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这是圣者各别自证智的境界,其中从空分讲无有一切承认。所以在安立般若空性或同他宗辩论时,应一切皆不承认。另一方面,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使其获得究竟之佛果,务必观待于众生心识之行境,而安立基道果,以及世俗中一切能有助于证悟法界之诸法。此亦为圣者后得或佛尽所有智之境界。中观应成派正是基于此,而安立了二谛。所以对不分入定与后得,一概不承认或一概有所承认之观点,应加以遮破。
另外,对于胜义中有承认的观点,如自续派所着重抉择的单空,随理唯识的依他起,小乘的无分刹那、无方微尘的承认,则偏于细分的断常边。承认诸法有实有自性,或一切不存在的现世美外道,也偏于粗分的常断边故,皆应加以遮破。
若以应成派之胜义理论加以观察,自续派所许的观点堕于细微之断边与常边,因其分开二谛,在世俗中承许有诸法的显现,在胜义中承许单空。依究竟胜义理论抉择究竟法界时,抉择出的不是双运法界,而唯是单空,故堕于断边,既然所抉择出的不是双运法界,则未遮破世俗显现法,故又堕于常边。
如是随理唯识也堕于细微之常断边。其许遍计法空故,堕于断边;依他起不空故,堕于常边。
小乘经部有部所承许之观点,也堕于细分的断常边,因为胜义中许有无方分之微尘与无时分之刹那故,堕于常边;承许无有粗分色法心法故,堕于断边。
外道现世美堕于粗分之断边;数论派等四常见派堕于粗分之常边。
是故,依于无垢光尊者善说的加持力可以了知,下下宗派的胜义谛,为上上宗派的世俗谛,唯有应成派最为了义,远离一切粗细之边执与戏论。
丁三、遮破依此而着重建立有承认之他宗
着重于有承认之他宗观点:
依此雪域有智者,唯一又复极建立,
自宗具有承认方。
雪域某些智者如玛夏香追及其弟子等,依于此而认为:中观应成派自宗若以胜义理论加以观察,无有成实故不承认成实,但承认单空及有不观察世间共称名言之承认。并以教理唯一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此着重加以建立。
格鲁派的一些大德认为:中观应成派不仅在世俗名言中有承认,即建立了基道果及因果等,而且在胜义谛中也有承认,并广引教理对此着重加以建立。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章中认为,中观应成派依靠龙树菩萨之中观论典抉择二谛法,首先安立世俗谛与胜义谛,世俗谛是显现不空之缘起法,而胜义谛是单空。依胜义理论产生单空的中观正见,又以世俗谛正量抉择缘起之世俗法,如是可以远离断见,产生因果等正见。世俗缘起法是“柱子以柱不可空”等之缘起法,承认因果、前后世等,否则是断见。胜义谛是单空,而且入根本慧定时,也有单空之执著,否则堕于雪域以前的“无念和尚宗”。如是分开二谛,安立世俗谛与胜义谛。在此基础上积累智慧资粮与方便资粮,二资圆满后,依靠方便资粮获得色身,依靠智慧资粮获得法身。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第六品中也认为,中观应成派依, 胜义理论, 所抉择法, 界的究竟, 观点,即是单空。在《中论释——理海》中认为:中观应成派在二谛中都是有承认的,在胜义谛中须承认单空,真正通过胜义理论圆满抉择般若空性的唯是应成派,但是一些前代中观论, 师承许中观应成派之自宗是无有任何承认,此与“无念和尚宗”相同。因此,宗喀巴大师依《六十正理论》认为:一切众生通过积累二资粮而获得色法二身之佛果,此为中观派甚深不共之理。
其弟子克珠杰等格鲁派诸大德们,也对前代中观论师所承许的观点,即应成派究竟中一切不承认,世俗也无任何承认,仅随顺世间人所许而承认,进行了破遮,认为这种观点堕入断见,故应如宗喀巴大师分开二谛,二谛都有承认。
下面分析此乃未善加辨别之观点:
彼亦若未善辨别,性义一切不成故,
亦难断定有承认。
彼亦,若对入定与后得的细粗中观等,未各自善加分别,而建立一切时位皆有承认者,由于胜义实相之法界中,不成一切有无等任何戏论故,仅建立中观应成派自宗何时皆有承认的观点,是极难以成立的。
中观有根本慧定之果中观、细中观、慧中观,与后得之因中观、粗中观、识中观,根本慧定中,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承认。而出定后得时,有二谛及二谛中诸法之承认,即承认如幻如梦之诸法。对此若未善加辨别,仅仅承许有二谛及二谛中所安立诸法之承认,则不应理,也不成立。
所以宗喀巴大师的观点非为了义,其密意是为了度化中下根弟子,着重建立了出定之境界或随顺众生心识行境而建立了如是观点,若承许此为最了义,则被教理所害。另外,若把此观点与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及《对仁达瓦上师之汇报书》中观点相对照,也可了知此为不了义。
