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广宣诸法,利安一切。于是礼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于是就一心正念,念弥勒菩萨。于心中就象登了稣迷盧山即须弥山,“越一二三天,见覩史多宫慈氏菩萨,处妙宝台,天众围绕,此时身心欢喜,亦不知在坛,不忆有贼。”而“同伴诸人,发声呺哭。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这时“贼徒大骇”,就问与玄奘法师同船的人:这沙门从哪儿来的?叫什么名字?有人就告诉他:“从支那国来求法者,此也,诸君若杀,得无量罪。且观风波之状,天神已嗔,宜急忏悔。”你们看,天都变了,刮大风,起大浪,天神都愤怒了,你们应该赶紧忏悔。“贼惧,相率忏谢,稽首皈依。”但玄奘法师“时亦不觉,”还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变化,闭着眼睛,还在观想兜率陀天。“贼以手触,乃开目谓贼曰:时至耶?”强盜们说:“师父啊,我们不敢害您哪,我们愿意向您做忏悔。”这些强盗受了感动,把他们的劫具、刀等都扔到了河里,把抢来的衣服、珍宝还给物主,并受了五戒。“此时风波还静,群贼欢喜,顶礼辞别。”这是玄奘法师在印度遇到的比较大的一个劫难。
当时印度有很多国家,其中有一个寺庙在摩揭陀国,叫那烂陀寺。大家可能都知道那烂陀寺是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当时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寺院。佛教在印度消亡以后,这个寺庙就淹没了,后来又把它挖出来了。当时所有中国去求法的和尚都要到那烂陀寺,那里集中了印度最多的也是水平最高的高僧。住持是戒贤法师,当时已是百岁以上,他以善讲《瑜伽师地论》而著称。玄奘法师去印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拜戒贤法师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已经年老有病,一般都不讲课了,在玄奘法师到来之前他做了个梦,说是东方有法师来,于是他就接待了玄奘法师,专门为他开讲《瑜伽师地论》。当时的场面很大,记载中讲当时的主僧客僧有一万多人,常住也有几千人。外国人称为那烂陀佛教大学,与现在的大学还不完全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寺院里每天有很多的讲座,有各个派别的,比如说有中观派的,有瑜伽行派的,等等。我记得吕澂先生写过玄奘法师、义净法师所传的五科佛学,就把当时那烂陀寺传授的佛学分为五个类型。戒贤法师被尊称为正法藏,是佛学造诣最高的。还有许多法师通解一部经典、十部经典、几十部经典,主要的有学问的法师都要讲一部或几部经典,而且要开讨论会,就像现在大学里面的讲座似的,规模非常大。所以后来东南亚的和尚、斯里兰卡的和尚、中国的和尚都要到那烂陀寺去求学,有的一住就是十几年,就像现在留学一样。
玄奘法师经过千辛万苦最后到达那烂陀寺,他就在那里学习,提高得非常快。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玄奘法师又做了一段长时间的旅行。他从那烂陀寺出发到达东印度,又沿着印度的东海岸到达南印度。他准备到斯里兰卡去,但当时那里发生内乱,他就去了南印度的补特洛伽山。这个山名移到中国来叫普陀山。在南印度有这么一个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与斯里兰卡即僧伽罗国隔海相望。然后他又去了西印度,最后回到了那烂陀寺。遍游五印度后他又增加了学问。玄奘法师那时已经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从支那国来了一位法师非常有学问,当时在那烂陀寺僧徒主客常有万人,玄奘法师“受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明、术数亦俱研习。”因明也是玄奘法师传过来的,声明是讲梵文语言学的。“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通达五十部经论的包括玄奘法师在内共有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
