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候,玄奘法师就和他的哥哥住在成都西很有名的一个寺庙,四处寻求师父,学习各种佛教经典。当时四川很安宁,没有受到战火波及。住了一段以后玄奘法师觉得还不够。玄奘法师有一大特点,到印度去的时候也一样,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总是不满足。他到一个地方之后,总是去找那个地方对某一部经论最有学问的僧人学习,往往结果是他很快掌握了这部经或这部论,甚至超过他的老师,而且他有所发明有所提高。在成都呆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还想去其他地方游学。他想去江陵,到湖北的荆州。当时他二哥还不同意,说成都条件好,你不要去了。他非要去,求法的热情特别强烈,因此就与二哥分手,自己一个人坐船经过峡口,也就是现在的三峡,到达了湖北的荆州。
玄奘法师到了荆州以后,在有名的天皇寺学《摄大乘论》,这是一个当时很有名的阿毘昙论藏,自夏及冬各得三遍,还不满足,就又到湘州,跟休法师学习。后来他就来到我们赵州,当时赵州有一位有名的法师,叫道深法师,讲《成实论》。这部经典传到中国来以后对中国佛教理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僧人学习这部论,当时赵州的道深法师特别精通这部经典。道深法师住在赵州的什么寺庙我们无法考证,玄奘法师前后在这里呆了十个月学习《成实论》。
玄奘法师离开赵州以后,隋朝灭亡了,新的王朝唐朝建立了,也以长安为首都,这时长安就比较安定了。玄奘法师离开赵州以后就回到了长安。当时,他已经很有名望了,被称为释门千里驹,既年轻又有学问,前途无量。玄奘法师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经典,向四处的高僧请教,他觉得还是有些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当时印度的一个学派叫瑜伽行派,是当时新出现不久的一个学派,刚介绍到中国来不久。瑜伽行派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瑜伽师地论》,这是瑜伽行派也叫唯识派最基本的经典之一。这部经典当时没有一部完整的翻译。在南北朝后期的年代,有一个不完整的翻译,按玄奘的看法不是太好,有很多问题玄奘法师觉得没有解决。他到处请教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到印度去,尤其是要学《瑜伽师地论》。他要到印度去把不清楚的问题弄清楚,他还联络了许多年轻人大家相约到印度去。于是他们给当时的朝廷上表,用现有的话说就是打报告,我们要到印度去留学,政府没有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呢?因为唐朝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定。唐朝政府控制的西部边境,我们叫做西域,也就是玉门关之外的地方。从敦煌往西去有两个关口,南边的叫阳关,北边的叫玉门关。在中国的古代,阳关与玉门关以西称做西域,这在当时不属于唐朝政府所管辖的范围,这一带不安全,而且包括西北一带也不安全。和现在一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国的,写了报告也不行,因为边境不安全,不让走。当时可能还更严格一些,因为城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的。我们现在看见西安还有城墙,城墙是封闭的,城门是关着的,只有在白天的某个时候可以开,还要有一定的手续,才可以进出城门。
因为政府没有同意,玄奘法师不能随便走,他只好等待机会。这个机会是怎么得到呢?一种说法是在贞观元年,也有的说是在贞观三年。我比较倾向于贞观元年的说法。贞观元年,西安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发生了灾荒,城市里没有粮食吃,政府就同意城市里的人可以随丰就食。什么叫随丰就食呢?就是哪个地方收成好,老百姓就可以到那里去,这样就可以有粮食吃了,饥民就可以不被饿死,这就叫随丰就食。这是以前的政府在灾荒年间采取的一个政策。这时就把城门开了,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就可以出城了,玄奘法师就随着饥民出了城。老百姓随丰就食去了,玄奘法师就一直往西去,这是他去印度的一个机会。他就走出了长安城。
