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杰译: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止贡噶举大手印五支圆满道——密续教授精髓修法
止贡初祖吉天颂恭著
前言
冈波巴的主要弟子帕竹多杰嘉波(Phagdru Dorje Gyalpo, 1110~1170)之下衍生出噶举八小派,而其法嗣为吉天颂恭(Jigten Sumgon, 1143~1217)。吉天颂恭是尊贵佛陀的转世,全名为无可匹敌的就帕吉天颂恭波~伟大的止贡巴~然那师利(宝圣)(Kyobpa Jigten Sumgyi Gonpo, the Great Drikungpa, Ratna Shri);在西藏没有任何上师的弟子像他一样多。伟大的第一世蒋贡慈仁波切曾在他的「全知宝典」(Knowledge Treasure Text, Tib:She—ja Dzo)中赞说:
「群山都是止贡修行者,
遍野均为止贡守护人。」
许多尊贵的吉天颂恭的弟子都在一生中成佛。他是一切噶举巴之父;许多在他那个时代的伟大上师,都向他表达最大的虔敬和信心,并如此地接受了许多教法。从吉天颂恭直到现在,形成了一条无间的高度证悟的止贡瑜珈士传承,这些极著名者展露了如日、月之德行。
止贡噶举的主要修法是大手印五支圆满道(Fivefold Profound Poth of Mahamudra)和那洛六法,而其最圆满的哲学教本是「贡奇:一念」(Gong Chig),它有许多大学者的诸多注解;此外还有「大乘教法精髓」 (the Essence Of Mahayana Teaching, Tib:Thegchen Tanpa”i Nyingpo。藏音:德藏音:德千谭珮宁波)、「显经与密续二道次第” (the stages and the Path of Both Sutra and Tantra Form)等许多来自尊贵的吉天颂恭的圆满教授。
其中,大手印五支圆满道即涵括了一切尊贵佛陀的教法;其五道为:①菩提心的修习。 ②本尊修法。 ③上师瑜伽四身修法。 ④大手印修法。 ⑤回向功德。这五道修法的任何一支若不具足,则果实将无法成熟。下面即是此修法的略释;而关於「五支圆满道」的广大详细论述可见於许多其他典籍中。
以我身、语、意顶礼和皈依与三世诸佛无二,三界之中无可匹敌的伟大、无双之止贡巴;止贡巴之名称扬十方,他引领一切有情众生自轮回中解脱;这位伟大喇嘛的无止尽身、语、意事业持续不断而无极限。
一切内在和外在现象的不停变迁,一切有情众生因惧怕、怖畏而引起的极大痛苦,众生疲厌於惟可造成堕入下三涂恶业结果的执著与嫌恶行为。无论我们如何关切亲友眷属,都永无对这种需求的可能满。直到老、死至,我们的众亲友与累积的财富,在死时一点也派不上用场。世间法上,再怎么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一切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任何一个自认在智力理解和表达上聪明的人,仍不能离於执著与嫌恶;那些只想多得些宗教教授和外在修持的人,将来必为傲慢之魔所障碍;所以凡是想要努力修持珍贵的教法,并於此生中积聚功德的人应该确认,自己的发心并非来自对此生的贪执。
假如教法只是从「字面」上,或者相对性的传承所领受;而非得自「意义」或绝对的传承,那么它就像「廉价牛奶」般——淡且薄得失去本有的乳脂。禅修者若因恐惧死亡而放弃俗世事业来修行,以求死後的一种适意之生活,将因思及生活所需,而仅能经验到少许的修持。即一个行者禅修於一处与世隔绝之地,若缺乏虔敬心和信心,他必将无法实现本然状态。
如果行者认为他的三摩地修持已经够了,但却无法和事物关连在一起,将之生起於自心中并了解他们的互相依存本性,那么他将无法整合世间的现象到他的修行中。而如果行者无法修持自我意识,那么行者的修持成果将会被妄想与外在环境所轻易地驱散。且行者若未能自「加持」或证悟的传承来领受法教,必将不可能成佛。一切俗语和书籍不过是过剩的行李罢了。
本教法系从金刚持之体验与证悟,毫无中断地传承至今。三世诸佛之道、修持和噶举巴喇嘛们的旨趣,三藏之心要及四部密续之精髓,即是五支圆满道。就算是屋顶坍塌,大地裂开,巨石砸在我们的左边,大树在我们的右边劈裂,修习这五法亦仍是绝对必要的,并且千万不要受未证之师的伶俐话所干扰。如果行者修持了五法,并且保持在如是的自性中,那么一切过失都将被转化成功德;一切障碍都将被转化为成就;并且行者可能在一生中成就与金刚持的身、语、意毫无分别。
在这个修法的初步,行者不应有任何对此生的执著——即使微如发稍;并且应该待在如坟场、森林、树丛或空的洞窟等舆世隔绝的处。在这样的一种地方中,无论环境对身、语、意是苦是乐,行者都要专注在非二元对立的本然之上。在《东巴琼哇》(Dompa Jungwa)密续典籍中说道:
