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共呜,但种下了种子,以后再碰到,说不定会有共呜。或者,有的修法你一看见就有共呜。所以读书能学到很多东西。
翻译:到了晚上,则要以清醒为修道的根本。也就是说,不要让自己掉在昏沉里,要保持清醒和心的灵敏。半夜时,将法融于沉睡之中,心中要有一个很强的念头,让自己梦中清楚自己是在做梦。这样修行,你就可以做到即使在梦中亦不忘教法,就能解脱恶梦了。早上醒来时,则要以法为修道的根本。也就是说,一旦醒来,马上就将法融于心中,不要掉进昏沉散乱,不要偷懒,要精进、自律。
怀师:密宗分两部分,一是梦成就,一是幻观成就。白天和梦分不开,白天做事就好像做梦一样。打坐念佛也是梦,不过是打坐的梦,念佛的梦。下座了则是另一个梦。到了梦中,则好像白天一样,很清醒。如果能够做到像白天那么清醒,就不得了了。然后自己可以改变梦境。比如梦到火起,自己知道在做梦,念头一转,就把火变成水了。慢慢这样修,修到梦中亦不动念头。然后独影境界起来,能够前知,能够后知,过去的事知道,未来的事也知道,一切都知道。白天的一切物质人生,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大梦,要空掉就空掉,要有就有。这是梦成就。
梦也是幻,幻也是梦,但严格讲起来,梦与幻有差别。现在开着灯,比如你看着前面,眼睛不动,时间久了,眼睛疲劳了,前面就变虚晃了,这是幻。真到了幻观的境界,一切物质都变成软的了,像面粉一样,一切东西都是影子,慢慢看到一切都是空的。这与神经分裂只一线之差,一般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吓坏了,以为自己神经衰弱了,精神分裂了,不敢修了,要去看医生了。幻观成就修成了,山河大地也是幻的,要穿过去就穿过去了。这当然要很高的功力,不是说说就做得到的。这是幻观成就。
这时,没有时间空间感了,但还可以走路。这时走路是阿赖耶识引发身识的现量作用。所谓现量,就是进入幻境界去了,用到哪一识,哪一识就呈现,用到眼识,眼识就呈现。
怀师:这个学理分析起来很深的。现量与比量不同,像我们现在翻译,是比量,是思维意识的作用。所以打坐,或者双修,要达到这个境界很难的。
翻译:专修的时候,不要穿别人的衣服,因为那会玷污你的修行。要严格遵守一个平衡的饮食习惯,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容易干扰你心理的平静。
怀师:中国道家把闭关叫做 「入圜办道」。道家正式修的时候是不看书的,专门做功夫。饮食要特别注意,要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点。一般是一日三餐,或五、六餐,七、八餐,慢慢减少,最后辟谷,不吃五谷肉类,只喝水。最后达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神满不思睡就是昼夜长明,脑子昼夜清醒,但是空的,无念的。
翻译:闭关时,不要改变床和打坐的位置,否则,禅定的境界会受干扰,打生也会遇到一些突发性障碍。
怀师:拿普通人来说,有些人是认床的,出门睡人家的床,或住旅馆就睡不好,生活习惯很难改。以道家来讲,修道有四个重点:法、财、侣、地。法就是方法。财就是钱财,生活需要钱啊。侣不光是指男女双修的那个伴侣,也包括一个能招呼你的、道上的伴。所谓地,就是说要讲究风水地气,拿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地球磁场。所以释迦牟尼佛到处找地方,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据佛经说,自上古以来,那个菩提树下的那一块地是金刚地,有地气升上来,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在那个位置成道。初步开始,「地」是重要的,稍稍有成就以后就不一样了,到处是道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就,不须受这些拘束。
翻译:不要一次发愿就完了,要天天发愿,否则容易变得懒散。闭关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境界,不要执着于这些境界,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接受或拒绝这些境界,要顺其自然,心时刻在自然自在之中,继续修道就好了。闭关时,一定要严格自律,接受不舒适的条件,不管任何事情发生,都不要轻易提前出关,不要较易的向困难低头。
怀师:这里我特别补充一下。初步闭关,自己要给自己规定功课,心里想着,十手所指,十目所视,都有佛菩萨、护法看着你。孔子也讲过,「小人闲居为不善」,普通人,小人,只要一有空闲就散漫松懈了。其实,偷懒、懈怠、散漫本身就是罪过,所以佛法讲精进。
像我个人来讲,闭关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懈怠过,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兢兢业业用完。睡眠也是功课之一,也要管理自己,不能贪睡。小时候读书,除了老师规定的功课之外,我回到家里自己都定了功课表。上午起来吃完早饭做什么,下一个钟头做什么都定好的。现在虽然不用功课表了,但几十年来从没有松懈过,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像最近,白天把跟你们的这些事做完了,回去差不多十二点了,再看些资料就到两三点了,然后开始写东西,一直到天亮六点锺,睡一会儿,很快就又起来了。事情很多,从来没有松懈过。
