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列举五点如下:
桝有僧团的实质而无固定的建制:
出家的弟子们,最初并无寺院可居,他们如闲云野鹤,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乞化千家饭,身披粪扫百衲衣。他们追随佛陀,周游弘化,或者离佛独行,各化一方。佛陀绝不像后代寺院的住持们,要为大众的衣食张罗。但是,他们每到一处,纵然临时息脚,也要为他们自己划定一个范围,称为结界。凡在这个范围内的出家人,便自然地成为一个僧团,要一同诵戒,一同举行羯磨(会议)。任何人要离开甲地去乙地时,均可自由作主。到了后来,虽有了僧舍的建立以及寺院的出现,但仍流行著这样的一句话:「千年的常住,云水的僧。」寺院永属十方的,僧人可以自由自在地来往于十方的寺院之间,这实在是自由生活的最可爱处了。
桞佛的弟子可以各随其意而各修其法:
佛是究竟圆满了的完人,但他对于弟子们的修学指导,绝不作硬性的规定,只要在原则上不违背佛法,弟子们要如何,尽可以照他们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而修行。不像耶稣对于门徒的选择时,要人人都得学他自己的模样去做(请参阅拙著《基督教之研究》四章二节)。因此,我们通常知道,佛的十大弟子,各有一门专长。又在《杂阿含经》卷十六中,举出了佛的十三位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性格,也各有他们共同修学的伴侣。
桟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
毗尼就是律制,律制的性质和现代各国的法律相同。法律乃为各个国家民族之风俗与习惯的延伸。佛教的戒律条文之中,有的根本不适于在印度以外的地区来实行,这就是它有地方性的色彩。有些规定,根本是由于随顺当时民间乃至外道的习俗而制。后世的律师们,为了尊古崇佛,所以不敢改动。其实,佛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叫做随方毗尼。根据随方而变的原则,自亦可以随著时代的不同而作适应性的求变,仍为佛所许可。
桪佛法不一定须由佛说:
佛法的法性,本来如此,永远公开,不是由佛出世而重新创造。佛法是宇宙人生的原理,证此原理者,便能解脱。若能将其所证的宇宙人生的原理说出来,就是佛法。若其所证的程度与释尊相同,他便是佛。所以,佛与佛子的差别,不过是对这原理所解(证悟)的程度不同,而不是本质的不同。证得一分原理,便是理解一分佛法。因此,凡是真修实学而有了心得的佛子,均可将自己的心得,提出向大众报告,那也即是说的佛法。故在佛经中宣称,佛法系由五种人所说:1.佛陀,2.佛的弟子们,3.天仙,4.神鬼,5.变化的人。佛陀常劝弟子们代佛说法。佛也曾说;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这是说明了佛陀不是思想的专断者,思想乃为众生的公器,岂能君临一切,只许自己发明而不准他人发明呢!
