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必须忍辱(昌臻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度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弘一大师教导我们说:“涵容(即包含、容忍)是待人第一法。”我们能用广阔的容量来对待人,再难处的人都可以相处。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报。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官虽然大,权虽然重,但是也得受百官气。因为人家官虽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给你出麻烦。所以各种各样的气都要忍受。因此才有这个比喻。这也说明量大福大;没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福报。唐朝的宰相娄斯德有“唾面自干”的美誉。一次,有个官员和他争执,当众吐口沫在他脸上;他不但不怒,连口沫也不擦,让它自干。儒家很重视忍,认为是处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历史上有所谓“张公百忍。”张公有一个大家庭,相处很和睦。皇帝问他有什么好办法?他就写了一百个“忍”字。家庭也好,社会也好,人际关系要和谐,就只有靠一个“忍”字,能互相忍让,关系就和谐了。国际关系也是如此。主持一个国家的人,能够克制、忍让,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的爆发。

  8.忍辱能得相好庄严。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众生的福德所显现出来的。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内心无恶意,当然相貌就好。这就是相随心转。因为我们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庄严。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心理上的变化就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这是是符合科学的。

  忍辱的功德利益远远不止以上这八条。总之,修忍辱对我们了生死出轮回至关紧要,应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古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最难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种各样的业障都会出现。又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种种功德全都毁坏。所以,嗔恨心很可怕。可以这样说,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门,也是检查我们修行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块试金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修忍辱波罗蜜。

  二、为什么不能忍辱?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也懂得不忍辱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一遇到事情来,就忍不下这口气,自己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其实,这是多生累劫的习气把“我相”执着得很深,把人我对立看待。这种做法与修行背道而驰。假如我们不放下,为了争一口气可以不顾一切,这是很危险的,它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烦恼,造种种恶业。

  社会上还有一种说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恶人没人敢欺,善人到处受气。佛教讲三世因果,有一首偈语:“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天就是指因果规律。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永远被人欺侮。恶人得到“好处”也是暂时。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认为不能做善人。《金刚经》说:假如受持这部经的人罪恶本应堕落恶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轻贱,他的恶业便都消除,而且可以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一方面消除恶果业,另一方面种了成佛的因,这个功德利益非常大。

  还有些人说:“忍让是软弱,你越忍让,别人就越欺负你。”这种看法也与佛教的观点相违背。佛陀在《遗教经》上说,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这个力量就是指的能够感化别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别人受到感化,这个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 “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是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应误解。

  有人认为:“忍就是吃亏,我不愿意吃亏。”佛教认为,“吃亏是福“。净空法师说:“学佛就是要学吃亏,要学上当。三界以内没有一处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们不能贪图眼前一点小便宜,贪图眼前小便宜,将来就一定要吃大亏。“我们要用佛法来作为人生的指导,作为做人处世的准则。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害人就是恶,害人等于害己。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一切事情看得淡,要处处学吃亏,要有还债的想法。我们早一天把债务还清,就有利于在修行中扫除障碍。弘一大师说:“我不认识什么人是君子,做事情愿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么人是小人,做事情到处爱占便宜的就是小人。”这个标准很明确。处处愿意吃亏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处处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弘一大师举了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道德修养很好的人,叫林退斋,这个人福报很好,儿孙很多。他在临终时,儿子都跪在他面前说:“您要离开我们了,最后留点什么话让我们终生奉行吧!”他说:“你们要学会吃亏!”这正是他对儿孙的最大关怀,让他们懂得吃亏是福。

  还有人说:“我生来就是这个个性,就是吃不得亏,受不得气。”好象这个毛病没有办法改,这种说法也是非常错误的。修行就是要针对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修,如果不改掉这些习气,就不能学佛。纵然学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学佛就是要舍,我们种种习气应该全部舍掉,保留这些东西就是学佛的障碍,障碍是自己制造的。

  也有人说:“你欺负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从佛法的观点看,修菩萨行,忍受别人的,对自己的人格并没有影响。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显示了我们人格的高尚。前面举的那个禅师,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他的人格不但没有受损失,而且更显示出他人格的灿烂光辉。

  我们平常与别人发生争执,常常怪罪别人。总认为别人不对,忍不下去。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应该检查自己,不应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导我们:“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个是我们做人做事、修行必须遵守的准则。我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的错误。一件事即使别人完全错了,我们也应该检查、忏悔自己的业障。星云大师有那么大的福报,与他待人处世那种宽阔的心胸很有关系。他经常教导弟子,在待人处世上用四个字“你对我错“。即使他诽谤我们,侮辱我们,他完全没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绝对没错,肯定是在过去生中种有恶因,得罪了他,对不起他,今天应该忏悔。所以,不能割断三世因果看问题。

  还有一种人:明明是自己错、也不愿意认错。他认为这样有损自己的威信。这是错误的。因为真正有威信,并不怕认错;若真正能认错,威信才会更高,上面说的那位禅师处理那件事并没有损伤他的脸面;相反,他的形象更伟大,大家对他更加尊敬、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保护他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感动了别人,教化了后人,他的威信并没有受损失。

  以上举出的这些,是我们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习气。归纳起来,有个根本的东西在作崇。这就是坚固的我执,一切都有个“我” 。就会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种下了恶因,障碍我们学佛,障碍我们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

  三、应如何修忍辱波罗蜜?

