信的,认为还可以发财。

   可是有没有想过?人生面对人与事,总离不开这些,这是必然会发生的,我们去求,怎么求?所以,我有的时候讲些话,很多虔诚的佛教徒很难理解,我说:不要把释迦牟尼佛当成怪物,他是一位具有圆满智慧,可以化解我们人做不到的任何问题,如果我们只用这些去依赖他的话,只是一位佛教徒,即使到达人生终点,也只能在那里喊佛,为什么?自己作不了主。

   我常说,学佛是学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如果说的夸大一点,三藏十二部、八千多卷的经典,就是他的智慧。可是有个问题,那么多的经典,从何下手?等到看完了经典,可能什么也没得到,对现实的人生,会造成更不好的后果,这话怎么说?

   因为,你要花很多时间钻研经典,可是现实生活中,还要不要过日子?要过日子,你就必须要赚钱,要有收入;很多学佛的人,尤其在家居士「不务正业」,可能大家听了这话,会认为未免过份,然而,我讲的不务正业,是说把学佛当成职业,把工作当成副业;在家学佛应该利用空余的时间,人家吃喝玩乐时,你去学佛。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初要建立出家僧团?因为,佛陀所留下的道理、方法实在太多了,而出家人不工作,是以受供养来维持他的生命,出家人本身继承佛陀的遗命,发扬他的道理方法,把智慧转变为出家人本身所拥有的修养,再介绍给更多的人,这才是一个正当的看法。

   我刚才提到的是个大前提,信佛、学佛不是依赖,可是刚开始我们要依赖,就像小孩刚开始,必须依赖他的爸爸妈妈,一旦长大了,要能够独立自主;学佛也是如此,到达了某个阶段,绝不可以一味地依赖,自己一定要能够作得了主,可是凭什么作主?必须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智慧。

   还有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在那里?三藏十二部、八千多卷经典,即使出家之后完全地投入,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钻研、修持的话,对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是很熟悉,在这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为什么要有出家人,出家人的天职就是如此,而在家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你只要在依赖的过程中,去认识自己,自己喜欢什么?所具备的条件适不适合?如果你喜欢,条件也很适合,你就可以一门深入。绝不可以像水上的波浪,一波一波地随波逐浪,往往耗费了很多时间,最后还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谈不上自己能作得了主了。因此,从这些迹象、或大前提可以发现,为什么今晚我要跟各位「谈心」了。

   首先,我们了解,「心」在佛法里指的是五蕴,然而,「心」是什么?我们的眼睛会看、耳朵会听、嘴巴会讲,每天接触的人或事,哪怕是在家里面、上班的地方、或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甚至于整个世界,都有机会接触,但并不是一步步地去接触那个环境。

   现在的媒体很发达,以网际网路来讲,只要能知道网站的一些符号,在这个世界,你想找哪个国家,它们的特色,或想知道些什么,都很容易得到。刚刚讲接触,不是叫你人走到那个地方;现今的社会做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这里告诉各位,我很少出门,看报纸,字又太小、看电视,眼睛受不了,但在电子网路上,可以得到很多的资讯。

   因为,不是说人跟得上、跟不上这个时代,而是说你在那个地方过日子,你所需要的,是陌生、还是熟悉的?这里面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看到了、听到了,必然会有感受,这种感受,可说是你内在自我的感受,至于这种感受是理性的、感性的,并不在感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感受只是一种力量,它要经过想一想、思考以后,才会表现,此时表现的,就是你的自我意识,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表现之后,会确定些什么,认识些什么,如此,大家就知道五蕴是什么。你的眼睛、耳朵接触到的,那是色蕴,色蕴形成,反应到你的自我,就会有感受,那是受蕴,然后引发你的思想,接着就会有行为表现,最后确定了一个结果,就是我们人的心。

   「心」从外面接触,反应到自我,在这过程中,它的时速,往往在剎那之间,为什么这么说?在于本身原有的修养,或你具备智慧的高下。一个有经验,看到马上就可以反应出来;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经验,即使看到了,你还得想一想,搜查自己本身有没有这种知识经验?然后反应出来,你将会发现,是那个「我」表现的时刻;因此,心如果不生起作用,我就不会显现。

   我们晓得心要生起作用,必须要有力量,这种力量是由外到内产生的,也是我们的情识作用,其实就是自我意识,是自我内在拥有的、熟悉的,想一想才知道的,或根本陌生的,在这过程中,时间不是很慢,为什么?熟悉的即是一剎那展现的,想一想,时间也不是很久;所谓一剎那,并没有时间限制,是几分、几秒、或几点钟,它不是以时间来计算,只是快一点、慢一点而已。

   可是,人往往因自我意识,不管是理性的、客观的,主观表现出来后,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谈一切唯心所造,其实这是个概念,为什么?如果是强烈的主观意识,一切唯心所造,我认为就是如此,那也没错,可是它的结果如何?是伤害?还是利益?是彼此都有利益?还是伤害别人?还是伤害自己?结果就大不相同。所以,一切唯心所造,不是一个主观的自我意识;如果一定要讲,只能说你对佛法很陌生,对释迦牟尼佛很陌生。

   人与事发生问题,都是我的分别,人往往知道自己有一个我,可是忘了别人也有一个我。譬如对于一个小家庭的小孩,父母相互之间能体会些什么?像小孩念书,考试的成绩不错,父母都会鼓励他、奖赏他;可是一旦他的成绩退步,父母亲就会改变态度,以斥责的自我意识责备小孩。如果这小孩,具备了智慧,他一辈子不会挨骂,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开头成绩不好,慢慢变好,这样父母对他,永远都是好的,因为什么?进步了,这都是一般「我」的心态。

   我常举个例子,告诉家长,当你给小孩子多少零用钱,或是他临时要求,需要一些钱,你也欢喜的答应给他,千万不要再讲话!给了,一定要讲话,只是告诉他走路小心点。可是往往做父母亲的,我钱给你了!不要乱花哟!这个不可以买!那不可以吃!想想看,你给他钱,真正的权力,已经在小孩子手上,你还跟他交待那么多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有没有想过,小孩拿了钱也不欢喜了。

   尤其,过去在联考制度,还没有废掉之前,每遇到联考,小孩子留在家里念书,如果父母对他的儿女很了解,这小孩不单单没有压力,可能考得很好;即使小孩本身具备的条件够,可是他表现的时候,好像蛮不在乎,如果父母不了解他,一天到晚盯得很紧,即使条件够,也考得不好。

   我曾遇过这种事例:有个家庭,做父母的,因为小时候环境不好,希望自己的儿女都有出息,他的大儿子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非常大,为什么?父母亲开口就说,你是老大,要做弟弟妹妹好榜样;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常,可是在大儿子心里,始终喘不过气来,刚好赶着要大专联考,当然他要很用功准备联考,一定要考上,才对得起他的爸爸、妈妈,才可以做弟弟妹妹好榜样。

   可是中间发生了问题,他的母亲来找我,她说:师父怎么办?他是老大,马上联考了,我每次看到他,不是打开冰箱吃点心、喝饮料,就在那里蹦蹦跳跳,也不念书,我愈讲,他愈不听话。

   那天,她把儿子带来,我请小孩的妈妈到外面去等,我单独跟小孩聊聊。小孩子开头看到我很紧张,问他话几乎都不讲,为什么?因为在小孩的心目中,妈妈信佛教,对师父这么尊敬,小孩就把师…

《谈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尊重与珍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