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空花水月!你执着它,就有烦恼,你明白它是因缘所生法,不执着它,你就避免了很多烦恼,你就自在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本来是没有的事,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尽管我们在应付,在负责,上班的还要上班,上学的还要上学,但分明是幻人做幻事而已。佛教中说:“兴如幻佛事,建水月道场。”但你在证得空性之前,还得老老实实、本本份份、脚踏实地地去做,你不做是不行的。当顺境现前之时,我们应当明白,所有成就之事均是无常变幻的,不可能拥有永恒的一瞬间。所以你得意的时候,不要忘形。就像我们昨天曾经见过的那条河,今天再去时,那条河已经没有了,我们再也无法见到昨天的那条河流了。我们现在应该大度地向昨天那条河挥手告别,但我们没有这个勇气,不愿向它告别,总是认为就是昨天那条河流,烦恼的根源就在于此。事实上,那条河在你看的当下已经在变换着,实际上已不是刚才的河流了,只是我们无法通达这一点,依然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条河没有动,而所有的事物都如同这条河一般,所以我们没必要执着它们。你没有跟上这个“变”,所以就有烦恼了。
我们就某事物的当下去体会那份无常不住的真相,即是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是在诸法上体现出来的。它们的关系是:诸法是实相的诸法,实相是诸法的实相。也可以说,虽宛然有而毕竟空,虽毕竟空而又宛然有。所以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有本是一体,不能偏有偏空。你一把它们分家,你就有烦恼,你把它们合在一起,你就没有任何烦恼。即如“空是一边,有是一边,离是一边,是谓般若波罗蜜”。你认为空,就把有去除了,你认为有,又把空舍掉了,这都不是中道。佛经中常用“劫初之谷”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劫初之谷已经不存在了,这是“不常”,但现在的稻谷又是从劫初之谷演变来的,所以,它又“不断”,佛教中讲不常也不断。因为诸法是一场幻化,所以不常也不断。你认为常、断,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离开空有、常断二边,就是真正的净心,但我们很少能够真正净心,都是染心。面对净心,我们应该深思。当然这只是净心的见解而已,真正的净心要到生活中去进行,比如生活禅。
2、净即是平常心
关于平常心,《维摩经》中说:“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我们常常认为,庸庸碌碌,平平常常,随随便便,也不努力就是平常心。错了!此种平常心是愚昧的表现,是愚昧的平常心,不是佛心平常心,不是道。佛的平常心是对诸法实相的体悟,而诸法实相是一种不二平等的境界。《维摩经》中说:众人说不二,不知不二;文殊菩萨知不二不可说,姑且假以语言文字表达;只有净名一默如雷,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此则真不二法门也。”包括我在内,我们都在说不二,但我们实在不知道不二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因为我们没有体证,我们只是在说一种见解。你真正体悟到诸法实相了,你没有任何语言可说,你说出来的,也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如果有一天你真正认识到了不二法门,你会感觉到,佛教所提倡的“无情有佛性”也是有意义的。
人们常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在道生心里,他与顽石已经达到了平等的境界,顽石就是在向他点头。一般人不能理解“无情有佛性”:无情可以成佛吗?成佛不可能。因为它不迷,所以也不觉。众生迷,所以有一个觉的过程。无情是有佛性的,因为它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可以通达第一义谛,你说它没有佛性吗?生活禅也是这个意思,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通达了第一义谛,生活就是禅。但如果你对佛法一无所知,生活就是生活,禅就是禅。你把它们看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二元的东西,没办法活得快乐。诸法实相,不二法门,原来如此!无有立锥之地,却又无处不可能安身立命。即如永嘉禅师《证道歌》中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的当下即是诸法实相,也就是真如法性,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如幻如化,我们就证得了佛陀的法身,我们是有希望的。说到这里,有人就害怕了:无明是可怕的,怎么无明实性即佛性呢?我觉得不可怕。
《文殊般若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佛境界向何处求?文殊菩萨答道:向贪嗔痴中求。有人说:贪嗔痴我躲都来不及,为什么向贪嗔痴中求?贪嗔痴即是佛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贪嗔痴是人的本性,我们第一要解决它,第二要认识它,你想躲避它是躲不掉的。你要认识它是什么,它是空,是诸法实相,了不可得。就其现象来说,它是贪嗔痴,就其本质来说,它哪里抓得住、摸得着呢?所以,贪嗔痴就是道,就是佛性,就是诸法实相,这就是不二。所以,你不要怕烦恼,也不要怕坎坷,不应该躲避。如是,逆境与顺境,希望与恐惧,一切二元的对立,顷刻间泯灭消除,了不可得,即是打成一片,此时此刻,真正理会得太虚老法师所说的:“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妆,千年大计,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不要跑到外面去找,不要离开你的现实生活。有棱角就不对了,不用把它装饰得这样那样漂亮。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人问:师父,这倒底是什么呀?倒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真的如此,这不是狂禅。
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情欣赏我们拥有的人生,因为我们拥有这个人生很不容易。无论是逆境与顺境,我们都微笑着面对它。不要躲避,躲是躲不掉的。但愿一切随缘,该承受的躲避不掉,该放弃的只有放弃。不愿放弃,不想随缘,就是烦恼。所以,不要动心。切记:此中随缘不是随便,把随缘当成随便,那不是诸佛菩萨的本怀。
3、进一步探讨平常心
我们懂得了诸法实相,懂得了空性,要把它落到实处,那就是平常心,也可称无所得心。即如《般若经》中所说:“若有一法胜过涅槃者,我亦视之如幻如化。”这空得多么彻底!你的障碍来自你的自我,真的如此!《百论》中说:成佛只就世俗谛说,若就第一义谛言,成佛了不可得。就世俗谛而言,有佛可成,有烦恼可断,但就第一义谛而言,没有佛可成。你如果有一个成佛的概念,就是挂碍,就成不了佛了。如此,我们才会领略当年法性寺前的二僧争论风动幡动,六祖答曰仁者心动的这段公案。是你自己在妄想分别,你自己如果不妄想分别,风动幡动关你什么事!