  首先,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基础理论,也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我们不懂得因果,就不算真正明白佛法;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切都应从因果上来看待,我们的身体就叫果报身,是过去种的因,借父母的缘,因缘结合产生了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是来受果报的,我们今天所遭遇到的一切人与事,周围种种的环境,都是果报。即正报与依报。任何人都脱离不了因果关系。横的关系上,你的配偶、家庭、社会是个因果关系。纵的关系上,由父母祖先到你自己,再由自已到儿孙。也是个因果关系,我们都生活在因果的网络里。因果网络就是业力之网,身、口、意三业造作的业力虽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却有很大的力量。我们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都是受业力支配。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他用了一个“逃”字,也就是说,不管你信不信,因果从不饶人。你可以不信因果,但是,你绝对逃不脱因果。因为他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古话说:“天网(即业力之网)恢恢,疏而不漏。”正是指的因果网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接受一切,就会接受恶报,恶报受尽,灾难消除。这叫“受苦了苦“ 。这样,福德智慧才能增长。所以学佛的人要用因缘观看待问题;离开了因缘观,就很难正确处理一切问题。

  第二,要有决心在今生了生死,出轮回。只有这事才是头等大事,这个认识真正建立起来,忍辱就算不得什么了。而且忍辱有助于消除我们修行中的种种恶缘和障碍,有助于我们了生死出轮回。

  第三,应去掉小我,扩大心量。心量开阔了,贪着心、嗔恨心、我慢心、报复心才可以得到逐步消除,才能修好忍辱波罗蜜。

  佛教提倡的忍辱与世间的忍辱不同。社会上讲的忍辱是强迫性的,虽然说这件事很生气,但又不能不勉强忍下去。所谓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把愤怒的火焰埋藏在内心深处,等待时机来了再报仇。这是很险恶的,这是种三恶道的因,怨怨相报,永远无法了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忍辱故事“勾践尝粪”。越王勾践当时兵败被俘,他装着愿意忠实吴国。吴王病重,医生说:“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没法医了。”当时谁都不愿意去尝大便,勾践就主动站出来去尝吴王的大便。吴王觉得勾践很忠实,对他就很放心。避越国,卧薪尝胆,准备了十年,终于打败吴国。那时吴王夫差已经死了。越王把夫差的尸体碎尸万段,以发泄他心中的仇恨。这种忍辱与佛教讲的忍辱本质不同。世间人把越王勾践作为忍辱的英雄,学佛的人绝不能学习这种忍辱。世间人说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与越王勾践的忍辱是同一类型。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础上,是用因缘观、慈悲观作为做人处世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一切人际关系都是因缘关系。因果贯通三世、人人生活在因果网络中,只是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开悟,所以不知道。过去某寺有一对联就是运用佛教三世因果的一观来说明家庭成员关系是怎么一回事。联语是:

  夫妻应前缘,是善缘?是恶缘?有缘方配;

  儿女皆宿债,或讨债,或还债,无债不来。

  夫妻关系是过去生中种的因,现在结的缘。是善缘?是恶缘?为什么有的和睦相处,偕老百年。有的同床异梦,互相陷害。那就是从三世因果才能说明问题。

  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包括媳妇、女婿在内。来讨债、来报怨的,自然是忤逆不孝。来还债、来报恩的,必定尽心孝养。这都是三世因果决定的。

  再说慈悲观。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过去生中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属,所以,我们不能恼怒他们。佛陀在过去生中修慈悲观,就不愿恼怒任何一个众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轻菩萨,就不轻慢任何一个众生,看到众生都向他们顶礼,认为他们是将来的佛,应该给他们顶礼。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骂他,甚至打他。他便离远一点向人家顶礼。他一直这样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骂。常不轻菩萨正是修忍辱行的典范。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提婆达多想害佛陀,便买了几只象,把他们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难尊者走过来,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几刀,顿时,醉象向佛陀猛扑过去。佛陀见象冲来,以同体大悲之心伸出手来,醉象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过去抚摩大象的头顶对阿难尊者说:“我们只能用悲心对待仇恨,绝不能用憎恨心去对待。”这一教导,体现了佛教的同体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罗蜜的思想基础。总起来说,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缘观和慈悲观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们才能达到三轮体空,才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度生。

  总之,学佛就要学忍辱,想了脱生死,成就佛道,就必须修忍辱波罗蜜。

  

  

《学佛必须忍辱(昌臻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