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九 禅修要诀

  禅修要诀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三、六力

  (一)闻力。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四作意

  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五、五种验相

  (一)陡山水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样。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二)峡谷水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三)大江河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四)离涛大海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五)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六、九住心

  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一)安住心

  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以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修无常等等也是一样,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就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阶段,要度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

《慧灯之光九 禅修要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