你一看就有分别了,分别就有烦恼了。如是,心不分别,一切平等。动静一如,本来是一样的。诸法实相告诉我们要把这种界限打碎,你就平等了。此时此境,我们会认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要在自己的心里耕耘,就在现实生活中耕耘。《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生活禅的意义就在这里。又有一首偈子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它什么都可以是,又什么都可以不是。你悟到平等了,什么都是佛法。《金刚经》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真正达到了自在、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否则一切法就是一切法,怎么能跟佛法沾上边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说,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这都是有外界的条件的,否则就本来而言,它就是平等。你不要为它增加什么,应该把它减下来。所以,学佛的人要吃泻药,不要吃补药。如果吃补药,越补越烦恼。
平常的道理看起来荒谬无比,如果把这个茶杯和我平等起来,这不麻烦了吗?有人要是说你和狗是平等的,你肯定会急了。但从理地上来讲,你们恰恰是平等的。所以,看起来荒谬无比,事实上非常合理。
禅宗里面,往往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扯在一起,比如说佛是麻三斤,佛是干矢橛,还有呵佛骂祖之类,这些无不是在表达一种平等的境界。因为无法说,只好用一种别的东西来替代它。如果你通达了平等,你说它当下不是吗?是的,当下就是的。这是佛教的真功夫所在,不要随便效法,也不要随便指责说他错了,其实是你错了!有人说,净空法师错了,他总是说净土法门如何如何好。净空法师没错,他要是不说净土法门好,谁还去学净土法门呀?是你错了。其实净空法师讲了很多别的经典,你只是不知道而已。佛教的真功夫,也可以说是“观照般若”的成就,是一种实见。你没有这种实见,哪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在这种般若的观照下,总有一天我们会通达“黄花翠竹西来意,绿水青山古佛心”。那绝对是自在,你不用怀疑。你不能自在,是因为你不平等了,学佛,简而言之用两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学平等。可见,平常心中,寻常与荒谬都蕴含着很深的佛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不能随意效法,以免铸成大错。你本来没有亲证,也说佛是干矢橛,就要遭到果报。有人也学南泉去斩猫,那就错了。
悟和迷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法是圆融的,悟了,你怎么做怎么有理,没悟,它就不圆融了。虽然有人对禅宗的有些见解表示怀疑,但不适合自己的,未必不适合别人,不要指责。不要说你学这个法门,非得让所有的人都跟你学你认为对的那个法门。别人跟你的因缘不同,怎么能跟你学一样的法门呢!佛法是对机说法,因人而异,大家根器不同,为什么要盲目效法,或者盲目否定呢?盲目肯定与盲目否定都是不对的。相信时至今日,禅宗依旧有它的因缘与魅力,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这次生活禅夏令营。如果生活中没有禅,就不会有这次夏令营。生活中就是禅,因为生活和禅是平等的。所以生活禅夏令营是成功的,如果你学的不成功,那是你的问题。生活中的禅,而且有无限的天地。
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社会中,会使我们遇乱不惊,从容镇定。当年僧肇大师临死之前写了一首诗说:“四大原无我,五蕴也是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我觉得,那就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如果用死来考验自己,确实是太残酷,太残忍了,但在生活中能借鉴一下,我们肯定会受益无穷。
我们都是平常人,如果你是老百姓,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家庭和工作的问题,所谓的冲突与矛盾,都会迎刃而解,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平常可以包容这一切。如果政治家能有平常心所带来的智慧,则能高瞻远瞩,不拘泥,不狭隘,如是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但愿我们因为明白而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有一颗平常心而明白。
《五届:佛教的悟(静波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