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来跟你们谈谈“禅”的问题。

  多年来,很多人一直问我一个问题:“老和尚所学是以禅为主,但好像都没有把“禅”传下去。”其实“禅”是从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后,才有所谓的禅宗;在中国禅的历史上,在五祖弘忍禅师以前,菩提达摩传的是楞伽经;到了五祖,不仅有楞伽经,同时有金刚经;楞伽经传给北方的神秀,金刚经传给南方的惠能。

  当你们看了这两部经典,不知有什么感想?菩提达摩带来中国所谓的禅,是以楞伽经做为一个重点。到弘忍,他并没有否定楞伽经,可是他把楞伽经传给了神秀;另外,以金刚经传给惠能。这中间我们会发现,究竟神秀是六祖,还是惠能是六祖?可是依于菩提达摩开始,他所传法的证明并不是经典,而是袈裟,五祖把袈裟传给了惠能,所以在禅宗,一脉相承上,故说惠能是六祖;但如果以经典来说,菩提达摩带来的是楞伽经,弘忍传给神秀,以经典来说,应该神秀是六祖。所以禅宗究竟是以经典为主,还是以袈裟为证呢?当各位在书中看到这些讯息时,有没有思考这问题?

  如果以释迦牟尼佛来说,所传的都是经典,传袈裟是菩提达摩在中国才开始的,所以很多学术专家在研究,认为真正的六祖应是神秀,不是惠能,这么一说,好像变成矛盾了。可是如果以菩提达摩开始,所谓一花五叶,是以袈裟为证,这也不是说菩提达摩违背了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因为禅宗在印度来说,是一个没落了的法门,所以说中国佛教的特色是禅,它的重点或者缘起就在乎菩提达摩,以经典楞伽经来说,好比谈“四行二入”这一些道理,是属于唯识学的经典,不是禅宗的经典,弘忍可以说是自作主张,但并没有否定楞伽经,他传金刚经给惠能时,也把袈裟也交给他,其中更令人寻味的是,尤其那时,惠能只是一个在家居士(所谓卢居士)。所以在禅的传承上,如果站在中国的禅宗史来讲,以菩提达摩为初祖到惠能,这是一脉相承的。

  可是唯一的一个缺陷,一脉相承应该经典也是一脉相承,但弘忍给惠能的却是金刚经、不是楞伽经。在那个时刻,所谓的“南能北秀”,就是南方有惠能,北方有神秀,所以为了祖师的问题,也有很多争论,数百年来,最后得到一个定论,那定论是什么?楞伽经是以唯识学来说它的法要,金刚经并不代表就是禅的经典,为什么?因为金刚经是属于般若部,也是属于般若法门。这中间如果一定要追究经典,不肯定说楞伽经或金刚经才是正确的,所以这个时刻,我们就必须去认识一个问题──往往过去都为了自己是祖师就强调一些什么,然后找出一些什么,来证实他才是祖师。

  此中我们再去探讨另外一个问题,当初弘忍把金刚经传给卢居士,把袈裟也交给他,他并不是出家而是在家,一直到后来经过将近十六年的时间,惠能到广州法性寺,才正式剃度现出家相,这时在北方的神秀已经是法筵非常热闹的时刻。因此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个时候神秀是一个出家人,惠能是个在家的,为什么袈裟不传给神秀而要传给惠能?其中有什么原因呢?这问题当初也争论得很激烈,也就是说因为惠能不识字,而禅不一定要识字,楞伽经有道理有知见,必须要识字。所以到后期禅门中间传下来就变成很多怪现象,那个大字认不了一箩筐的,都可以当祖师。

  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惠能的父亲是在朝廷里做官的,在唐朝时做官的,他的儿女有没有不受教育的?他会不识字吗?以唐朝的时代背景来讲,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依于惠能大师的传记来说,好像不识字。那我引证一个问题,当一个比丘尼问他经典的意思,惠能说:“我不识字,你念给我听。”念了一部份,他说:“好了,你不要念了,我已经知道什么了!”他就说了很多的道理。所以在台湾五十年代,在台北有几位很有名的佛学的在家居士,也自认为对禅很有研究,就跟我讨论惠能究竟识不识字。我说:“我们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或者国文研究所找一位中文教授,我们拿一部经典念一段,他能不能告诉我们佛法在哪里?”这里面说明什么?惠能不是识字不识字的问题,而是他现的是不识字的相。

