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届:认识虚云和尚——虚云和尚的生平及其启示(明尧)▪P3

  ..续本文上一页余万元,送于政府赈灾。“众议谓:常住困难,应留常住。予谓:佛制僧人不得拾遗财,今拾之,已属犯戒,归于常住,更为非义。诸公乐捐己财,以种福田则可,僧人无粮,募化则可,拾遗归常住,衲不敢也。众称善,遂拨为赈款。”将重庆法会期间所得珍宝字画,沿途分散,一物不剩,“徒费保存,徒乱人意。”

  2、105岁(1944)到云门寺。

  可注意者:

  1945年韶关乳源沦陷。云门开门收容难民,僧俗同甘共苦。夏,村民劫持军需,虚云和尚设法解救。1948年带病赴南华传戒。冬美国詹宁士来皈依虚老,虚老为她举办禅七。 不去香港,留在大陆。

  江西时期——

  114岁(1953)到云居山。 以命相争,坚持中国佛教传统,保持僧衣和僧尼生活习惯。一九五二年九月,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在京召开。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中国佛教协会筹备会。一九五三年四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 农禅并重。全体僧伽分农垦、建筑二队,一方面建筑寺院,一方面自耕自食。 一九五七年一百零八寿诞,为培养僧才,帮助出家人树立正知正见,特举办大型讲经法会。成立真如寺佛学社。海灯法师讲经,三经一论。 反右斗争中,受到冲击。一九五八年春中南局在武汉开会,有人想借此机会弄死虚老,后毛泽东主席发话,解危。 虚老的日常起居。坚持禅定,处处以身作则,不肯换用常住的新席子。自题相赞:这个痴汉不知羞,老大龙钟逐浪游,石火命光牛马走,不分清浊混时流。自家大事犹难顾,专为他人耽甚忧,但看世事如累卵,多年未得一同俦。真可叹,这老牛!莫到眼光落地使人愁,问渠为何不放下?待众苦尽那时休!

  (二)度他时期在道场建设方面的启示

  虚云和尚在道场建设方面,有六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1、坚持传统的丛林制度,订立寺院规约,整理法务仪规,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戒律的范围之内。 中国佛教丛林,按住持人选的产生方式,可分为传贤、传法、子孙三种类型。唐宋时期,以传贤为主,元以后以传法为主,到了晚清以后,基本上以传子孙为主。随着子孙丛林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传统的佛教丛林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寺院不再具有广泛开单接众的“十方”性质,而变成了少数人的私有财产。与之相应,一整套传统的清规戒律也慢慢地退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而成了一种装点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寺院、僧团因而衍生出与广大信众对传统佛教的期许背道而驰的种种弊端来。丛林之衰落,究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虚云和尚初到鸡足山修复迦叶尊者道场的时候,那时的鸡足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子孙丛林:全山寺庙都被当地的子孙把持着,既不开单接众,也不许外来和尚住山,既不穿僧衣,不食素,也不上殿、坐香,就更谈不上守戒了。虚云和尚来到鸡足山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寺庙的“十方丛林”传统,开单接众。

  光绪三十年(1904)秋,李提督福兴邀请虚云和尚住持大理崇圣寺,虚云和尚回答说:“吾不住城市。早有愿在鸡山挂单,而山上子孙不许。今诸位护法,能为图一片地,愿开单接众,以挽救滇中僧众,恢复迦叶道场。此衲所愿也。” 在当地官绅的帮助下,虚云和尚开始了钵盂庵(后改祝圣寺)的修复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虚云和尚一面四处募化,修建殿宇,一面立定规约,提倡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授戒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鸡足山全山寺院的风气也渐渐有了改观。

  在修复祝圣寺期间,虚云和尚针对当地出家人不懂法事仪规之现实,参考金山、高旻等诸大丛林的规制,对丛林中各种法务活动的仪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用于指导大众的修行,这些仪规包括《钟板堂当值规约》《引礼寮仪式》《告香仪规》《初坛戒范》《禅堂法器规矩(坐香规约)》《传戒仪规》《戒期启谏榜式》等。

  同时,虚云和尚还根据清规戒律,针对寺院各个堂口,制订了一整套规约,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律制的范围。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云门寺期间。虚云和尚所制订的规约,主要有《共住规约》《客堂规约》《云水堂规约》《禅堂规约》《戒堂规约》《爱道堂共住规约》《衣钵寮规约》《教习学生规约》《大寮规约》《浴室规约》《农场组织简章》等。这些规约,在虚云和尚的法嗣所住持的道场中,到现在依然被遵循着。

  民国十八年(1929)春,虚云和尚应国民党海军部长兼闽省主席杨树庄、前主席方声涛等官绅之邀请,住持鼓山。鼓山虽是闽中首刹,晚近以来,由于戒律松弛,管理混乱,寺院道风日颓,僧人习气垢重。虚云和尚来到鼓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于1930年正月制订了《鼓山涌泉寺安单规则》,以期整顿寺规,清理职事,革除陋习,恢复传统丛林的用人、传戒、坐香等制度。该规则在《海潮音》上发表之后,得到了当时僧界的普遍认同。虚云和尚在整理鼓山事务的过程中,遇到了罕见的阻力,尤其是先前那些通过出钱买得知客之职的僧人们,反对尤为激烈,其中竟有人暗中在大厨内纵火,欲加害于虚老。但虚云和尚铁肩担义,毫不退缩,将个人安危置之于度外,终于使鼓山的道风为之一新。