当时印度有一位在历史上很有名望的国王,叫戒日王,这是义译的,他在北印度、中印度一带像个霸主一样。他决定请玄奘法师去见面,玄奘法师给他介绍了中国的情况。戒日王为玄奘法师在曲女城组织了一个大会,邀请了五印度的国王、沙门、婆罗门、外道等,规模非常大。“五印度中有十八国王到会,谙知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到,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烂陀寺千余僧到。”请玄奘法师在大会上发表讲演。印度的规矩要立论,如果有人不同意,就辩论,谁输了就下去,印度有这个传统。这是个很盛大的法会,仪式非常隆重,有很详细的记载,以戒日王为首的十八位国王做了很盛大的布施,这是古印度的传统。玄奘法师提出的论题在会上没有人能反驳,大小乘的僧众都非常佩服他。大乘众尊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众尊为“解脱天”,这是很高的两个称号。戒日王还为玄奘法师举行过一次大会,叫钵罗耶伽大会,这是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戒日王做了很大的布施。玄奘法师在印度的名气更大了,都知道他的学问很大,他不仅学瑜伽行,也学中观,而且用梵文写了他自己的论,如《会宗论》,把各宗派汇在一起,还有批驳外道的《制恶见论》,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当时东印度的鸠摩罗王也曾请他去,戒日王很想挽留他,玄奘法师觉得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坚持要回来。戒日王送了他许多东西,玄奘法师带上取得的经典,取陆路返回。当然路上也有许多惊险的经过,比如经过印度河时丢了一些经典,《西游记》里也有这个情节,但后来又补上了。到了和田后停了一段时间,最后经过敦煌回到长安。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时与他走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在和田时给唐太宗上了一个表,说走的时候没有得到允许,但我现在回来了。唐太宗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欢迎他。当时唐太宗在洛阳,正准备打高丽的战争。玄奘法师到长安时房玄龄迎接他,可谓是倾城出动啊,老百姓都来欢迎他。他马上到洛阳见唐太宗。唐太宗觉得玄奘法师真是人才,谈吐应对非常了不起,就想让玄奘法师还俗,说你这么大的才能,你应该帮助我治理国家。玄奘法师很委婉地讲,自己西行求法一生都是献给佛教的,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弘法,你让我做俗务的话,非但对国家无益,而且把我也害了。唐太宗看他谈得很恳切,也就同意他了。玄奘法师唯一的愿望就是把他带回来的经典翻译出来,他回到长安时,从印度带回来的除了各种佛像以外,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42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凡520夹657部,以20匹马负驮而至。他等于把印度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经典,各个部派的大乘的小乘的,还包括一部分严格地说不属于佛教的,比如印度民间的经典都带回来了,当然包括《瑜伽师地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些经典翻译成中文,把《瑜伽师地论》这一派的理论原原本本地介绍到中国来。当然他不能答应唐太宗做官,所以就婉言谢绝了唐太宗的要求。他想翻译经典,想找个地方,洛阳附近有一个好地方,就是嵩山少林寺。唐太宗不答应,说你不能离开我太远,你就在附近找地方,长安也行,洛阳也行,玄奘法师就选在长安。玄奘法师说不能有人干扰我,你得派几个兵帮助我把守,唐太宗一一答应了,玄奘法师就一心一意翻译经典。
玄奘法师是贞观二十二年回到长安,高宗麟德二年去逝。这段时间他主要精力就用在翻译经典上了。他主要是在长安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为他的母亲修的,修成以后请玄奘法师住持,大雁塔就是为安置他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修的。因为玄奘和唐太宗的关系一直非常好,玄奘法师以他个人的魅力和精神、还有他的学问影响唐太宗。我们知道唐太宗在前期对佛教不是太客气的,他不是太相信佛教,后来他是不是信佛也还是要打一个问号,但他对玄奘法师是非常尊重的,而且他走到哪儿都让玄奘法师跟他在一起。唐太宗去世以后唐高宗尊玄奘法师为师父。玄奘法师去逝是在陕西铜川的玉华寺。铜川市有个玉华宫,玉华寺在玉华宫里面。玄奘法师“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录造了俱胝书像、弥勒像各一千,又造素像十俱胝,又写《能断般苦》、《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千部,供养悲、敬二田各万余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
