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十二)净土▪P13

  ..续本文上一页初生西方时若无禅功,则必净染俱备,或虽净多染少,然西方因富裕极乐之故,且男女均有,则是否会因饱暖之故,而杂染种子继续出头之危险

  (楼永誉)

  答:生西之众,识田虽带染污,但西方并无男女之相,亦无恶缘,染污种子,只有消灭,绝无再起现行之理。祈以净土三经读之,自能了解也。

  问:吾人八识田中既备十法界种子,且也俱熟,待外缘引发,决生现行。兹设若有大善人终身信奉基督,念念不入地狱,求进天堂,因该人识田中既无十恶种子,将来临终自无地狱现行,然而没有天堂,没有上帝,阿弥陀佛可否怜他而引往西方

  (楼永誉)

  答:撒豆种而忽生瓜,理讲不通。生西条件,须具“信愿行”三种要素,如缺其一,便不感应。佛虽慈悲,彼人无愿,道既不交,何能接引。

  问:阿弥陀佛眉间常放白毫光,释尊及一切诸佛,亦有常放之毫光否

  其所放之光为何色

  (大宽)

  答:释尊眉间之毫,亦系白色,各经都有说明;今举其一,如法华序品中记载是也。既弥陀释尊皆为白毫,诸佛眉毫,凡无特别记载者,均可以此例之也。

  问:“慈云净土文”有“愿以净光照我”之语,这净光是何色

  其景象如何

  赞佛偈有“光中化佛无数亿”之句,这光是不是即如“观经”第八观所说“其光金色”

  (大宽)

  答:佛身之光不一,不问眉毫白光,身臂金光,或其他光,只是佛光,便称净光,何必定拘一色。

  问:释尊示现之形,其如“观经”所示紫金色,抑亦阎浮檀金色

  (大宽)

  答:随众生所感而现,并不一定。以上数问,实无关宏旨,读经似不必沾沾于此也。

  问:“观经”第七观之莲华台,其为“其光如盖七宝合成”之摩尼珠光之台欤

  抑为承荷此宝华之台欤

  抑二者皆非而另有解释欤

  (大宽)

  答:此观先说莲花,其次说花内之台,次第分明,不可相混。其说花时,言莲花之叶(即花瓣)间,有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犹如伞盖,覆于莲花之上。言花至此为止,言台乃系下文。

  问:“弥陀经”内极乐国土七重栏……皆是四宝周币围绕,这四宝是否即为下文金银琉璃玻璃

  又栏是什么

  (大宽)

  答:四宝即如所云,栏即是栏干,横者称栏,竖者曰也。问:生在极乐世界的人,既是实相,必是四大和合,哪能不空,还可享受无量寿

  (施好学)

  答:来问五句,中间三句,不免有误解名句之处。细味所问,或疑生到极乐,仍是四大假合之身,哪能享得无量寿命。按投生一事,皆系神识,有胎卵湿化四种。生极乐者,乃系神识往彼莲中化生。生彼以后,此神识之化身,渐渐转迷成悟,证到大圆镜,此智即是真如,不生不灭,故云寿命无量。

  问: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是否莲花一开,就成形体上之大人

  还是要经幼少等阶段才能成年

  又生到极乐之人的面貌是否与在人世间相同

  (施好学)

  答:花开出现,便是三十二相。广大金身,并不如此世须经年岁渐渐长成,亦不如此世之卑劣丑态。

  问:一切法是众缘和合而成,西方极乐国土庄严,是否能例外

  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无常,哪能供给无量寿的诸上善人住下去

  (施好学)

  答:万法依众生心幻起之假相,本无自性,故生灭无常。觉心乃如来藏证得之真空,如如不动,故恒常不变。娑婆秽土,乃众生妄心幻生,不免成住坏空,极乐净土,乃弥陀真心神通宏愿结成,故劫寿无量。缘众生心有生灭,而所现之土,亦随之而生灭,弥陀心只恒常,而所结之土,亦随之而恒常也。

