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三届: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宗舜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害怕“难行道”无力持,就是菩萨道太难行了。他不明白中间有个次第,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要做什么。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有的人一开始就拿那些难行的条文来吓自己:一看说一定要布施头骨脑髓,那明天就一定要去捐献什么。你说,你发了菩提心,要受菩萨戒,人家问你要讨这个眼睛,你说你是给他,还是不给他呢?这好难啊。说实在的,是他没有明白这是个次第法,没有要你一开始就做这个。那么是要求什么呢?等你证得空性之后,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能够体悟空性的妙用,这个时候你布施头脑,不犹豫不后悔,不会痛苦,更不会嗔恨了,所以这就是次第法。你没证得空相的时候,谁要你布施头目脑髓呢!你干嘛要吓自己呢,这就是不明次第。第三个误区,是害怕犯戒不敢持戒,这叫不明利益。谁都害怕犯戒,我也害怕犯戒。尽管自己常犯戒,也常害怕,但是等到了解戒律的利益后,我们的心态就完完全全地改变了,这怎么说呢?比如说菩萨戒,它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缘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他不是为一个众生,或三个、五个众生发菩提心,他是缘一切法界的一切有情,为利益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所以他发心的对象非常广大。那么持好这条菩萨戒,你的功德来源是什么?一切众生啊!我持好一条菩萨戒,等于说法界一切众生的利益都被我得到了,你看,获得的功德广大吧。而当我犯戒的时候呢?就好比我犯了很严重的戒,比如杀戒。杀人的戒是最重的,你可以杀一个人,也可以杀十个人,也可以杀百个千个,但是请问各位,有谁能把天下一切众生杀尽呢?绝对不会,是不是?相对于持戒的功德来讲,犯戒的过失究竟孰重孰轻呢?我们在座的各位应该不用去补习数学吧。平时大家那么会算计,少找了一块钱,多给了几毛钱,哪个地方的东西比哪个地方的便宜,哪个地方现在是跳楼价,哪个地方在大出血,这么会算,为什么在佛法上我们就把这么精明的算法给忘记了呢?该算计的时候不算计啊,不该算的时候瞎算计,所以说,老亏本吧?(笑声,鼓掌)这就是畏惧的错误心态。

  第二种心态叫做凡常相执。有这个心态的人在今天特别多,我也最最讨厌这个心态,就是说只看到自己凡庸的一面,而看不到我们本来俱足一切功德的这一面。凡常相执,也叫凡常慢,骄慢的慢,这种自己以为自己是庸人下劣根基的心态也是一种慢心。我们的老居士们,法师们,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有一批老修行,他们是不是这种凡常慢的人哪?你对他说什么,他都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批评他,他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他提意见,他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表面看起来极为虔诚,极为谦虚,非常非常的和蔼谦恭,其实他不过是把“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当成是不接受你意见的挡箭牌而已(热烈鼓掌),特别是在内心深处,他根本就没有把你给他提的那些意见当回事,这就是凡常慢。

  我们应该认识到,众生无始来的相执和自卑感是非常坚固的,很难破除。一个癞蛤蟆,它永远都不会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因为它执着于自己是癞蛤蟆的相。那么对于成佛来讲,我们老是执着自己是凡夫,很庸俗,很下劣,这也是一种微细的很难破除的心理障碍,所以我说,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是个破罐子,但是绝对不要破罐子破摔。

  那么怎么样来对治这种下劣的心态呢?经典里面有教导。《华严经》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我们的心和佛、和法界一切有情原来是平等的,没有区别的,所以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的时候,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说一切众生原来都和我一样具足功德智慧啊,只不过是你们没有把它证得,没把它开显出来而已。那么我们和大家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你干吗就老觉得自己就不如别人呢?觉得不如佛呢? 在《摄大乘论》里面有个颂,我很喜欢这一句,“无量十方诸有情,念念已证善逝果,彼即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就是说,十方一切的有情,在每个念头的当下,都已经在无量的佛国里成佛了。我们在这讲课的两个小时里,他方佛国里不知道又成佛了多少尊,我们数都数不清啊。真的,他们都已经在我们的念念之中,都已经成等正觉了。那么那些成佛的人是大丈夫,我也是一个大丈夫啊,我为什么要产生退屈的心理呢!我们宗门下,临济宗的大慧宗杲就是宋代最有名的“看话禅”的创始人,他有一句偈子,我也非常欣赏,“丈夫自有冲天志,休向如来行处行”。这种宗门祖师的承担,那种大丈夫的气概,我们简直不可想象。他说的什么意思啊?就是说我一个大丈夫有冲天的志向,我有无比的抱负,甚至佛所行我都不向他那样学,我要自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另辟一条蹊径。这是祖师一种无比勇猛的承担心,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感恩与报恩,所以你看看,哪一句话不是教导我们哪。我们要以这些祖师的话来对治我们的下劣心。