「修行的瑜珈士应该待在一个舆世隔绝之处,
如坟场尸林,
并且一心禅修。
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行者应背部坐直,不躺下或弯靠後侧。
应完美的坐在具有五种三摩地特质的圆满莲花坐姿中。」
菩提心的修习
行者的发心是了解万法无常;此生的一切事业和财富均如水中泡沫;而如虚空的无量众生,都曾是我们无数过去生中的父母。但这一切有情众生,因为染污、我执而执著地造作了许多恶业、嫌恶和无明,也因此他们正毫无依怙地徘徊浪荡在轮回的六道中,经历著难以想像的痛苦。
一旦穿戴了发心的甲胄,行者便应以身、语、意行善行直至死亡。特别地,行者必须从这难得的一天,这难得的时刻,开始身、语、意的善行。行者应为一切有情众生得以得乐、离苦、成佛而从事这身、语、意的修持。没有了这种发心,无论你修什么也不会引领至圆满的道路。有了这珍贵的发心後,一切身、语、意的事业活动,都将引领行者到圆满的道路——佛果。
这种发心不应只是在心中的相对方式,而是要从行者的生命精髓、行者的心里、行者的骨髓中所生出。如果有人去抢劫、去杀、令人伤残或中伤诋毁,而行者亦以忿恨的行动回报,那么他就只是个挂名的菩萨罢了。一个真正的菩萨是愿一切有情众生——特别是:恨他的仇敌、恨他的邪神恶人、以及在他解脱、成佛道上障碍他的魔鬼,得离苦,并臻於圆满彻底之境界,愈快愈好。一位真正的菩萨无私地修持、趋向这个尽头,并且布施其身体、财富,藉由对一切有情众生之善行而积聚功德。
本尊修法
行者需以菩提心修本尊法。本尊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本然身形,故行者并不观想蕴(skandhas)、十八界(dhatus)、与十二处(ahyatanas),因那即是无始以来的五方佛、五方佛母和菩萨们。在荣耀的《圣三补底密续》(Shri Sambhuti Tantra)中说:
「五蕴——那是五方佛;
金刚界即是诸菩萨之壇城;
地大即是慧眼佛母(Buddha Locana);
水土即是玛玛齐佛母(Mamaki);
火大即是白衣佛母(Pandara—Vasini);
风大即是三味耶度母(Samaya—Tara)。」
我们从无始以来就是佛,只因未能认识他而停在普通的形相中。如此,亦无法展露佛之事业。譬如我们若未能认识满愿宝,而令它置於土中,那么它将永远无法满愿。当行者从珍宝的喇嘛处接受教授时,行者令一切蕴、界、处都如佛般地真实化。这就是荣耀的嘿鲁噶(Shri Heruka)的本性,佛父母(yabyum)双运,非二元对立之智慧身。行者清晰地观想颜色、穿著、庄严与佛之身相。藉由以菩提心而修持此观想,可令行者证得共与不共成就。此本尊身加持并转化一切外在现象,利益自己,并带给一切有情众生安乐之因。因此行者应不断地认识这本尊,并且修习他,若以为有一天我们在现在所观想之不净身,将为一个修持後所得之不同身所取代,这种想法便落入了相对二元的怀疑和希冀迷惑中,在荣耀的《三补底密续》中说:
「此身是佛——
此外无他。
行者若相信佛在此身之外,
即为无明之遮幕所盲。」
上师瑜珈四身修法
修持本尊法时,行者应观上师为三世诸佛身、语、意之精要,并令自心保持与上师之身、语、意无分别,如此一切障碍将被遣除,而行者将可证得相对和究竟之安宁、智慧和喜乐。《喜金刚本续》中说:
「无法表达料想的智慧
不可能在外被寻获——
它只能在对上师的深切虔信
以及行者善业的开展中被发觉。」
介绍自觉智慧给行者的上师,他这样的加持行者更较三世一切佛慈悲,他就是一切诸佛的精要化现。若行者禅定在自心中央之上师上,并不断地完全虔信地祈请,行者必将可证得佛之一切特质。在《大圆满密续》(大阿底鈎巴密续,the great Atikoepa Tantra)中说:
「在密法的修持中,
观想慈心上师在心中;
在手掌中,
以及在顶轮上的行者——
必将证得千佛之特质。」
在《幻网密续》(Cyutruldrawa Tantra)中说:
「不近,不远,
却一直未分离。
行者三时当顶礼,
并置上师於心中。」
若行者未对上师具有绝对的信心或视他为凡夫,则行者所接受的任何加持,都将不会在超现实全知的智慧上有所结果:即使行者哀哭悔恨、顶礼、婉转打探、忍受苦行的剥夺也不行,因为在上师的清净之地中,行者已种下了错误见地的种子。在《密集金刚本续》中说:
「无桨,船不能…
《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止贡噶举大手印五支圆满道 密续教授精髓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