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届】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
净慧大和尚
(2000年7月23日)
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就说了四件事:你要信仰佛法僧三宝,你要勤修戒定慧三学,你要息灭贪嗔痴三毒,你要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怎么说都落实不了,怎么说都有新的内容,说不完、道不尽。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是全过程,跟四宏誓愿一样。佛法的道理既简单又深刻,既是简明扼要,又可让你无穷无尽地去展开。今天我讲的四大选择是什么呢?一是信仰的选择,二是因果的选择,三是良心的选择,四是道德的选择,这是我们做人的四大根本。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什么呢?最重要的是信世出世间的因果律,这是一个根本。怎么样来体现因果、落实因果呢?每个人要有良心。良心如何来体现呢?是用道德来体现。这四条一环扣一环。
一
首先,我们每个人要有信仰。人来到这个世界,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平常引起人们注意的,经常要接触的,甚至是时时刻刻都不能缺少的,就是所谓饮食男女。这是个经常的问题,又是诸多问题之中的一个。此外,还有人生的目的问题、价值问题、归宿问题。归宿问题也就是所谓终极关怀问题,人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做什么?几十年以后又怎么样?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这些问题都与信仰有关。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灵的话,那么这个“灵”字主要体现在人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信仰追求,而不是说人比其他生命更能干。信仰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是清醒还是迷茫,是空虚还是充实,是充满希望还是绝望,是有价值还是幻灭,这些都涉及到人的信仰这个根本问题。
信仰问题也是一切哲学和宗教试图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哲学和宗教的存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它能够在多大的时空范围内成功地为人们提供可靠的精神家园。迄今世界上已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哲学和宗教,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却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仰对象。在我们中国,哲学流派在古代呈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主要剩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有时候是哲学和宗教混在一起的,就象道家,先是一个哲学流派,后来又演变成一个宗教实体。佛家从传到中国,就是一种宗教形态,但包含着哲学内容,佛家的哲学是在宗教的包装下传进来的。
中国现存的宗教,大家都知道是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东北地方有一个东正教(东正教是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国家宗教局把它作为个案来处理,还没正式列入到宗教的范围。当然,中国现存的五大宗教,每个教都有很多派别,每个教的派别有的是在蓬勃发展,有的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比如说佛教,佛教现在还是在呈发展的趋势,但是佛教有的派别已经成了历史的遗迹,它的传承已经没有了,仅仅成为一个研究对象而已,并没有人去按照它实修。象三论宗,它是佛教里的一个派别,研究三论宗的人还有,传承没有了。象唯识法相宗,它也是成为了研究的对象、学问的对象,或者说其他的宗派借用它的理论来开展本宗的宗义。唯识法相所讲的道理,各宗都在应用它,但它作为一个宗派已经不存在了。
勉强地说,佛教里面作为宗派存在的,有禅宗,还能找得到其传承的脉胳。还有净土宗,它不是一个直接的传承,完全是由净土宗的信仰者共同来推举第几代祖师,一代祖师与他上一代祖师可能相隔几百年,并没有直接的传承,所以净土宗从成立到现在还只有十三代祖师。它是隔很长时间才出现一个受到净土宗以及佛教界共同承认的一代宗师,这样才追认他是净土宗的第几祖。再其次呢,就是密宗。密宗在中国内地的传承已经没有了。在藏传佛教里面,藏密的传承还在。现在也有的人想把中国汉密,即过去存在过的唐密,也就是现在日本的东密、台密再引进回来,接续宗风,但响应的人并不多。所以说从佛教来看,有些派别已经成为历史。
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是从佛陀的整体教义出发、整个的思想体系出发的,并不局限于某一宗、某一派。只是在具体的修证上,比如说禅定的修行,它才讲到要有一个传承,用一些宗派所提倡的法门来落实我们的修行。这样的佛教是一个大佛教,不是一个宗派的小佛教。
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供人们选择的信仰更加多种多样、内容丰富。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挂得上号的、有一定规模的,起码有三、四十种。再加上一些小的宗教,超过了一百种。但把它们归类,还是东方的与西方的两大派。这两类信仰形态有所区别,东方的人往往追求内在的信仰,从自心出发;西方人的信仰是追求外在的东西,他们认为人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一定有个外在的东西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成为人们的救星。这是东西方人在信仰形态上的总的区别。二者在信仰形态上的区别也影响到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东方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西方的自然科学比较发达。现在有一个重要的时节因缘,东西方能够互通,这应该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是东西方人能够彼此交流、彼此学习的最好机会。
