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七、出世间法九乘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七、出世间法九乘

  出世间法的九乘,大别为二,即共因乘,与不共果乘。前者指小乘及大乘的显宗,后者则总括密乘各次第而言。

  共因乘分三,即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前二为小乘,后者为大乘。

  密乘亦修菩萨行,这将菩萨乘专指大乘的显宗,只是为了立名的方便。因此,大乘显宗亦名“波罗蜜多乘”,密宗亦名“金刚乘”,此即大乘显密二宗的建立差别。

  不共果乘分外密三乘与内密三乘。外乘是事密(又名作密Kriyatantra)、行密(Ubhayatantra)及瑜伽密(Yogatantra)。内密则为大瑜伽(Ma- hayoga)、无比瑜伽(Anuyoga)及无上瑜伽(Atiyoga)。

  如是显三乘、密六乘,即成为九乘次第。

   ┌声闻乘

   ┌小乘─┤

  ┌共因乘─┤   └缘觉乘

   出世间法─┤    └大乘——菩萨乘(波罗蜜多乘)

     └不共果乘——密乘(金刚乘)

      ┌事乘

     ┌外密─┤行乘

     │  └瑜伽乘

  密乘─┤

     │  ┌大瑜伽乘

  └内密─┤无比瑜伽乘

    └无上瑜伽乘

  这里须要解释一下显密所别的名义。称为“共”,是指其理论而言,显乘与密乘都以同一理论作为根据,是故便称为共。如密乘行人亦须了知声闻乘所修的四谛、缘觉乘所修的十二因缘、菩萨乘所修的六波罗蜜多等。称为“不共”,是指修持的方法而言,密乘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跟小乘及大乘显宗有所不同,是故便称为不共。

  至于将小乘及大乘显宗称为“因乘”,那是依照西藏密宗的观点,他们所修,唯为成佛之因;而密宗则称为“果乘”,因为依密法修持,可得成佛之果。

  将上述两项定义融会,因此,便有“共因乘”与“不共果乘”的判别。

  显宗的人,对共不共的分判容易接受,但对因乘果乘的判别则多持反对,往往指密乘“即身成佛”为虚诞,甚至谤曰:成的不知是甚么佛。这类诤论,须要略加解释。

  密乘分判九乘次第,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将自宗高判,低判余宗,实质上态度却非常持平。以大乘显宗言,他们所修的是菩萨行,故判之为菩萨乘,可谓并非低判。修菩萨行只是成佛之因,盖必须经历菩萨的十地,然后始能进而得佛果,判为因乘,道理就在这。

  至于密乘自许所修为成佛之果,亦不是说任修外内密六乘皆可即身成佛,所指仅无上瑜伽乘而言,其余五部,因为是无上瑜伽乘的阶梯,因此便亦摄在果乘之内。

  然而说修无上瑜伽乘可得佛果,实际上亦是笼统的说法,此中仍有次第。

  无上瑜伽乘分为三部。即心部(Sems-sde)、界部(Klong-sde)及口诀部(Man-ngag-sde)。或称外部、内部、密部。其中口诀部复分三部,即随机、口耳及心髓。

  ┌ 心部

  ├ 界部

  无上瑜伽乘─┤   ┌ 随机

      └口诀部─┤ 口耳

  └ 心髓

  这里说口诀部复分三部,所据为敦珠宁波车(Dudjom Rinpochf)的说法(亦有将之分为四部,即外、内、密、心髓部,或称为阿谛、遮谛、仰谛、宁谛等)。本论论主龙青巴尊者一系的修习,即属于心髓部。

  西藏密宗仅许心髓部的修持可即身成佛,并未说凡修无上瑜伽乘可即身成佛。关于各部的义理,详见后说,知道了这些义理之后,便当不以判心髓部为佛果乃属高判。

  然而由此亦可知,并不是一学密乘即可成佛。如今传播密法的人,每每过份强调“即身成佛”,对道次第则末同时强调,这便失去西藏密宗的主要精神。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