你以为,我每天来这里,只是陪大家聊聊天啊,在我认为,这不是聊天,我是在方便度化,我都在点你们。这对我来讲并不是甚么高兴好玩的事。每天,我都要见许多不想见的人,听许多不想听的话,讲许多不想讲的话,做许多不想做的事。所以,你们平常生活就要严肃精进,平常修行就要把自己管理好了。不管你是修儒家,道家,什么家的,就是做个普通人也应该如此。其实,这样做都会回向你自己,都会成为你自己的磨炼和功德。这是趁这个机会补充的。
翻译:做念诵修行时,要把每天分成三到四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都要督促自己做念诵。最好每天一千遍,再差一点也要五百遍,至少也要一百零八遍。在所有咒语中,「嗡阿吽」是一切咒的根本(是普贤如来的根本咒)。滴水汇合成大海,只要你嘴唇闲着的时候,就要念咒,这样积少成多,最后会有成就的。修法与正见合一才是修行的正确路线。所谓修法,就是你在修习的那个法门,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包括在内。所谓正见,就是能见空性的那个见地,以及自性光明。如果没有悟到自性空,你就没有得到正见。只有正见而没有修法,你就没有实修的经验,只有修法而没有正见,那么你就没有把真正的法放于实践之中(那么你就没有修行真正的法)。因此,二者不可分离。
怀师:这里的自性光明不是指物理的有相光,而是指无相的智能光明,是本体功能本来具有的。《圣经新约》里说,「神即是光」。一般基督教徒以为讲的是物理的光,都错了。更准确的翻译是:「神即是般若的智光」。一般人一说起上帝,就着相了,就想起了威武的尧舜禹汤,或者黄帝。这都是错误的,神是智慧的成就。
翻译:上座与下座无二,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空性。禅定时,你要如法而行,不用意识思维,但心中一切明明了了。出禅定时,你要深深领悟一切现象没有自性,一切皆空。不要执着于空性所现的各种境界,也不要为这些境界兴奋好奇,做到这一点,你自然会进步到禅定与出禅定无别,你自然会从思绪中解脱出来,就自然会烟消云散,蓝天现前。
怀师:这位老师指导得很好,很清楚。他教的都是大乘禅修的方法。没有分别心,不管是上座还是下座,随时都在一念清净中。在这个三摩地的境界,就连定境都是空的。所谓空,没有一个空相,一切无相。在这样的境界中,智慧进步当然很快。但是,人人晓得讲,个个做不到。哎呀,老师啊,我就是空不了。这一句话,已经着空相了。一般人以为,「空」就是把那些杂念都分别去掉,另外有一个空出现。那还是空吗?那是一塌糊涂的有!所以我常讲,我最讨厌一般学佛的人,一脸的「佛气」,满身的「佛相」,满嘴的「佛话」,听了就讨厌。本来给你讲空嘛,你这样摆一副修行的样子,早就空不了了。空是非常洒脱,非常自在,是大自在。
翻译:禅定时,你融于法的自性之中。当昏沉出现时,你观其自性,你会发现昏沉无自性,本来空。当散乱出现时,你观其自性,你会发现散乱本无自性,本来空。
怀师:昏沉与散乱是两个现象,一切众生不是在昏沉中,就是在散乱中。一般人睡醒时,眼睛还没张开,身子还没起来,思想已经出来了。那就是散乱。细一点的散乱叫掉举。众生一醒来就散乱,不散乱、不掉举就昏沉。粗的昏沉就是睡眠。有时候,你觉得没有睡,但身心不清明,那是细昏沉。其实散乱昏沉也没自性,它的本性也是空的。因为,散乱久了就昏沉,昏沉久了就散乱,反反覆覆, 昏沉和散乱都是停不住的。
翻译:不要只在静坐的时候才心法合一,一下座就「我是我,法是法」了。你要把一念不生,禅定时所见到的那个无相的法之本体,应用于下座后的日常活动中,行、住、坐、卧都无分别,要时时刻刻如法而行,永远在「合法」的境界中。
把布施、忏悔、修法与日常生活分离开来,你就无法清除自己的业障。真正修行是把「合法」之行贯穿于自己的一切行动之中。「合法」者,就是你时时刻刻都在禅定,时时刻刻都有布施心,时时刻刻都在做「合法」的事,比如念诵,行香,等等。你的一切行动都无条件的与法一致。所以,要无分别心的修行身语意的善行。修法有成就了,你就会感到内在的乐、明、无念。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情绪,你的思想就自然得解脱了。
怀师:达摩祖师讲「二入(理入、事入)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里面最高的那个成就是「称法行」,就是随时随地都在法当中,随时要合法。「法」不住空也不住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就像电插头一样,随时要插对了才行。
翻译:如果你行善行的时候,还有我和他的分别心,还有我在作善事这么一念的话,你的善根终将枯竭。如果你为名为利作善事,你则曲解了修善行的原意。你要把善行变成一种不需要思维,自然自觉的行为,要把所有思想感觉化为虚空。这样,…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