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忍辱”之佛学辞典解释▪P2

  ..续本文上一页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所述,观一切皆空而行的安忍,称为安忍波罗蜜,若非如此,唯名安忍。又,存自他或善恶分别的安忍,唯名安忍;无此等分别者,名安忍波罗蜜。由上所述,可知二乘及菩萨皆行忍,然其志意大有所别。

  此外,《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等,说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其中耐怨害忍又称耐他怨害忍、他不饶益忍、忍辱忍、他毁辱忍;安受苦忍又称安受众苦忍、安苦忍、安受忍;谛察法忍又称法思惟解忍、法思胜解忍、通达忍、观法忍或观察法忍。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七释云(大正31·356c)︰

  “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

  又,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七亦说耐怨害忍是诸有情成熟的转因,安受苦忍是成佛因,能忍受寒热饥渴等种种苦事故,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处。此中,前二忍相当《大智度论》所谓生忍,谛察法忍相当彼之法忍。

  又,《宝云经》卷一说菩萨有十忍,即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非心忍、誓愿忍。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亦谓菩萨有十种清净忍,文云(大正10·305a)︰

  “所谓安受訾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残毁不嗔清净忍观察如幻故,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

  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亦列举无贪、不害、无热恼等三十二种安忍。《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谓忍有自性忍、一切忍、难行忍、一切门忍、善士忍、一切种忍、遂求忍、此世他世乐忍、清净忍九种。此中,一切忍分在家、出家,又各有耐怨害等三种。难行忍有三种,一切门忍有四种,善士忍有五种,一切种忍有十三种,遂求忍有八种,此世他世乐忍有九种,清净忍有十种。

  诸经论对于忍的功德利益的叙述颇多。如《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富楼那会·具善根品〉云,忍辱为十力之本,诸佛神通之原,无碍智大悲皆以忍为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觉、道分皆以忍为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亦云(大正 25·280c)︰

  “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 □,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十七;《佛遗教经》;《正法念处经》卷六十〈观天品〉;《大般若经》卷三六六〈巧方便品〉;《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六度集经》卷五;《成唯识论》卷九;《大般涅槃经》卷下。

  【忍辱仙(梵Ks!antiva^di-rsi,巴Khanti-va^di-tapasa,藏Bzod-pa-smra-ba shes-bya-bah!idran%-sron%)】

  释尊修因位菩萨行时之一仙人。又作羼提波梨、羼提和。依《贤愚经》卷二〈羼提波梨品〉所述,过去久远劫时,有一波罗捺国王,名迦梨。尔时国中有一大仙名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共处于山林,修忍辱行。一日,王与四大臣及夫人婇女等游观山林。时,王因疲累而小睡。婇女等乃舍王游行,欲观花林。适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遂生敬心,即散众花于其身。并坐于前,听其说法。王觉而知之,疑其戏婇女等,怒责仙人︰“所修为何事?”答曰︰“修行忍辱。”王欲试之,即拔剑截断其手、足、耳。然仙人颜色不变,犹称忍辱。王大惊曰︰“汝云忍辱,以何为证?”仙人答曰︰“我若至诚无虚,血当变为乳,身当还复。”言讫,血果成乳,身平复如故。时,仙人又告王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我后若成佛,当以慧刀断汝三毒。”王乃忏悔。后,常请仙人至宫中供养。经文谓仙人羼提波梨即今之释尊,迦梨王及四大臣即憍陈如等五比丘云云。

  在巴利《本生经》、《中本起经》卷上〈转*轮品〉、《出曜经》卷二十三〈泥洹品〉、《六度集经》卷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鞞婆沙论》卷九、《大智度论》卷十四等皆述及此事,然巴利《本生经》及《出曜经》谓王名为迦蓝浮;《大唐西域记》卷三谓此事缘发生于乌仗那国,并谓此国都城之东有忍辱仙塔。又,由近时古伦威德尔(A. Gru□□nwedel)所搜集克孜尔(Kizil)废寺的壁画中,发现有类似描绘此故事者。画中有王右手持剑,作切断仙人两手之状。

  除上述之外,忍辱本生另有其他故事,如依《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论议品〉所述,过去毗婆尸佛像法之世,波罗捺国太子以性善不嗔之故,名忍辱。当王病笃之时,国中奸臣等欲设奸计除去太子,乃称惟得不嗔之人的眼睛,方能治愈王病,遂断太子骨、取其髓。又剜太子双目。并谓此太子即今之释尊云云。

  [参考资料] 《菩萨本行经》卷下;《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父子合集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解说西域记》。

  

  

《“忍辱”之佛学辞典解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