  第三种,怀疑心态。就是认为自己的所修、所行,都是虚假不真实的,都是杂毒的不清净的。有人觉得,这样的世俗菩提心哪,相似的菩萨行啊,究竟有没有用处呢?他就怀疑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菩萨希求成佛的发心和普通人对未来的期盼是一致的。刚才有人问我,“你说那些供佛的念头是不对的,那么希求心是不是不能有啊?”那就要看你求什么了。当我们认同并选定未来扮演的预期角色时,我们会在心里产生欲求、向往和模仿。就象小时候喜欢一种对象,就会不自觉地去模仿他,这会影响我们当前的行为,使我们的行为符合这种角色扮演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未来的自我意向来连接目前的行为和未来的远景,那么我们当下的心就和过去、未来脱离了,不能连接起来,那么人类的活动就局限于对外界刺激的激射反应,就成了机械的生理反应,那只能使我们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所以说树立高远的志向和目标,将来就成就一个高远的果报,否则你肯定会变成庸庸碌碌的人。有一个职业社会学家罗森博格也说过,一个人极易把未来的职业、地位融入目前的自我意向之中。比如设想自己是未来的医生、教授、工程师等,渐渐他能发展出具备这种从业人员必备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还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弗兰克也说过,欲使目前的生活具有意义,对未来深怀希望是必要的。因为它会产生回应的影响,来推动我们的目前生活,眼光越远,越能表现出圆满的行为,而把目前当作趋向未来目标的途径。这些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的发心,就是以“佛”、“无上菩提”作为预期的自我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我们这个想法和前面讲的当医生、当工程师的预期角色有一样作用,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想要当的是“佛”,设定了这样的预期自我目标、角色。这种发心的过程首先是希求自利。当一个佛的弟子,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虚幻和不真实,他就可以体会到生命是可以提升、改造的,他就开始依教奉行,实现解脱道,这样做自己可以证得相应的道果。跟着是希求利他。在闻思大乘经教的过程中,他又认识到独自的解脱是不圆满的,因为在浩瀚的宇宙中间,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和芸芸众生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无始以来的众生都可能是自己的恩重如山的父母。他知道往昔的恩人、父母轮回三途痛苦的时候,会在内心自然涌起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心愿,由自利转向利他。再接下来他会希求圆满,但怎样才能圆满地自利、利他呢?如何能使我和众生都离苦得乐呢?除了成就智慧、慈悲和能力都圆满的“佛陀”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啦,所以他就会由衷发起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一定要成佛这样的殊胜意愿。我们也就这样构建在未来的意向角色,围绕“佛”这个意向角色,形成的自我期许心理,就开始去努力地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学习六度,学习四摄,学习菩萨行,一直到圆成佛道。

  象这样的借假修真的修行,有没有依据呢?有,有经典依据。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说,“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做佛,是心是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就是说你们在观想佛、忆念佛的时候,你们当下的心就具足了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注意这个次第,先“做”再“是”。心不做佛如何成佛、如何是佛呢?我在心中观想佛的时候,这叫“做佛”。我的心当下清净,和佛无二无别的话,是心就“是佛”了,所以诸佛正念之海,是从心想中生的,是故应当一心系念。我们可以从中知道,这种心理的暗示、角色的期许,对一个人的修行是极大的帮助,所以不要害怕这种假的发心、假的持戒、假的修行。即使还是假的,但慢慢地熏习,时间久了,我们的身体就象染香人一样具有香气,这就是香光庄严。

  如果接触到密法的朋友还会知道两个词,一个叫“天慢”,一个叫“佛慢”。“天慢”形成在观想自己为本尊,“佛慢”就是心中升起自己就是佛的一种勇猛无畏的力量。不是骄慢,不是凡夫的贡高我慢,而是自己对这种“大雄、大力、大慈悲”的当下承担,当下体验,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在放焰口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入根本定,起观音慢”。入定之后,升起“我就是观音菩萨,能救度一切饿鬼”的心念,你当下就是观音菩萨的本尊,放焰口就能救度生命,如果不懂这几个字来放焰口就真的叫骗鬼。这种“天慢”、“我慢”,就是对未来意向角色的自我期许,相对前面讲的自卑、下劣、怀疑,正好是一个最好的对治方法。所以,我们常常观佛相好,念佛功德,读诵大乘经典,期盼佛国的美好、庄严、依正的境界,这样就能在我们身心中熏染智慧香光功德,“是心做佛,是心是佛”。而不是念念是凡夫,“是心做凡夫,是心就是凡夫”,我…

《十三届: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