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下▪P14

  ..续本文上一页

  观察修(观)和安置修(止)不能偏废,也不能认为互相违背。没有胜观的观察修,无法产生寂止的安置修,同样,没有寂止的安置修,也无法增上胜观的观察修。楚西降央多吉在《定解宝灯论》的注疏中总结第四问题的意义时说:比如一个容器,里面未装精华当然没用,而仅有精华没有容器也不行,正象如此,观察修、安置修、有自相、无自相都需要。

  从第三、四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另外看出:若没有闻思,不知有胜观,相续中未产生定解,如此修行,不是事倍功半,就是误入歧途。又若只是想广闻博学,获个班智达之类的美誉,而耽著于文字,象藏族谚语所说的,“在书上跳舞”一样,不往相续里面修,不将所学的妙法运用于修行中,这就象到了宝洲,看到了一个如意宝,取来看看放在一边,又看到一个如意宝后,取来看了一下,又放在了一边,最后一个也没拿到,空手而返,将来必定后悔不已。无等达波仁波切曾说:闻思后若不能如法行持,则所得之法反成堕落之因。如此学《定解宝灯论》,也是枉费心思,并无多大意义。

  对《定解宝灯论》我们应多读多看,学院里的其美仁真堪布在学《定解宝灯论》时,将一天所讲的内容看二十八遍、多至四十八遍,相续中慢慢忆念这些金刚句,理解后,便按此去修。我们应该先背熟《定解宝灯论》,接下来理解其中意思,再进行思维观察,然后祈祷以全知麦彭仁波切为主的传承上师,并安住于观察得到的定解而修行,这样肯定一天比一天好,一个月比一个月好,以前很重的烦恼会越来越轻,逐渐既能获证殊胜果位。

  丙五、第五问题:胜义谛和世俗谛何者为主要

  分二:一、破他宗;二、立自宗。

  前面几个问题已分别阐述了基的正见,证悟此正见的是声缘还是佛菩萨,以及入根本慧定的前行和正行的修法。本问题阐述宁玛巴自宗以二谛双运安立基道果及九乘次第等的观点,并归纳为“(纳)/者远离诸名称”。

  丁一、破他宗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

  二谛其中何关要?

  流浪者问仙人:胜义谛和世俗谛中,何者是主要的?或者二者是平等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基、道、果及九乘次第的安立。而自宗和他宗对此回答并不相同。他宗对此回答有二种:一者认为胜义谛更为重要;另一者认为世俗谛重要。首先辨析他宗胜义谛重要的观点:

  有说胜义极重要,世俗幻相知所断,

  胜义不是迷乱故,胜义即是清净见。

  噶举派的有些论师、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和果仁巴大师及其弟子,前代中观论师仲那巴认为,胜义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一、世俗谛是依烦恼与业障而产生的迷乱妄相,是应被遣除的所断法。二、而胜义谛是法界的本面,不是迷乱妄相,是应证悟的所证法。三、依胜义谛理论所抉择的胜义谛见解是无作的、清净的。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这些论师提出以胜义谛为主要的观点,是为了使弟子们对轮回中由无明所产生的内外不清净法产生厌离心,遣除他们相续中的我执与法执,这是论师们以大悲心与智慧所流露出的暂时殊胜方便,是极有必要的。但是若以教证、理证加以辨析时则成了不了义的观点。首先是其教证之根据:

  世俗不迷若真实,胜义不得空性故,

  彼语如是虽说之。

  世俗之显现法如果不是迷乱的而是真实的,则在胜义谛中,其不能成立为空性。故世俗谛是迷乱的,而胜义谛是真实的,而且经论对此有教证。“虽”字是转折词,连接下文。

  他宗认为:如《入中论》第六品中云:“说见真境名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及“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慧日破除诸冥暗,智者达空即解脱。”等教证足以成立上述三条理由,从而成立其“胜义谛极重要”的论点。

  宁玛巴自宗也承认上述之教证,但在二谛的关系上却不同。在二谛的相互关系上,有部认为现不是空,空不是现,现是所破的对象,空是所证的目标,现与空不能双运,犹如水与火不能结合在一起一样。如果二谛在究竟法性上是这样的关系,则可以成立“胜义谛极重要”的观点。但自宗认为二谛不是这样的关系,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释》中阐述了现空和实相、现相两种二谛。此处阐述的是第一种二谛,在究竟之法界上二者是双运的、一味一体的,不存在何者更为重要的可能。在暂时承认二谛时,二者是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也不能说何者更为重要,二者是不能互相脱离而单独存在的,本论第七问题亦云:“是故永时彼二者,一有一无不容有。”故而仙人回答说:

  既除世俗法之外,少许不得胜义故,

  彼二方便方便生。

  离开了迷乱的世俗法之外,根本不可能另外找出一个胜义的空性,因为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就象在火之外不可能找出火的热性来,或除火的热性外不能找出火来一样。世俗的缘起法在显现时本身就是空性,也正因为是空性才可以缘起显现。二者是不能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世俗与胜义这两者互为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对凡夫众生而言,世俗是方便,依靠世俗抉择胜义理论等的方便法可以证到方便所生的胜义空性。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第六品中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而对证悟的圣者来说,则不仅如此,胜义谛也可以成为方便,世俗为方便生。《入中论》第六品中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中论》第二十四品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月称菩萨在《显句论》中也类似的教证。

  中观的四步次第修法中,首先抉择一切显现为空性,其次抉择现空为双运,然后抉择双运远离四边戏论,最后抉择为大平等。对中观的这四步次第修法应完全理解,否则很难深入学习显宗的了义教法。

  在密宗中,新、旧密续都认为世俗与胜义平等一如,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在新密续中,是以世俗谛的生起次第和有相圆满次第的方便,来产生方便生的遍空虚空的金刚智慧。在旧密续中,按《大幻化网根本续》的观点,世俗的不清净现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暂时清净为有相天尊,究竟清净为大乐光明,且与大等性一味一体。又方便与智慧、现与空、本尊与本尊母,这些在幻化时虽在反体上有区别,但二者实为一体,因此现与空是无二的大双运,没有主要次要的区别。

  又大圆满的彻却是修本来清净,妥嘎则是修光明顿超。但这两者同时又是双运无二,不存在主次之分。

  上面从中观乃至大圆满极密窍诀部中都可以看出,现空二者互相之关系在所境上都没有高下、主次、殊胜与低劣之分。在能境上则有所不同,在有无明分别心的众生前,现空是不同的法,并且正好相违,现法是堪忍实有地存在,空性则是断灭的空,正因为这样的执著,众生才转生在轮回中。而具有无漏智慧的圣者则已见到了现空无二大双运的实相。

  全知麦彭仁波切以他的大慈大悲在颂词中对我们作了清晰的辨别,对这些金刚句应牢记在心,时常忆念观察,否则要破掉心中的执著便很困难。

  凡夫一般都认为显现是实有存在的,只有在以胜义理论进行观察时才会了知它的虚妄不实,但真正现量的感受只有在修了法后才能体悟到。

  下面讲世俗中有事与无事是以缘起而平等存在,在胜义中则现空都远离了四边,是无二的究竟双运:

  不依所察之有事,与彼无事皆无有,

  是故有事及无事,二者缘起许相同。

  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归纳了《中论》、《入菩萨行·智慧品》、《六十正理论》、《显句论》中的观点。“有事”指有作用的缘起显现法,如经堂中有的宝瓶;“无事”指没有作用的观待法,如经堂中没有宝瓶。即若不依靠所观察的有事法,则关待彼有事法的无事法也不存在。从有事与无事相互观待而存在上说,二者的缘起是相同的。比如经堂里早上放着个宝瓶,下午已被拿走后,可以说宝瓶不见了,这是观待于上午有宝瓶而言的。假如根本没有宝瓶则不会有宝瓶被拿走等事。因此若没有世俗有事法,便根本不会有无事法。

  因此从所境角度来说,有事与无事在世俗上都是假立的缘起法,两者观待而成立。从能境角度来说,无事是众生第六分别意识前的所知法,而有事则是众生无分别意识前的所知法。这与自空的观点一致,在印度,般若自空大都遵循月称菩萨的观点,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说过,依靠灯可有灯的光。同时与他空如来藏光明的观点也相一致,因为如来藏光明是世俗显现法,它与空性一体,互为双运,这两者也没有主次之分。

  另外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因空性是第二转*轮中所宣说的,而比空性还要了义、深奥的是第三转*轮和妥嘎中的光明,由此便认为光明比空性更为重要,空性仅在次要的地位。应该知道不同的经典阐述法界实相时,虽其着重的侧面不同,如第二转*轮着重于空性之反体,第三转*轮着重光明之反体,但应知在所知的实相上空性与光明实际是不可分开的一体,就象世俗中的火和火的热性一样,不可能有主次高下之分。正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了分别执著,才会有如此的非理念头。经典中有时着重宣说空性,有时着重宣说光明,一句话中往往有着外内密的许多意义,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如有些经典中说要杀父母亲,如果看到了这句话便跑去将现世的父母杀死了,则显然是很愚痴的行为。这话实际上是说,无明是众生转生在轮回的近取因,故应遣除这如轮回的父母亲一样的无明烦恼。

  下面讲若认为在究竟上空性更重要则有过失,从而破遮其观点:

  若以空执断现相,空性现于缘起性,

  染污龙树之善宗。

  如果认为胜义谛空性极重要并执著要从闻思或修行后产生的空…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