桬依法不依人:
由于主张佛法不一定须由佛说,进一步就建立一个观念──不得以人废言。恶人说了好话,恶人虽不可取,他所说的好话,仍应受到重视。同时也要废除思想上的偶像崇拜,佛陀所说的正法,固然要信受奉行,如果有人假托佛陀之名而说的邪法,我们却不能因了佛陀的名而接受它。再者,佛陀主张弟子们应当依他所说的法去实行,便得解脱;如果仅仅以亲近瞻礼佛陀的身相,那是无大用处的。故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佛子离吾数千里,亿念吾戒(法),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法),终不得道。」
(三)积极的伦理实践
此所谓伦理,就是道德律。一般人误认佛教是逃世和遁世的,少数的人信仰佛教之后,的确也有这样的趋势,所谓看破了、放下了,一了百了,逃之夭夭!这实在是受了中国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变成的「逃禅」,绝对不是原始佛教的精神。因为佛陀成道之后,并没有逃避现实的人间。佛陀当时的罗汉弟子们,多半也是以人间游化为主要工作的大宗教家。现举佛教的报恩思想为例而说明如下:
佛教是报恩主义的宗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中于人间相处,他们的态度,都是在报恩思想的范围内进行。
佛教徒的恩人有四大类:
桝三宝恩:
由于僧宝的接引开启而知信佛学佛;由于法宝的信受奉行而有解脱乃至成佛的可能;由于佛宝的慈悲将他经历了三大阿僧只劫以来而悟得的法宝宣说出来,我们才有成佛的方法可信可学。所以三宝对我们有无上的恩德。
桞父母恩:
母有怀胎生育之苦,父有扶养教育之劳。我们自从呱呱坠地,而至长大成人,不知要花费父母的多少心血。最低限度,我们之有这个身体,是来自父母的遗传。平常人送我们一些身外之物,我们也要感恩图报,何况父母是送了我们一个身体呢?平常人救助我们于命危之际,也觉得是恩同再造的父母,那么,真正的生身父母,该有多大的恩德了?因此,佛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要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则说,吾人供养父母的程度,应当准同供养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通常说是各人的堂前就有两尊活菩萨,一尊是父亲,一尊是母亲。出家人似乎不要父母的了,其实,佛陀规定,若父母同意你出家而无人供养其生活著,你也必得尽心尽寿供养父母。
桟国家恩:
由于国家的国防设施,我们可以不受外强的侵优;由于国家的法律保障,我们可以不受盗贼及恶人的损害;由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同舟共济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要爱护国家,报效国家。
桪众生恩:
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不能无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来处为何不易?物力为何困难?要知道,我们吃一粒米时,或穿一件衣时,其中包括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劳力。从物种的发明利用、改良培植,到播种、耕耘、施肥、收获、搬运、加工,而到成为粥饭,成为衣服,其间所用的器具、方法、人工,也各各有其一部漫长的文化史,可见,当我们得到一粥一饭与半丝半缕的时候,该是承受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劳力所赐予的大恩大德了。因而,我们将自己贡献给社会的大众,为的是要报恩而非施恩。这还是仅就人类而言,若透过三世因果及六道轮回的关系来看,一切的异类众生,亦无一不是自己的恩人。所以,菩萨广度众生,是怀著报恩的心情,绝对不敢反以作为众生的恩人自居。所以,众生以菩萨为福田,菩萨则以众生为福田。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原始佛教,讲民主,讲自由,讲适应环境,但它万变不得离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实悟的四圣谛。四圣谛是说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脱离生死的方法。现在逐层介绍如下:
(一)什么叫做四圣谛?
四种由大圣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不易之理,便称四圣谛。要想超凡入圣者,必须明此四种真理并且如此修行,所以叫做四圣谛。这四种真理的大意是这样的:
桝苦谛:
生命的现象.是苦的果报。一切众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爱离别的苦,怨家见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种种由于生理和心理互相冲突的苦。整个生命,无非是一大苦恼之海。虽在人的感受之中,并非完全没有愉快欢乐的时日,例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做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做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做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筵席,亦无不凋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手告别。若不解脱,死后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桞集谛:
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愚痴烦恼而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于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于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于人及天上的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
桟灭谛:
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著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不生不死,无□无碍,那是灭谛。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
桪道谛:
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槃)之道的方法,称为道谛。也就是断「集」、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
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二)十二因缘是什么?
这是说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环的原理,共有十二个阶段。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而引导我们造作种种的善恶行为;由行为的余势(业力)而积聚成为生命之流的主体,叫做识;由识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现象,叫做名色;名色住胎而渐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叫做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触到外在的事物;由与外在事物的接触而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别作用而有镇爱之心生起,镇爱之心表现于外,便是取舍求拒的种种善恶行为;由于这种种善恶行为,便又有了必将接受未来果报的业因;既有了今生的业因,当受来生的生命;既有了来生的生,又必有来生的老与死。这是生命之流三世回环的因果定律:造业因的集,受果报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
《原始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