于是玄奘法师就到了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天水现在很有名的,当时的佛教也很兴盛,麦积山石窟就在天水。因为玄奘法师在佛教界是有名的一个人物,一路上都有居士和僧人帮助他。后来他又到了兰州,还有凉州(即现在的武威)。凉州的都督叫李大亮,有人向他报告有和尚从长安来要往西边去,李大亮就要玄奘回去。凉州有一个法师叫慧威,是河西佛教的领袖。慧威法师很佩服玄奘法师,他悄悄地派了两个弟子送玄奘法师离开凉州,昼伏夜行到了瓜州。瓜州在现在的敦煌县东边一点的安西县。瓜州的刺史叫独孤达,独孤达信佛,听说玄奘法师来了非常高兴。有人告诉他,玄奘法师准备从这个地方去印度。当时的玉门关与现在敦煌县的玉门关不是一个地方,现在的玉门关在敦煌县的西边,唐代的玉门关在现在玉门市的西边一点,也是属于安西境内。当时有条河叫夸瓜河,现在叫疏勒河,这条河现在还在,越过这条河可以进入当时的一个戈壁,这个戈壁的沙漠上修了五个烽火台,一个烽火台驻一批军队。当时唐朝的西边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唐朝的管辖区经常有磨擦。北方有个少数民族叫突厥,这个帝国当时的势力非常大,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北边的情况非常危险,驻扎了军队。玄奘法师要往西边去,必须要过这五烽,每个烽之间相距百里。在河西一带有时还能看见烽火台的遗址。每个烽火台下面有点水,百里之间就没有水草,完全是戈壁。只有有水的地方可以驻军队,军队就保卫这个地方。而且烽火台之间,如果发生军情,就点燃狼烟,狼烟升起来,一个一个地传回来,后边就可以做好准备。这是当时边防线的情况。
有人告诉玄奘法师五烽之间“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即现在的新疆。玄奘法师怎么去呢?后边又有人来捉他,凉州都督李大亮已经发了文要捉他回去。这一带有做生意的,他们有时穿越戈壁,用骆驼带上水,带上商品,他们熟悉这段路,然后玄奘法师就在瓜洲找了一个胡人做向导。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当时玄奘法师做了一个梦,说有人会来接引他。后来他在庙里时,有个胡人来拜佛,他就给玄奘法师行礼,跟玄奘法师受了五戒。胡人就是少数民族,这个胡人叫石磐陀。玄奘法师告诉他说要到印度去,第一个关口是要越过这五峰。石磐陀就给他带了一匹马来,一匹老马,很瘦。玄奘法师很奇怪,石磐陀就告诉玄奘法师,这马已经在戈壁滩上走过十来次了,他认识路,这马比人灵啊,它对路的记忆比人的记忆还强。我们知道新疆有一个地方叫哈密,出哈密瓜的地方,唐朝时叫伊吾,是经过五烽以后到达的第一个地方。到达伊吾就行了,下一步就可以到达吐鲁番,那时称做高昌。石磐陀答应给玄奘法师做向导,又有那么一匹识途的老马,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于是在一个晚上,他们就悄悄地出发了。因为玄奘法师没有签证也没有护照,是过不了关口的,只有晚上悄悄地走。三更便到了河边,遥见玉门关,顺着河走到关上10里的地方,两岸只有一丈多宽的时候,岸边有梧桐树,石磐陀就把树砍下来搭成桥,把草垫上去,马和人便可以过去。过去以后走了五十余步,玄奘法师就下马休息。玄奘法师闭着眼没有完全睡着,他发现这个胡人拔出刀来,朝自己走了十几步,退回去,又走了十来步,又退回去。玄奘法师都看在眼里,觉得这个胡人虽然受了三皈五戒,是不是起了异心?玄奘法师就坐起来念观音菩萨,这个胡人没有害他,睡觉去了。天明后,玄奘法师把他叫起来,取水洗脸,把水装上,胡人对玄奘法师说:“师父啊,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他说我们只有在五个烽火台下边才能取到水,但是被驻守的士兵发现的话,就必死无疑,这属于偷渡边境,是要杀头的。这个胡人害怕了,他说我们还是回去吧,“用为安矣”,这样才安全一点。但玄奘法师“確然不迥,乃挽仰而进”--我只能往前走,我不能回去。这个胡人就拿出宝剑,让法师在前面走。玄奘法师怕胡人有害他的心,不敢居前。这个胡人往前走了几里就不走了,他说弟子不能去呀,他说家累甚大,而王法不可犯啊。法师也很同情他,就允许他回去。胡人说:“师必不达”,你肯定去不了,如果你被捉住了,“相引奈何”?你把我供出来怎么办哪?法师说:“纵割此身如微尘者,决不相引。”就是把我割成一块块的,我也不会把你供出去,你放心。对这个胡人发了重誓,这个胡人把马放下就回去了。玄奘法师想有一个向导的,现在也没有了,玄奘法师就自己往前走。我这个故事可能讲得太长,一路上这种故事很多,这才是刚开幕。这等于是走出当时国门的第一步,还没走出去,因为还没有到五烽。
玄奘法师一个人往前走,经过了一个烽又一个烽,孜然孤游,“唯望白骨马粪而进。”大家去过沙漠的人可能不多,沙漠和戈壁都是一片荒凉,找不到什么标志,那时候也没有先进的定位装置。我前几年到沙漠去找些和佛教有关的遗址,带的是GPS全球定位系统,开着越野沙漠车,一旦出现危险,还可以叫飞机来救我们,就是这样也都感到很艰难。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真是很难想象玄奘法师一个人穿越戈壁的情形,设想一下都让人觉得恐惧。
玄奘法师和胡人分别以后,看着骨头和马粪往前走,走了八十里地才见到第一个烽火台。他怕被人发觉,就隐伏在沙沟里,“至夜方发”。到了烽西,“见水下饮,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射来,几中于膝,须臾更一箭来。”法师知道被发觉了,“乃大言,我是僧,从京师来,汝勿射我。”即牵马回烽,守兵见他过来了,就停止了射箭。“开门而出,相见,知是僧。”烽火台的校尉叫王祥,一看不是当地的和尚,确实是从京师来的。法师告诉他是要到西天去,“校尉颇闻凉州人说,有僧玄奘欲向婆罗门国求法不,答曰:闻师已东还,何因到此?”法师就把带着的章疏及名字给他看,王祥就相信他了。王祥就对他说,去西天的路很远,很难到达,“我今不与师…
《七届: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