从信仰的角度来观察现实情况,可以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世界有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也可以说是个无可奈何的名词,叫做“垮掉的一代”。什么东西垮掉了呢?信仰垮掉了。为什么信仰会垮掉?因为在欲望和虚无主义的冲击之下,人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失去了平衡,就象一个掉到水里面的人一样,见到什么东西就以为是救命的草,就想抓住什么,也不管它是可靠还是不可靠,只要能够在当下受到一点刺激,就去冒险。比如说现在有所谓吸毒叫做“白灾”,色情叫做“黄灾”,恐怖活动叫做“黑灾”。这些人不见得都是没有想法的人,应该是有想法的人,但是他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生命的归宿,受到一些不正确的引诱,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样一些人可以说是名符其实地成为无家可归的生命。
虽然在近现代也有不少哲学家,试图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崩溃的土地上重新为人类营造一种精神大厦,比如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唯意志哲学等,都试图为人类存在的问题、人类的终极关怀、价值追求提供一个解释,提供一个说明。但是,很不幸,这种努力不仅没能解决问题,相反地使本来就糟糕的局面更加混乱。西方的世界是这种情况,我们东方的中国又怎么样呢?应该说,从近十多年来现实情况看,也不容乐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价值标准的,叫做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以这个三不朽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念,经过“五四”以来的多次冲击,在这个功利主义主导一切、社会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的世风下,已无力充当人们终极的价值准则。
虽然还有不少的知识分子,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在坚守这样一些观念,还在弘扬这些观念,希望这些观念能够重新受到我们中国人的关注和认同。但是,由于在广大的民众中间,传统教育成了一个断层,人们对什么是“五经四书”都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就更加不知道。我们现在也办了一些学习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学校,想从小孩子起就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那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我认识的一个小孩子,在圣陶小学学习,别看他那么小,他“五经四书”都能背,但学校里人数太少。何况能背那些东西,是不是能按照那些东西去落实它、用那些东西来规范我们的生活,这就很难。仅仅从文化的层面,从知识的层面去学习,这样还不够。它必须要成为一种指导我们生活实践的思潮,才能对社会起作用。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不能指导生活,不能在生活中去落实,就是空谈。
世界非常奇怪,现在一些流行歌曲的威力很大。一首歌唱出来,就有无数的歌迷去追逐,就有无数的歌迷去模仿,不仅模仿歌手的唱腔、唱调和动作,而且去模仿他(她)的生活,这很奇怪。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人们的生活确实很空虚,找不到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去填补空虚的生活。看到我们传统的东西,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由于没有新的诠释,没有新的方法去传播,所以尽管它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人们由于受到文化的隔离,等于是一个宝藏在很深的土层下面埋藏着,我们没法去挖掘它,仅是在宝藏上面跳来跳去,接受的尽是糟粕。
由此想到,不仅是佛教要现代化,儒教也要现代化,没有儒家的现代化,孔老夫子内在的好的思想、好的东西,也会被束之高阁、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有人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来面对我们祖宗,觉得祖宗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实际上,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极其丰富的,只被古老的外壳掩盖了。与众多的崇教和哲学相比,我觉得佛教在当代,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还是有优势、有条件为人类提供一个恒固的精神寄托、精神依靠。在佛陀的教导中,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佛陀教导我们,我们这个生命是一个非常非常的、无穷无尽的、因果的流转过程,这就是那天曾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生命的流转过程。生命既是无限的,所以人并不是一死百了。生对人来说是永远的充满希望,但是死对人来说也并不恐怖。生命既是非常的,所以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人才有改造和解脱的可能。如果人真的是有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的话,那么我们将是处在一种绝望的生活状态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也没有解脱的希望,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佛教提出的“无常”的观念,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
记得我从前看见过陈独秀写的一幅条幅,写给太虚法师的,他写的什么呢?“诸行无常”,然后,他用唯物论的观念,又加了后面四个字,“万法不空”。诸行是无常的,万法是不空的。从他对佛教的理解来看,万法不空也说得通,不是说不通。这是因为有些人对佛教的“空”的理解有偏差,总是以…
《八届: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