  因为禅宗最怕就是在文字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这是它的重点,所以谈实相无相,它的关键性就在这里。通常一般学佛的人,甚至学有专长的人,往往他的执着,在他的分别心之下,计较得更厉害,为什么?一开口就是:“经典怎么说……”。研究这一问题,分别起因于“有”,如果没有“有”,就不可能分别。如果以禅宗的特色而言,这是“有”跟“无”的关系,禅宗的特色,所谓妙就妙在一个“无”字;教,几乎都是从“有”上面下功夫。禅并不舍弃“有”,而是要怎么去认识、了解而能突破,突破之后,显现的另外一种境界,称之为“无”。所以我常告诉大家说“无”不是没有,“无”是从“有”的认识了解突破之后,显现的另外一种现象,也就是“实相无相"。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通常人都少不了自我意识,可以说人人都有自我意识,因为有自我意识,就会起分别心,因为起分别心,就会计较、执着。如果我们想喝一杯好茶,目前饮料有很多是茶做出来的,用来止渴的茶饮料很方便,可是要品茗的话,这之中可以发现什么?必须是现泡、现喝才能品味,这种现泡现喝的品味,就绝不同于口渴,要马上喝茶来止渴;所以实相的实用性跟无相的突破性,最大的差别也就在这里,就以茶而言,当冷的饮料来喝,或者是现泡现喝当成品茗的方式;那就很容易发现"实相无相"究竟说什么?“有”是什么?“无”是什么?给大家一点点思考的时间,想想我刚刚讲的这一段,“禅”要思考的。

  (大家思考中……)

  你们想到什么没有?我们知道茶就是实相,实有相,为什么说茶就是实有相?茶做为饮料,不问热茶、冷茶都是茶,并不表示热茶就是无相,热茶还是有相,一个实有相,热茶冷茶都是实有相,喝的时候就有差别。那你们就应该体会到,热茶、冷茶,谁去喝?谁去分别?谁去计较执着?这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我”,如果你只是就知见上去看,把自己那个“我”放在一边的话,就无所谓实相无相了。所以说佛法是对人说的,对人的那个“我”而说,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一点,忘了那个“我”的话,我在这里讲一大堆没有用。实有相一定是中间有一个“我”,才有实有相,如果中间没有这个“我”,就没有实有相。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现在外面来了一位客人,要找我们里面的常住,这个人绝不是找大家,一定是找某一个人,是某一个“我”找某一个“我”。可是任何一个我,都会产生一种分别,什么分别?比如说你之前与这个人用手机,或用书信、用电子邮件做过连络,他今天要来这里,那这个“我”就能肯定,那位客人要找哪一个“我”。如果只是说有一个人要找里面的人,找谁?那是“无明”,那就谈不上所谓的实有相。所以不管你说什么,这个“我”不标出来,几乎都是虚妄的。什么冷茶热茶?冷茶热茶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口渴,我希望冷茶。为什么?喝热茶!

  我已经够渴够热,还要去喝热茶!

  都会起分别计较执着,不管是哪一方面。

  所以说“人”都会有分别,起分别心之后,都会有计较执着,问题是说分别什么,肯定要有一个实有相,没有一个实有相,就不能起分别。可见不只是禅宗是如此,谈实相,在佛教里面,如果离开了实相,就没有佛法可说。所以我们有很多学佛多少年,不管学什么法门,都是以一个什么心态呢,"否定、排斥、逃避"的方式去害怕实有相。

  比如说我们学佛的人,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可是基本的大戒──五戒都是相同的;假使我们走到菜市场,如果我们看到菜市场有卖鸡鱼鸭肉的地方,一定是不敢接近,这里面分别什么、计较、执着什么?就怕别人生怀疑,怀疑我到这个市场来干什么,“大概这个人吃鱼吃肉吧!”就会有这种分别意识,有计较执着的这种心态。我所知道的,很多出家的或者在家受过戒的,一到市场,如果鱼肉摊子摆在进口的地方,百分之八十以上,他都会迟疑;如果有两条路,他一定绕走另一条路,不经过鱼肉的摊贩,这就是在害怕逃避否定,为什么?自我分别在计较什么、在执着什么!“实有相”──卖鸡鱼鸭肉的在市场里,卖蔬菜水果的也在市场里,你的目的是到市场买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在意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因为害怕人家讲闲话”!

  过去在大陆有一个有名的妙善禅师,一般称之为金山活佛。他到市场里看到鸡鱼鸭肉的摊子,他走得特别慢,一边走一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时候你们起的意念是什么?你们可能说:“他是在超度它们”,那你就错了。一般佛教徒会用这种方式去看他,认为他在那里慢慢走,就是去超度那些被杀的鸡鱼鸭猪羊牛,那就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高,“哦!金山活佛真是一位活佛”。遇到这种环境,一般人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我告诉你,那只是告诉别人“我不是来买鸡鱼鸭肉的”,如此而已;真正修行办道的人,他起的心念应该是“好可怜!”过去这些有情众生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才会受这种果报,那应该是说“警觉自己”。

  可是大部份的佛教徒,甚至有的会去问出家师父:“在家的如果经过这些地方,该怎么办?”“那你念往生咒啊,帮它往生啊!”那叫做胡说八道,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啊?应该要把它当成一个警惕。所以我们在现实的环境中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实有相,明明可以从中间引发自己的意念,趋向菩提。结果不是,结果认为自己很有修养了,在那里去超度它们,同样生起的意念,它的结果差距是太大太大了。什么叫做"实相无相"?因为在面前,他所看到的是鸡鱼鸭肉,这是实有相,要怎么样进入无相的境界?不是叫你去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去超度它(那就表示你是执着于这一些),…

《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 佛学 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