  鼓山之后,虚云和尚接着又先后修复了南华、云门、云居等祖师道场。每至一处,虚云和尚都坚定不移地秉持丛林的传统精神。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虚云和尚每修复完一处道场,即把道场交给他人住持,而自己依旧孑然一身,云游他方,从来没有想到要把这些道场据为己有,或者出于私心,留给自己的剃度子孙。虚云和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从不用自己的剃度弟子当侍者,从不把自己修复的道场传给自己的剃度弟子。回顾一下虚云和尚所修复的祖师道场,多是他家弟子当住持,或者是通过大众推举、抽签后,亦可由自己的法嗣当住持。虚云和尚所传直系法嗣,一般都不是自己的剃度弟子,不以是否在自己座下剃度为标准,唯以戒行清净、道心坚固、修行精进、能发心为常住做事为标准。早在住持云栖寺的时候,虚云和尚就有此规定:

  “住持退位,预先同退居班首、书记、大众商同,公举寺内外贤能。如人众多,须用桂圆书各人之名,于韦驮圣前拈签,以三次为准。无论十方子孙,均必具法卷。不定何家,无法卷者,须续本寺先代之法,不能接现在住持之法,然后方得入院。钟板揵椎,不能擅改。”

  虚云和尚之所以要这样规定,就是反对丛林子孙化,维护十方丛林的传统。

  在寺院职事的请用方面,虚云和尚也是严格按照传统丛林的规矩去做的,决不肯任人唯亲。他说:“僧众请职,必须量才,无论十方戒眷,不得私情取用;如请首领职事,当会同旧职事商请。” 现在回想起来,虚云和尚生前所修复的这些道场,到现在为止,之所以还能够保持着中国传统丛林的一些特色,与虚云和尚坚持传统的丛林制度、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戒律的范围之内的做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2、重视传戒、讲戒,引导出家众诵戒、学戒,从而达到知戒、守戒的目的。

  戒律,就个人而言,是修行解脱的根本;就道场而言,是维系道场清净的前提。古来祖师大德,凡住持道场,无一不重视传戒、讲戒,诱劝大众诵戒、学戒,知戒、守戒。虚云和尚非常重视戒律。他在《新戒堂看单便语略》中对新戒们开示说:“你们众位,既然发心求戒,当知戒法最为尊重,不但一佛推重,而佛佛皆然。故我释迦如来,临涅槃时,告大众曰:“我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者即是众等大师,如我住世无异此也。”所以世尊说一切法,无非劝人持戒。……夫戒者,乃生善灭恶之基本,超凡入圣之玄机,于一切法中,最尊最上,故称三学之首,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六度万行,不离于戒。……夫戒者,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戒,为一切之师。何也?过去诸佛因之成道,现在菩萨以之度生,未来行人由之解脱。故经云:“戒如平地,万善从生;戒如良医,能疗众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宝筏,能渡苦海;戒如璎珞,庄严法身……”种种譬喻赞叹,莫能尽说。以此推之,则守持戒法,可以成道利生,无复疑焉。如今你们众位,既发心求戒,必须要熟读戒相,专精律仪,方能严护威仪,坚守净戒。但愿众位,受戒后,总为人天师范。”

  虚云和尚从修复祝圣寺开始,一直到他圆寂,每年春天都依例开坛传戒,几乎没有间断过(除在云居山期间因受政治气候的影响不能年年坚持传戒外)。在《鼓山涌泉寺安单规则》中,虚云和尚就规定:“议每年传戒,自三月初十日起,至四月初十日圆满,于内专律仪,广明止持作犯,以基三乘……”在旧中国政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能够这样坚持年年如理如法地传戒,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传戒之外,虚云和尚还非常重视组织出家人诵戒和学戒。虚云和尚每住持一处道场,必定要求全寺僧众,在每月几个特殊的日子里,坚持诵戒,同时宣读共住规约。虚云和尚在《云栖寺万年簿记》中规定:“朔望诵戒,自住持以及清众,须齐到听诵。有要事须先陈明,如无故任意不到者,议罚。”《鼓山涌泉寺安单规则》亦规定:“议律为道本,不容忽略。诸佛半月自诵,凡小何能废置。今为调众方便,宽展时期。

  十四、三十诵《梵网经》,初八、廿三诵《四分律》。无论何人,不得擅停。违者摈。” 到现在为止,虚云和尚座下几位大弟子的道场,如云门寺、云居山、柏林寺等,仍然保持着每月初一、十五诵戒,宣读常住规约、民主检讨常住管理事务之传统。

  为了帮助僧众更好地体会佛制戒律的精神,虚云和尚还经常组织年轻的僧人学习戒律,有时候是自己讲,有时候聘请其他大德来讲。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鼓山春戒期间,虚云和尚特地邀请应慈老法师前来开讲《梵网经》。一九四三年六月,虚云和尚在南华寺专门开设了戒律学院以教育青年僧众。虚云和尚在《重兴曹溪南华寺…

《十六届:认识虚云和尚——虚云和尚的生平及其启示(明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