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庄严、淡泊

  清净、庄严、淡泊

  文:白云老禅师

  每天你们都会看得到“清净、庄严、淡泊”这六个字,这是千佛山佛研院的院训。“清净”的主题是谈“修行”,首先要知道一个大前提,谈清净总是离不开“学佛求解脱,能够证果位”。这“清净”谁都会念,也很容易解释,但是究竟要怎样去清净?又从何下手?为什么要特别提出清净呢?缘于要修行才能到达清净,可以说清净是修行的一个目标,那么该怎么着手去修?通常教界里有一个误解,以为谈修行就是念经念佛、拜经拜忏或修个什么法门等等,其实修行不只是如此而已,那样做只是自己做不了主,暂时找一个什么做挡箭牌。真正谈修行是谈怎样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如何调整“身体、言语与意念的行为”,而意念是指思想观念。通常,我们身体的行为难免会有偏差,言语的行为、思想观念也是如此,就因为有偏差,所以才要去修正它,因此修正“身、口、意”的行为才叫做修行。

  另外有一个名词“修养”,其实修养是由修行慢慢累积起来而完成的一种力量,我们说这个人脾气好、修养好,是由修行慢慢累积出来的。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公司行号、机关做事,有时人家会挑剔你的不好,这时你就必须忍耐,为什么?因为不忍耐就会被炒鱿鱼,至少你会产生一个依赖心理:担任这份工作有一定的收入,看在收入的份上,我只好忍耐了!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想不透的是,一旦走进佛门学佛,反而做不到,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在于他会说:我又没有拿你的薪水,我又没有怎么样....好像变成自我意识的自由了。往往许多学佛者,刚出家时,一副诚惶诚恐的,惟恐自己有一点点做错,经过十天半个月就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走在前面的那些人也是这么过的,后来者有样学样,形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里特别强调要亲近“善知识”?因善知识能帮助你,指点你的缺失及更严重的“无明迷惑”,让你学佛能得到好处,这是亲近善知识的可贵,绝不是因为那个人的名气大、地位高、有钱,或者每天在电视报纸媒体曝光才是善知识。看看那些知名度高的人,尤其这些年在媒体上的报导几乎都是负面的多,影响所及,弄得社会人心不振,产生所谓的骨牌效应。

  其实学佛也是如此,往往寺院不可能像一个家庭或者像一个单位,成天有人盯着你,人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动物,如果寺里有先出家的,刚开始很谨慎的过日子,时间一久,假使自己有一点点不对,没有人管,下一次就会多错一点,再继续没人管,就有更多的不对,日积月累整个人就变得乱七八糟了!一旦成了习气再去管他,他会感到不耐烦,言语稍一不顺耳,听了就会冒出无名火!其实这种种现象都是身口意不清净导致的,为什么身口意会不清净?因为从来没在修行,一味的任由自己的身口意去行,自我意识的结果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为什么要以修行来谈清净?就是因为没经过修行就不可能清净!不清净是因为人是带着业来的。

  讲到“业”,我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什么叫做业?翻开佛学辞典说:“善、恶、无记,这种种造作行为叫做业。”猛一看好象是对的,但是讲得不够清楚,其实身口意行为造作完成,任何一个结果都叫做业!正在做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结果之前那不能叫业,务必造作完成,才会有一个结果。譬如你造作的行为是好的,当然就是善业,不好的就是恶业,还有一些弄不清楚的是无记业;这是站在一个佛学的范围之内来谈业。真正的业,我刚刚说过:“凡是任何一个造作行为完成的结果,都叫做业。”譬如读书有学业,从事各行各业各种职务都叫做业,都会有一个完成的结果。所以不要把业只看成佛教里面提到的业,不是害怕就是造成对自己的威胁,说是会得到什么报应....就像有些人常常一旦身体不好、运气不好就会说:“大概我业障太重了!”

  往往遇到这样的人问我:“我是不是因为业太重了,所以才会身体不好,运气不好,什么都不好?”我会反过来问他:“你在好的时候,你认为那是什么?”好的时候也是一种业哩!所以不要把什么都归之于业,尤其都把业摆在不好的那一面,难道不好的称为业,好的就不叫业

  !如果你说业重,那你是恶业太重?还是善业太重?佛法一向特别强调,“不可以表相来论问题”,佛法讲求外表跟内在要相呼应,才能去谈论,为什么如此肯定?因为佛法是从相对中去认识,然后怎么去突破,最后显现绝对。通常我们都知道,提到表相与内在,常常有一句这么的话“面恶心善”,说的是表面与内在不一样,也有所谓“笑面虎”的,表面看似很好,但是内在坏透了。