玄奘法师的俗务也很多,因为他要管寺庙,要应酬皇帝和达官显贵们。但他每天晚上都定一个课程,非翻那么多不可,而且他的翻译量非常大。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大般若经》六百卷就是六百万字,那可是很大的数量。唐朝的经卷是卷轴本,是卷起来的,也不是线装本,线装本出现得很晚,明代才开始出现的。《瑜伽师地论》也是很大的部头,我记得是一百卷。还有其他许多经典。他本来是想翻译《大宝积经》的,可是身体实在不行了,他刚开了一个头没有成功。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经典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非常高。有人做过对比,玄奘法师的翻译是非常准确的。所谓准确就是他特别重视梵文的原经,尽量避免不做增删的处理,这与鸠摩罗什法师的风格不太一样。鸠摩罗什法师删繁去重,处理时的随意性大一些。据说玄奘法师也想过这个办法,他想删掉一些,可是后来做了个梦,梦中警告他说不行,醒了以后他就再也不这样想了。
在中国翻译佛经的历史上,玄奘法师以前称为旧译,以后称为新译,玄奘法师开辟了翻译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他是以中国人为主翻译经典。我们知道玄奘法师以前的译主大都是外国人,如鸠摩罗什法师、安世高法师等,以汉族人为主翻译经典是从玄奘法师开始的。他不仅仅是翻译经典,他与他的弟子窥基法师把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移植到中国来,创立了法相宗,又叫慈恩宗,建立了一个新的宗派。因明也是他介绍来的,还促进了当时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摩揭陀国的国王戒日王见到玄奘法师后,马上就派使节到中国来,唐太宗也派了使节到印度去。这中间有许多交流,比如派技术人员到印度去学习制白糖。玄奘法师对中印的交流贡献非常大。我到过印度好几次,你讲中国的事情印度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到玄奘法师差不多都知道。为什么呢?50年代以后,印度的中学课本里都讲到玄奘法师。现在那烂陀有一个纪念塔,玄奘法师的灵骨有一部分还在那里。那烂陀有一个研究所,他们想办那烂陀大学,不知道办成没有。现在还有佛教徒在那里活动。中国老百姓知道的玄奘法师往往是因为《西游记》,印度人不知道《西游记》,但一提到玄奘法师,都认为他是中印友好的象征。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中国从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才是民族的脊梁。”我想,玄奘法师就是舍身求法的典范。
很多年来,我一直在读这一类的书,念到这些地方我都特别感动。本来我还想介绍一下与玄奘法师相类似的法显、义净等法师的故事,今天就没有时间了。但我可以给大家介绍几本书,一本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这是义净法师写的,介绍了五十几个去印度求法的和尚,有的就死在印度,或死在路上。这些法师的记载没有这么详细,也没有玄奘法师这么有名,成就也没那么大,但他们的精神还是很感人的。还有《法显传》或者叫《佛国论》,法显法师是东晋第一个到达印度本土的和尚,他到过斯里兰卡,最后坐船回来的,非常艰辛。他去的时候好几个同伴,一路上都死了,回来时就剩他一个人。义净法师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也是这一类的,还有《大唐西域记》。这些书都是研究佛教史或者我们了解这些求法僧当年的经历最重要的资料。日本人研究得很多,不只是日本人翻译、研究、著述,英国、法国、德国也都有人做了很多研究。前几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出了一个德文的译本,我还专门写了书评。
对于这些书,大家如果有兴趣有条件,可以念一念。我记得有一首七言的诗大概意思是说,我们读经时一定不可以很随便的,这些经典都是当年求法的高僧千辛万苦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尊重经典。我想这就是他们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他们为宏扬佛教、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就不一一提及了。谢谢大家!
《七届: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