  问:鄙人每日诵阿弥陀经、心经、大悲咒各一遍,往生咒数遍,持珠念佛千声,不知长此念去可否求生西天

  (桂引杏)

  答:持往生咒或三遍七遍二十一遍,以有定数为佳。他课无不合,长此念去,不休不断,决定生西。

  问:鄙人妻儿均在难中才每日祷念佛号恳求保佑,是否违佛法普救之旨

  (桂引杏)

  答:人在难中,代为祈祷,并不背理。但能普为大众回向,功德益大。一灯之光,照一人与照百人光并不减,而益者则有广狭之别矣。

  问:闻净土宗中亦可带业往生净土(靠佛之力)如是净土有业,净土不净有漏,终久亦必毁坏,然否

  (支世荣)

  答:带业往生,乃净土宗专有之法。不能云为“亦可”。业是起惑造惑之果,更是受报异熟之因,若到业尽情空,便是成佛,业情不尽,便是凡夫。再察起惑之由,多因环境恶劣使然,所谓“心本不生因境有”,西方庄严清净,无造业受苦机会,见佛闻法,有开悟断惑助缘。惑业如病,西方如医院,入医院求愈疾病,生西方为断惑业,若以为藏垢纳污,是逋逃之数,则大误矣。

  问:释尊未出世度生以前,那时的众生死就不能往生吗(施湘痕)

  答:生于佛前佛后,即系遭难,以不闻佛法,无由解脱也。惟释尊来此娑婆度众,已经七八千次,倘在前次应化,说过净土法门,而经教未灭时,彼时众生,当能往生。否则法门尚不曾闻,安有往生之理。

  问:听了大乘起信论,确知修净土之稳当,但念佛一事,最要在心与佛合,才能了生死。可是业障深重,妄念胜于佛念,有何办法

  (周慧德)

  答:常观身受皆苦命在呼吸,妄念自能渐少矣。

  问:印老文钞内有一段:“待至同生净土以后,用大圆智镜摄彼莲池海外之影,普赠苦海之同胞”,但自听经以来,未闻这样的话,请师指示!(周慧德)

  答:此乃印老悲悯一般苦恼众生,业重障深,不知净土法门,纵有知者亦不深信,而发此愿。用自己圆智之镜,作为摄影之机,摄照极乐世界,而将此照片,普赠众生,希他眼见而起信也。

  问:净土文所示“九品莲花为父母”,是真由莲花内出生吗

  抑是或喻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清高,以比我佛门弟子之清高

  (郑至善)

  答:此二兼有之。

  问: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莲宗诸祖法语集要合编一书之中,善导和尚专修法门有云:“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此一节之意思,是否念佛的每个人都有光明从口出

  但在心中想念之人有其光明否

  (李永茂)

  答:此系功夫问题,非人人能为,亦非人人不能为。

  问:地藏王菩萨发愿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果到地狱空之一天,六道众生是否全都往生

  (黄妈惜)

  答:地狱乃六道中之一道,果至空时,自是彼一道空耳。于彼五道何干

  而超出地狱之众生,亦非遽生极乐。

  问:释迦牟尼佛的洪名,历史上都有记载,何以阿弥陀佛的洪名大家都要称念,独于历史上无记载乎

  (林景星)

  答:一个国家成立,有职官记载国家之事,后人再据之编纂史书,世界各国,中国最古,史书所载者,亦不过四千余年耳。释尊降世,距今仅二千五百余年,故史有记载,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史书何能知其事耶

  

  问:弥陀经上:“从是西方……”的“是”字,既系指世界而言,则天文学云:“太阳乃恒星,永不移动,地球绕太阳而自转。”若果如是,则早晚用何判别西方

  (楼永誉)

  答:西方之名,本依所居之处而假定,此为便于言说,非实有也。经意原系借此,使人摄散心于一处,果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矣。明乎此,但当依经所教,以日落处为西,不起分别,即得受用,待得经教渐明,功夫渐深,此等问题,便有着落。

  问:带业往生西方后,是成为五十一阶级内之菩萨

  或为阶级外之凡夫菩萨乎

  (奚子为)

