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故须因缘。心与心所,相续而无间断,断则不生,生则不断,故有无间缘。识之缘虑,乃托识之自境而起,还缘虑其自境,故名所缘缘。依其他法而为帮助,或与排除障碍,使识安然生起,故须有此好机,故曰增上。此四有连贯性,缺一则断而不生。色虽为心与心所变相人,既有相矣、可以阶段论,即自成一因,再以识去依缘,即现之矣。
问: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造诸业,若有意若无意,若善若恶,将来遇缘,是否亦起现行
(苑茂盛)
答:起现行,是言人识田中种子耳,此种子有前生与今生卸落之别,遇缘即起。精神病之动作,亦有乍清醒乍迷乱之分,此与醉酒之人相似,非全知觉,非全不知觉。其醒时之动作是有意,自然识田有印象,迷时之颠狂是无意,识田或无印象,印象即种子,遇缘自起现行,无种子何有现行。此仅言病中状况,若未柄乃俱生来者,种子现行,自有定率。
问:人每于梦中所见之事物,于醒后样样似真,其实此境我们知为幻有,但在我们的第七识与八识中,不知有转向种子发芽的作用否
又对因果关系如何
(邱清泉)
答:虽属幻梦,有时落种,视此梦境强弱,而定种子有无。种有力者,遇缘亦可发芽。发芽者,喻梦境重现。闻诸人云,幻梦无力,属于无记,不能结果。盖梦系境界相,若不经过“相续”“执取”“计名字”“起业”等,则不生“系苦”之果也。
问:是否自无始以来佛性即染上无明
亦或先有寂然不动之佛性,然后突然染上无明
佛法是超时空的,若答案为后者,则殊不可解
(简宗修)
答:佛性及无明,皆曰无始而有。无始者,不能言其始也。即云寂然不动之佛性,突染无明,染从何时,言莫能穷,仍曰无始。
问:由第八识推至第一识全皆无明,然而宇宙之客观存在是否真
是否假
又宇宙之客观存在,无非是说宇宙为生我感觉之实物,然宇宙如何能生我感觉
且是实物呢
(吴商生)
答:宇为空间,宙为时间,此二皆非实物,不过二间包万物耳。此为境,我心起念,多为境引故曰:“生我感觉。”
问:一切唯心造,这句话,是不是说在心未动时,宇宙无万物
假如无万物,那么为什么本性会被外面之物染上无明
(某生)
答:无明分无始无明,后来增上无明等。无始无明者,是无始一念不觉,自起之无明,不觉即名无明,非从外来。如人困倦瞌睡,此瞌睡乃困倦所生,非外来者。后来增上无明者,乃三细六粗以来,幻出万有,始对境再增之无明,如现对六尘而起之憎爱是也。
问:本性迷了变成识。分为四组,名为八识。众生一切动作,皆是八识的作用。又云八识也是没有的,因念念生灭故。如此说来,在前念灭,后念尚未生之刹那间,是否就恢复本性了呢
(鲜纯贤)
答:妄念乃无明所生,生灭二字,只是总相,实则“生”“灭”各有四相,相续不断,既知“生住异灭”而连续,便悟“住异灭生”之连续,所谓“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也。纵有刹那“尚未生”之外相,实无刹那“尚未生”之七识,纵有刹那“尚未生”之七识,其“生”之能所为无明,此无明未断,何云恢复本性!
问: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如何互证
(简进土)
答:此可设喻明之,如上一C形,下一C形,试言此二形之缺口,各在何处
应须细察。已察明上缺口在下方,下之缺口在上方,此为眼所证明。从眼方来讲,眼喻“自证分”。眼是否察错,更应从C形C形上细察,果无讹矣,是眼未错误,从二形之方来讲,二形喻“证自证分。”取能所互证,不必再求其他。
问:既先有识后有万法,是否亦就是“万法唯识”
(陈淑英)
答:佛法云者,是了觉万法真相者也。万法有相互关系,有各之异,若用有言语解释,必就因缘而定,故每异其辞,“万法唯识”“万法皆空”“万法一如”“万法无常”等等,不胜枚举,若执其一,则有问难,倘作圆观,问题便少矣。兹答来问,识亦法也,以文字讲,识先法先,无之不可,若以“万法一如”来讲,又无所谓先后矣。
问: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条件便是其有感觉器官,即看、听、嗅、尝、受等六识,此六识之作用无所谓善恶,而且是天生而来,故终不是“无明”而引起。因此万法唯识可以成立,却不必由“迷”来解释。(张银富)
答:思想甚高,条理欠次,只可分析言之。(一)“六识作用无所谓善恶”按世间法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认六识非礼为恶也。“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等。”此谓六识之思为善也,不能谓无善恶。按出世法论;本性觉明曰智,平等一如善也,无明变识,虚妄分别恶也。贪痴为识起用,故曰恶:戒定慧为智起用,故曰善。是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以求转识成智;然则识无善也,性无恶也。(二)说六识之用,“是天生而来,绝不是无明而引起。”殊不知识即无明,无明即迷,迷则妄动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勾当自家事
省法师
有一位老人,在死生之际,非常泰然,有一天备了茶酒,会集诸亲友。在聚会尾声时,老人奄奄一息,似将大去。众人请老人留下遗言。 老人说:“最好是第一五更起!” 众人面面相觑,会不过意。 老人接着说:“只有五更早起,可以勾当自家事,自家事就是,死的时候要往那儿去,这件事。如果我平日都仅管添财置产,衣食劳碌,到今天我要去了,又有什么可以带得走的呢
”
众人顿然有所领悟。
《佛学问答(八)唯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