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定之资粮(如吉)▪P2

  ..续本文上一页续禅坐。”入睡之前,进食之前,我们都要如此警惕自己。站的时候,要保持正念;坐的时候,要保持正念。”95页中又说:“还有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你姿势的更换。行、立、坐、卧,我们须不断地改变姿势;我们不能只是站,只是坐,或只是躺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这些姿势,因

  ,我必须在每一样的姿势上发展觉知,使它们变得很有用。”(2)正知而作:若于某事某处某时,如理如量,如其品类所应作者,正知而作。《赠礼》94页中也说:“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走到哪儿,托钵(指乞食)、洗钵,或者进食,我们都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我们拥有正念,平稳安住。就是这样地继续去做!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做,我们都能保持正念!”(3)于现世、后世无有罪过:由于诸事正知而作,在现实中,无罪无犯,无有恶作,也不致生起懊悔;于当来世,亦无有罪,身坏死后,不堕恶趣。(4)为了获得还未生起的功德,努力积集各种资粮。

  总之,此根律仪对修禅定有直接之关系,由此伏断烦恼,令禅定得生,故修定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四、克服障难

  在修定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障难,修定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并善巧地加以对治,才能使修定顺利地进行。定障大致可分三类:即普通障难(十一种)、特殊心理障碍(指五盖)、呼吸障碍。

  (一)十一种定障者,如《瑜伽》卷十二中说:(1)疑,于定中所显现的光明、色相不善了知,便生疑惑;(2)用功松懈,有不作意,如于众色不欲见等;(3)由于不善守护根门的缘故,而有身粗重;(4)多习睡眠,或多觉悟,便增昏睡,不见众色,或见不圆满;(5)为见众色或所见圆满,而极力地用功观想思维,反而使心力疲惫,心情紊乱,适得其反;(6)唯思希求光明之相,此所欲色若即时生起,希一得二,便生踊跃或生恐怖,内心混乱;(7)于世间各种杂事作种种妄想分别;(8)因修定获得初步成效,而生起我慢、高举;(9)或多言论;(10)或久寻思,令身疲劳,心不得定;(11)若从定生起光明之相及见色时,便舍内修相续作意,愿乐于外谛视众色,故极思察,令定坏失。此十一难,障三摩地因缘相(定资粮)及所缘相,或坏失二相,行者应善加辨别,并及时排除。

  (二)五盖:盖者,障碍义,能障禅定故。这里主要是说障于禅定的心理内容,如贪欲、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五种。对此依《瑜伽》卷十一说明如下:(1)贪欲,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修不净观加以对治,即观内身之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及观外身(死尸)青瘀等相,种种不净,于彼等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2)恚,谓或因违意事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多随寻伺,心生恚怒。于仁慈、贤善(恒欲与他安乐)心如理作意,多所修习,可对治此。(3)昏沉,因毁犯净戒或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减睡眠,不正知住,不勤修断,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昏昧,无堪能性。睡眠,即心极昧略。修诸光明相可对治此,如思惟星、日、月、火、珠等相(治暗光明),或随所受持、思维、触证等观察诸法,或随念佛功德等(法光明)。(4)掉举,谓因寻思亲友、国土、不死,或随意念曾所经历欢娱之事,心生喧动腾跃之性。恶作,谓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如思维我为何缘离别亲友等,又于应作,不应作……心生追悔。治此掉悔者,即应修止,于他盛衰诸事心生厌患,而安住寂静。(5)疑,谓于佛、师长及教理行果生起疑惑,不能修道证灭;又于三世业果及苦谛等起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为治此疑,应多于因果相如理思维。

  (三)呼吸障,如惟觉禅师说:“调息方面,息指出入息,平时若能养成用丹田呼吸的习惯,比较容易调息。如果习惯用肺部呼吸,调息时容易犯三种毛病。(1)风相:吸时鼻子出声,守之心易散乱。(2)喘相:上气不接下气,出入息未到尽头,依之数息,容易疲劳。(3)滞相:气不顺畅,依之数息,胸口胀闷。换句话说,呼吸要无声、绵密、悠悠扬扬、通畅无碍,依之数息,容易得定。”(见《见性成佛》P130)禅师在这里虽然是谈修数息时应克服的呼吸障碍,其实修习所有的禅定都必须克服这些呼吸之障。

  五、禅定缘境

  禅定所缘之境,《瑜伽》卷26—27中,说有四种:(1)遍满(或周遍)所缘,(2)净行所缘,(3)善巧所缘,(4)净惑所缘。

  一、遍满所缘者,指所缘境事,遍行一切,遍入一切。此又分四:(1)有分别影像,即于定中,对所知事同分影像(相似于本质)进行观察、拣择、分别、寻思。(2)无分别影像,是修观行者受取所知事同分影像之后,不再观察拣择,只以止行寂静其心,令心安住。(3)事边际性,指诸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前者是诸法法相(或自相)、差别性;后者是诸法法性(共相),是真实性、真如性、共通性。(4)所作成办,即修观行者,于所缘皆得自在,成就轻安,乃至证得诸禅定境。

  二、净行所缘,即五停心观。

  (1)不净所缘(观):不净之法,说有多种,此处唯取朽秽不净,即有情自身之不净。此不净略依二种:一者依内,指观内身36种不净之物,如毛、发、爪、齿、尘垢、皮、肉、脓、血、泪、屎、尿等。二者依外,即观有情死后,所演变显现的16种不净之事,如青瘀、脓烂、胖胀、食啖、散坏、骨锁等。