大乘学道者,应观察自相续,究竟具备了什么样的正见?有什么样的修法与证悟?有哪些地方不应理?这样才能增上功德,成就佛果。否则,如果仅仅依据一切不承认,而认为不需要修法,则堕入“现世美”之断见。一切不承认是入根本慧定的境界,自己是否安住在这个境界中呢?若没有安住,则不是不需修法,而是必须积二资、忏二障,才能证得这个境界。在究竟上应修一切皆不承认之大空性,否则与修外道不可思议我等有什么差别呢?所以善加辨别因果中观极为重要。
下面阐述理由:
所谓中观之自宗,即是以理作衡量,
中观宗之究竟义。此外一切非自宗,
因为中观自衡量,彼者不可成立故。
如是,所谓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自宗,即彼之究竟胜义实相义,纵以胜义理论如何观察衡量也无有丝毫违害。除此之外,于名言中所作的一切承认法,非为究竟应成派自宗观点,因为若以抉择胜义实相的理论进行观察衡量时,一切都不能成立故。
为什么有承认之观点不是应成派的究竟自宗呢?因为应成派之究竟自宗,即是应成派以胜义理论所抉择出的究竟实相义,也即是入根本慧定之境界。于此究竟实义中,没有有无等一切戏论,故有承认之观点非为应成派之究竟自宗。其之根源,在于未对入定之细中观与出定之粗中观善加辨别。故应采纳龙钦巴尊者之观点,对有承认与无承认善加辨别而安立。
若是凡夫,则应修菩萨出定之修法,即分开二谛,积资忏障,并如本论第四问答题中所述,以伺察、轮番、安置修习单空或离四边之大空性,如是以无欺之缘起力,可由粗中观之修法而证入细中观之根本慧定。
在有所证悟、弘扬中观时,一方面应分清粗细中观之时位,另一方面应着重弘扬应成派离一切戏论、一切不承认的究竟不共观点。此为第二转*轮般若空性之究竟意趣,以此正见为基础,则易于修持真正的他空如来藏及大手印、大圆满等修法。否则无法破除实执,无法生起出世之胜观智慧,故历代传承大德,尤其是弘扬大圆满者,对此中观应成派大空性正见皆特别重视。
再进一步阐述理由:
是故要是承认者,自成观察之承认,
以理比度能立之,胜义中成承认故,
彼成观察堪忍处。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是故,应成派究竟自宗若如名言中之承认而承认,则自然应成为是以胜义理论衡量而得之承认故,虽然他宗未直接承认世俗法应有自性,但以正理可推知,因此承认是以胜义理论观察而成立,因此,名言中不观察共称的承认于胜义中反而成了实有,并成为胜义理论观察的堪忍处。如是则有应成派对自续派所发的三大太过:名言应成堪忍正理观察;应成不能破胜义生;圣者之根本慧定应成破灭诸法之因。
有者认为:应成派胜义理论不破世俗显现法,也破不了世俗显现法,因为法界是现空双运,若破显现,则非为双运。然此非理,因为所破分为理所破与道所破。理所破即是一切分别心与分别心的所缘境,如有边、无边、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等粗分及分二谛现空等细分的法,所以凡夫前之山河大地瓶柱等不清净显现法,及如来藏大光明等皆是所破,皆是大空性。道所破指法我二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障碍,故不能承许圣者根本慧定中有凡夫前的不清净显现法,也不能承许有不是空性的如来藏。详见《入中论日光疏》。
若为避免上述太过,而承许自宗仅仅是无有任何承认,则也不应理:
如果自宗非承认,自有承认皆相违。
如果说不观察随顺世间的承认,不是应成派自宗的承认,则与前许如同世间凡夫所承认而承认的自语相违。
格鲁派认为应成派在安立世俗谛时,不承认为自相有,也不承认为唯识,而是随顺世间凡夫所承认的那样而承认。如《入中论》第六品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所以若承许应成派自宗无有承认,则与此相违,故应许应成派有承认。
下面再对格鲁派的观点进行破析。对世俗、胜义中的二种承认,何者为自宗,或各自皆为自宗进行观察,首先提问:
自宗观察不观察,已有二种所承认,
此二必定真实者,则问各自为自宗,
或者彼二为自宗?
格鲁派在解释应成派时认为其有两种承认,在用胜义理论观察胜义谛时,不成实有,承认单空;不观察时,如同世间凡夫共称名言而承认。此二种承认如果是正确的话,则问二者中的某一者为自宗呢?还是二者共同为自宗呢?
其次依次破析如何回答皆不应理,先破承许其中一者为自宗不应理:
若谓各自违另一,有者不是所承认,
无者若是所承认,所谓有者之承认,
世俗中亦不合理,唯已承认无者故。
如果说二者中的一者是自宗观点,则另一者应不是自宗观点,因二者直接相违故。例如,若有承认不是中观自宗的观点,无有承认为自宗的观点,如是则自宗不观察世间共称名言的承认,就不能承许,因为唯承许无承认为自宗观点故。
如果仅仅承许有承认的名言或无承认的胜义单空中任一者为自宗观点,则另…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