  答:既云菩萨,安有阶外

  经云:生皆不退,一生补处。但能往生,不愁不成菩萨。

  问:已然念佛求生西方,是求不受生死苦,若是行善、布施、敬佛、敬神,没有念佛,这能得生西否

  (慧贵)

  答:行善至敬神四事,只是有漏善业,仅得福报而已。至云没有念佛能生西否,请思不求种因,而希得果,有是理乎

  

  问:念佛是念心,敬佛敬神是表现敬意,如此,岂是佛神时时刻刻在寺庙佛像神像之前吗

  有人教三二日为一期,规定集合来拜诵经,这岂不是团体凑热闹

  如此有什么功德

  也能消灾吗

  (慧贵)

  答:佛之法身,充满虚空,不限于庙;无始无终,有感斯应,不限于时。神则未证法身,当然拘于一处,不能与佛同时并论。三二日集合诵经一次,自比一天经也不念者好。能否消灾,更须视诚敬若何而定。

  问:多拜佛拜神功德较大

  或是多闻法多念佛功德较大

  (慧贵)

  答:此四者以念佛功德为最大,为其是无漏正道,能证涅也。拜神功德最小,以其不过对他方一种恭敬而已,无他益处也。

  问:弥陀成佛至今十劫,故史书不能记其洪名,那么世人何以知弥陀佛的生日

  (叶庆春)

  答:宋代永明大师,有弥陀化身之号,后人即取大师之诞辰,而纪念弥陀,此系借用。

  问:站在人类中,好坏份数,就有六分坏,如果诚心念佛,在可能中罪障消尽,否则能往生西方否

  (战觉力)

  答:有意者多为罪,无意者多为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只求不造新业,便亦大佳,纵未消尽夙业,亦可仗佛愿力,带业往生。

  问:定、梦境界,合目坐定,诵大悲咒,观想在眼前,有许多的大和尚站在身前,如何请指示!又睡眠间梦见多位老先生,内中有两位坐在左右,口说演戏,第一幕二幕,最后一幕,观音地藏,说完时大家各自散去。梦已清醒,好坏如何请指示

  (战觉力)

  答:此皆妄境,宜急排而去之。念佛注重一心不乱,宜取加注之弥陀经详研为妥。盖是经为持名之根本教典,不可不知也。

  问:每日早晚各念佛二百声,并弥陀经大悲咒心经各一遍(因家务及小孩太多不能多念),工作时外加散念可否往生

  (郑兰荪)

  答:只能诚敬,无不往生,所云规定大致尚可。

  问:未皈依佛教的人,有实行八德,不犯十恶,像这样人临终有可能去到西方吗

  (柯仙江)

  答:此等善人,只能升天,享受有限度之假乐,决不能往西方。不种如是因,希结如是果,何能讲得通

  

  问:学佛念经之人,若未修身口意之十善业道,不知念佛有效否

  (魏柏勋)

  答:念佛是正行,清修三业是助行,正助双修,如鸟之两翼,方能翱翔前进。据此义而论,尚是加修十善为妥。倘念佛者念到万缘放下一心不乱,即不必另修十善,盖既得一心,三业俱臻清净矣。

  问:学佛以后,受了世俗人讥诮话,不免起恨心,也知这心是地狱种子,但是功夫不到,听了闲言,就要管不住自己,请师指示最好办法!(周慧德)

  答:对己着想,我是菩萨,应起觉照,当行忍辱。对他着想,尔乃痴汉,应起悲心,与以原谅!再急用一句洪名,当作金盾,绵绵念去,压住心,不然他痴我,同一坠落。

  问:念佛是愿见佛的,这不是抵触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之世尊金言呢

  (李永茂)

  答:此禅净功夫修法之不同,禅在明心见性,得见心性,即是见佛,但心性无相,若以相求,自是邪错。净依经教,以心作佛,不妨相求,然佛有三身,境有四土,法身及寂土,亦皆无相,是则根本上又无不同也。

  

  

《佛学问答(十二)净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