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代文学大师与佛教的因缘(王春华)▪P3

  ..续本文上一页》、《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说起金庸(1924-),恐怕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这位香港作家实在堪称为港台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使历来只能作为通俗文化代表的武侠小说迈入一个新境界,并为其赋予了较高的历史、文化视角,其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

  在长子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后,金庸才开始接触佛法,因他不相信儿子就会这样突然消失,无影无踪。刚开始时阅读的是南传佛教典籍,再往后又读到《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最初接触大乘时,他内心也是满怀疑惑,因:

  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他又说:“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究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

  金庸终于明白了,我不知道阅读他的武侠小说的读者们,是记住了他所描述的刀光剑影,还是恩爱情仇,抑或别的什么人生感悟?毕竟,透过表象直达本源是需要有一双慧眼的。

  说到鲁迅,他与佛法之间的关系则要微妙、复杂得多。最吸引鲁迅的是佛法的思辨智慧,许多人都感觉鲁迅冷酷到底,直至临去世时依然一个都不饶恕。有学者称鲁迅以否定为主的思维方式,颇有些类似于佛教中的“遮诠法”,否定一切,怀疑一切,不为假象迷惑,永远保持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态度。更进一步讲,鲁迅已深刻体悟到在人类现存的世界上,特别是在他生存于其中的中国,并不存在什么永远正确、光明、永恒的理想。这种看似绝望偏激的态度,恰恰是他意识到人生也有涯,而改造社会永无止境的一种觉悟。

  种种分析当然都各有其合理之处,不过严格说来,鲁迅对人的探讨大多是在人的社会属性这一层次,而并未过多涉及人的本质属性,或者鲁迅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他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在这一点上,佛法的甚深智慧与鲁迅擦肩而过。因在佛法看来,人无我、法无我,人类社会的基础——人本身即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在这种虚幻不实的存在之上,人的社会属性等特征就更是空中之空。而几乎所有人都把人、社会、自然执为实有了,痛苦也就因此而生,能解除痛苦的种种法门也应运而生。当然他们的前提都是:所有痛苦都是实有的。

  这么说绝不意味着佛法是座空中楼阁,他自有他自己的特点及改造人与社会的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从认识自心本性及调伏自心开始。鲁迅对人性丑陋一面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作家都无法逾越的,那么丑陋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或者丑陋可否被逾越?不真正通达般若的甚深智慧,谁都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即就是你练就了金庸笔下江湖英雄的这个独门武功、那个天下无敌剑,你还是摆脱不掉自身、社会、情感等的种种束缚。真正的自由与洁净只能在佛法的般若智慧中追寻,因为只有它揭示了什么叫空性,什么叫光明,什么又是无二圆融。

  五、对佛经的文学式借鉴

  从佛经当中吸取创作灵感的作家代不乏人,就现代作家而言,鲁迅的《野草》应是最成功的典范。

  首先《野草》中大量矛盾意象的设置,就颇有佛法中事物相观待而存在的影痕。鲁迅以直面自我的勇气进行两难式的灵魂拷问,在空虚与充实、希望与绝望、生死、人兽之中进行一轮轮的较量。曾有评论者这样评价道:

  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我否定中,鲁迅超越了虚无和绝望,走上了彻悟之道。他在希望中洞察黑暗,又在绝望中发掘光明;他以绝望来补充希望,又以希望来照亮绝望,沉着从容,不惊不怖……鲁迅经过互成互破的否定之后所达到的“空”,则是对有与无的对立性矛盾的超越与克服。表面上看似乎回到了起点,其实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也正因此,鲁迅的否定不是走向消极悲观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悲壮动人的拯救……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鲁迅是以什么样的“质的飞跃”来进行这种“悲壮动人的拯救”?他又拯救了谁?他是不是就似上帝一样,是国民性的改造者?又有评论道: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黑暗混乱,文坛斗争的错综复杂,使得觉醒的知识分子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和日益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中饱受希望与绝望的折磨,在不可解脱的狂热与颓废的轮回中,似乎只有鲁迅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与豁达,冷热之间,从容不迫……

  在这里,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这种从容不迫是极端的韧性使然,还是真的看透世事无常后的豁达?佛教里面经常提到大做空花佛事,这种态度与鲁迅的“冷静与豁达”区别何在?

  这样反复提到鲁迅并非是有意刁难他,只是为了引领大家能更深入佛法一步,自己体会体会,好好静下心来体会体会,佛法超越一切世间思想的最究竟之处到底在哪?因为鲁迅无疑代表了世间智者最深刻的洞察力。

  所以这节的标题才用“对佛经的文学式借鉴”。

  鲁迅作品中最有名的一个来自佛经中的比喻就是“铁屋子”,它直接就是从《法华经》中“火宅”的典故脱胎而来。佛经说过“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们必须速出三界;鲁迅则把一团漆黑、沉寂的中国社会比喻为窒息人生命的“铁屋子”。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鲁迅的心目中、笔底下,铁屋子是外在于屋中人的。而佛经所设的“火宅”比喻,则因宅中人自性迷惑而有,又因宅中人自性觉悟而无,个中差异颇耐人寻味。

  回到《野草》上来,这里面的一些词语都直接取自佛经,诸如:伽蓝、刀山剑树、无量、三界、火宅、牛首等;一些词汇,如:大欢喜、大痛楚、大悲悯等也多少透露出一些佛家味道;还有他明显借鉴佛经中对地狱的描述而刻画的《野草》中的人间地狱……

  因而我们要说,即便一个作家只准备对佛经进行文学式的读解与借鉴也只有百利而无一弊,佛经的语言、文字、句式、故事、意象、含义、想象、夸张、譬喻、象征等等,任何一个方面相信都会对你有所启迪。我们仅以想象为例:对一个文学家来说,与对一个自然科学家的要求一样,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想象都是最重要的特质。那就让我们看看佛经中想象所能达到的深度吧——以《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为例,佛陀现量照见,还不是依赖想象所观照到的时空范围,一个世间文艺家或自然科学家,就算张开想象的全部翅膀,再借助最现代化的计算、天文仪器,恐怕也难触及佛陀耳闻目睹的皮毛。

  佛经容纳得下人类所有想象的集合!既然这样,对任何一个追求创造性的作家、科技工作者来说,为什么不能在佛经中去觅得想象的灵感呢?

  很多文人或惊叹于佛经文辞的奇谲;或惊讶于禅宗的直指人心;或流连于文字上的般若空性;或醉心于佛法对极乐世界的昭示;也有人试图从中找到心灵的避风港;也有人拿它当一种风雅的点缀……可就是少有人按佛陀的揭示次第真修实炼,来一番出生入死的修行体验。这样,他们只能将闻、思、修合一的学佛系列,或戒、定、慧三学统一的修行门径割裂开来,成为文字上的舞蹈者。

  想对所有的文学家、科学家说一句劝告的话:重要的不是从佛法中借鉴什么东西好填充自己的人生基石、理论支架、社会理想;最切实也最究竟的做法,是在佛法的指导下看透自己以及宇宙真相,并以之而改造自他、圆满人生。我们上文所列举的几位作家,他们自身的种种遭遇,有些甚至是很悲惨的遭遇,都在向我们表明——文学不是目的,文学家如果沉陷于其中的话,他就很难通过文学而直抵生命的本质与归宿!

  

《现代文学大师与佛教的因缘(王春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