  佛教肯定谈“不可以从相对中去分别选择,而是要从相对中间去认识、突破,显现出绝对”,绝对是什么?不外是“表里都是一样”!经中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什么叫做直心是道场?就是表里一致!如果嘴讲怎么样,内心也这么思考,身口意行为合一,才谈得上是在学佛。尤其身为一个佛弟子,于中国的佛教,是讲究菩萨道并不是声闻乘,基于声闻乘是讲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菩萨乘除了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外,还可以帮别人化解问题。中国佛教跟原来印度的佛教,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原来印度的佛教,可以说早期佛陀谈“四圣谛”“八正道”,都是停滞在声闻乘,到了后期,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时,现场就有几百个声闻弟子当场离席,那是因为释迦牟尼最早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而今“四圣谛”变成了“二谛圆融”,“八正道”变成了“六波罗蜜”,再加上要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所以那些声闻弟子就离席不听了,因为他们已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但是释迦牟尼佛并不在意,甚至还说以后那些声闻乘弟子会再回来。

  讲到这里,可以发现佛教为什么强调“要从相对中间去认识、了解、发现,然后去突破,最后显现它的绝对”!我们常常不是说要离苦得乐、要出离,其实念这些名相跟我刚刚讲的是完全一样的。做为一个佛弟子,虽然我们是带着业来到这人世间,会有很多问题,但这不是太重要的问题,问题是一旦成为佛弟子,是不是每一天都在好好照顾自己的身口意!让身体的行为不致形成偏差,言语上怎么样不会造成伤害,思想观念又如何去慢慢提升?如果业的习气总是不肯改,一直让自己停滞在业的范围里,那即使学了一些道理,往往原来业的习气,还是高过于道的千百倍,甚至于自我意识表现业的习气时,还会强调我没有错、我讲的都是对的、我是为大家好……。

  其实不只是佛弟子不可以有这样的行为表现,连世俗的人也不行!因为这样只会造成在社会上处处难行!一个佛弟子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我意识,有这么一句话:“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是自己那个我”。我今天讲这些话,其实不只是指在场的,甚至包含教界其它的佛弟子,所谓的大师、长老、法师、老和尚…这些身份的,也未脱离这个范围,为什么?很简单,就是会常常忘了自己是个出家人,忘了自己是佛弟子,永远把自我摆在前面!以为所学的道就是佛法,其实佛法不是绵密没有空隙的,佛法本来就是一种无定法,空间非常大,也就因为这个原因,一个人如果业的习气太重,自我意识只要有机会,一下子就会冒出来!

  我们谈清净,是清净谁啊?当然是清净自己的那个我,不是去清净别人!我以前常说一个笑话,做一个佛弟子不要去开洗衣店,为什么?洗衣店专洗别人的脏衣服,做为一个佛弟子,是自己要清洗自己穿脏的衣服。想想连释迦牟尼佛都不够资格开洗衣店呢!释迦牟尼佛也有“六不能”,他绝不能说,某某你衣服脏了,拿来我帮你洗!这些都是修行上的关键性问题,要达到清净的境界,如果不从自我的身口意下手,眼睛、耳朵拼命地看别人怎么样、听别人怎么样,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你会怎么样?如果好,你会不会跟他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如果不好,是不是自己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呢?或者还比别人严重?我常常说修行就是修理自己,人家一听我讲“修理”,以为就是要打、要骂,但是“修”是修正,“理”是整理,有偏邪的把它修正,散乱的把它整理一番,那不就是修理吗?其实,把佛教的名相,翻成世俗的语言,不也是佛法吗?难道说世俗的语言是世间法,佛教的语言才是佛法吗

  !

  譬如我常说“功德回向”,什么叫功德回向?大家都会念:“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法界有情众,皆共成佛道。”你有什么东西给人家?功德回向是自己要有功德,才能把这份功德给予更多人一起分享,才叫做回向。往往谈功德回向,我们都是用佛教的语言,譬如说我念了多少经、我做了什么的好事,以为就有功德,然后去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或回向什么地方,但是,你真正有功德吗?须知“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要把你已经具备的修养,表现出来成为一种力量,而且这种力量肯定是饶益性的,没有任何一点点伤害,那才谈得上是功德。这样的功德才够资格回向。所以,将自己的修养发挥成力量,给予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就是功德回向,现在你们不妨闭起眼睛思考一下,你每次的功德回向,是不是符合这种内容?

  就好像很多学佛的人去“忏悔”,一旦做错了什么,会跪在佛前说:“啊!阿弥陀佛!我要忏悔……”好像你就没有错了,就把那些不好的都推给了阿弥陀佛。如果是在三宝殿忏悔,忏悔完了,人一走,是不是就把你的烂摊子交给那三宝佛了,这叫忏悔吗?还搬出经典做为理由:““忏悔得安乐”嘛!我已经忏悔了嘛!”,其实你“忏悔”,一定有不对的地方,你只想把错的交给谁,那就是不懂得忏悔!所谓“忏”是检讨,“悔”是改错,为什么忏悔要跪在佛前?至少你的身口意心念是在很庄严之下,会去认真的检讨自己,然后去修改自己的错误,可见忏悔也…

《清净、庄严、淡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有、无、非、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