  上述不净所缘,是能清净贪行所缘。如依内不净观,能令于内身爱欲、欲贪心得清净;依外不净所缘,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淫相应贪有四种,以四种外不净观分别治之:显色贪(即贪著异性之黄、白等协调美色者),以青瘀、脓烂、变坏、胖胀、食啖观治之;形色食(即贪著异性之高或矮等协调形像者),以变赤观治之;妙触贪(即贪著异性之细软触摸等者),由骨锁观治之;承事贪(即贪著异性之侍候、陪伴等者),以散坏观治之。以此四类观治四种贪,皆于停尸处取相修习。

  (2)慈愍所缘(观):由于对亲族类、怨家类或中庸类发生利益安乐之思维,能引发而成为上中下品快乐定地之所缘境。此慈愍观能净心。

  (3)缘性缘起所缘:即对于十二缘起如实观察,而于三世诸法因果、事理毫不紊乱;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者。此因缘观能治愚痴。

  (4)界差别所缘:界者,即水、地、火、风、空、识六界。前四大有内外二种,此取有情身中内界。于有情身作六界观,便于身离一合想(计诸界为身或我),得不净想,离我慢行。

  (5)阿那波那念所缘:阿那,译为持来,即入息;波那,译为持去,即出息。阿那波那念所缘即是缘出入息而修定,可止散乱。

  修数息法,略有四: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数;四者逆数。若于算数修习纯熟,不起散乱(名已串修习),心缘于息自然流注(名过算数地),即应舍数修随,于出入息了了分明(名算数修习)。于此加行,便起轻安,证得定境。

  若修数得定以后,可悟入诸蕴、缘起或圣谛(即四谛)修习。悟入圣谛修习之后,即得见道。为断修道一切烦恼,乃修十六胜行:1、知息长。2、知息短(即中间出息或入息)。3、觉息遍身出或入。4、除身行,即除去粗杂之气息。5、觉喜,指入初、二禅,心得欢喜。6、觉乐,是入第三禅,心得乐。7、觉心行,即了知从喜心可能引起贪心之过。8、除心行,就是灭贪心,除粗杂之受。9、觉心,即觉知心之不沉浮。10、令心喜,指心沉则令之振起而生喜。11、令心摄,指心浮则将之摄归于静。12、令心解脱,即是舍离心之沉浮而得解脱。13、无常行,谓于诸行无常法性,极善精进恳切如理观察。14、断行,即知无常而断烦恼。15、离行,即断烦恼,生厌离心。16、灭行,厌离而得一切之灭。

  三、善巧所缘,略有五种。

  (1)蕴善巧:蕴者,即五蕴。若善了知所说蕴种种差别性,非一众多性,除此法外,更无所得。非离蕴外有我可得、有恒常不变易法可得者,也无少法是我所有。如是善巧了知,名蕴善巧,可破我执。

  (2)界善巧:界者,六根、六境、六识共十八界。如实了知十八种法,从别别界(种子)别别生起,即于因缘而得善巧,名界善巧。

  (3)处善巧:处者,六根六境十二处。根为增上缘,境为所缘缘,等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由此而生识及相应法。如是六识身及相应法,皆由三缘而得流转。若于如是内外处缘得善巧者,名处善巧。

  (4)缘起善巧:缘起者,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等十二缘起。若如是了知缘起:唯有诸法滋润诸法,唯有诸法等润诸法(如有漏生苦),唯有诸行(因)引发诸行(果),而彼诸行(十二支),因缘所生,体是无常,苦、空、无我。由此善巧了达如是缘生法中种种行相,而生无常智、苦智或无我智,名缘起善巧。

  (5)处非处善巧:即是缘起善巧差别。处者,是平等因果道理,如善法生乐果,不善法生苦果。异此名非处。若如是如实了达,名处非处善巧。

  此五善巧,略为二种:一自相善巧,即蕴善巧(明无我);二共相善巧,即后四善巧(明缘起)。

  四、净惑所缘,略有二种。

  (1)世间道伏惑所缘:谓观上地静性、下地粗性,如欲界对初禅,乃至无所有处对有顶,由此伏下地惑而证上地境(乃至有顶)。言下地粗、上地静者,如欲界对初禅,虽然都是五蕴,而欲界中则粗鄙、苦、不自在、可厌恶,初禅才是清静、美妙、自在。因此以初禅望于欲界,如病、如疮、如毒箭,不安隐性。于是舍断下地惑,而证入上地境。

  (2)出世道断惑所缘:即是观四谛法,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修四谛智,见无我理,断尽见、修一切烦恼,永出世间,如是名为出世间断惑所缘。

  以上所说四种禅定所缘之境,其中遍满所缘涉及的范围最为广泛,净行所缘最为常用,善巧所缘纯为出世智慧之观行,净惑所缘明断惑之法,修定者都应全面了知,适时应用。

  要之,禅定之资粮,从选择处所、威仪,守护戒、根律仪,了知并克服障难,乃至明确所缘境。如此,则定资粮足矣!修者必须由确知而实行(或克服),才可以修定。若欲修定却不具备以上五项,即应努力积集。

  

  

《修定之资粮(如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