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二
元魏天竺叁藏菩提留支譯
一乘品第叁之二
善男子。菩薩複有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精進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精進。能速覺知諸佛法海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二者精進。能速往詣諸佛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叁者精進。能遍十方供養恭敬一切佛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四者精進。所作之業能稱一切諸佛意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五者精進。能勤化度一切衆生不生厭足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六者精進。能置衆生諸佛法中趣解脫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七者精進。速能令諸一切衆生離諸愚癡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八者精進。速能悉與一切衆生諸佛智慧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九者精進。速能清淨諸佛國土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者精進行。能建立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爲諸衆生行菩薩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一者精進行。能于一念中遍諸佛國種諸善根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二者精進行。能遍詣一切諸佛國土成無上道轉大法輪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贊歎精進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爲衆生 修行菩薩行
速成無上道 精進最第一
如來無量劫 所行諸苦行
一切皆能忍 不生怯弱故
是故諸佛子 欲速成佛道
常當勤修行 精進波羅蜜
菩薩行精進 能速到勝處
過諸百千國 供養觀諸佛
菩薩求大樂 爲拔衆生苦
修行菩薩道 堅固不轉退
能爲諸衆生 無量百千劫
受苦無懈怠 皆由精進故
願我常精進 清淨佛國土
次願能覺知 一切諸佛法
能遍諸佛國 轉大妙法輪
願諸衆生類 一切皆覺知
悉入大乘中 離余乘魔界
滿足諸大願 速到無畏地
菩薩精進故 能于一念時
覺大菩提法 開示涅槃門
化作無量身 遍滿十方國
爲利益衆生 示如是勝事
善男子。菩薩複有十二種觀行禅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禅定。能滅一切諸煩惱染。菩薩應修禅波羅蜜。常無分別心故。二者禅定。心住寂靜念不散亂。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不取諸境界故。叁者禅定。心無所著能滿諸行。菩薩應修禅波羅蜜。能過叁界故。四者禅定。能出世間不著諸有。菩薩應修禅波羅蜜。過世間故。五者禅定。能觀勝法心無疲惓。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不以爲足故。六者禅定。柔軟自在不隨禅生。菩薩應修禅波羅蜜。自在轉諸禅故。七者禅定。得無相心不見諸物。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以離諸相故。八者禅定。心淨能照無量境界。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以過有量諸叁昧等呵責過故。九者禅定。能滅觀心不見能觀。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以得寂靜心故。十者禅定。證柔軟心滅諸覺觀。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以得調伏心故。十一者禅定。心能寂滅一觀諸根不動。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十二者禅定。心能于諸法中有大方便。菩薩應修禅波羅蜜。以能不舍大菩提心故。何以故。以諸菩薩住禅波羅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禅波羅蜜故。不起邪見心。住禅波羅蜜故。不起憎愛心。是故諸菩薩能降一切學諸禅定聲聞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禅叁昧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禅波羅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贊歎禅波羅蜜。而說偈言
欲修無漏智 出離欲淤泥
滅除諸業障 禅定最第一
禅定難思議 是諸佛境界
二乘諸凡夫 叁昧不能知
大地諸山海 劫火能燒除
若心住禅定 安隱無損害
如來智慧日 無漏摩尼珠
不從余處生 禅定海中出
是故諸佛子 求佛大智寶
當除散亂心 念禅波羅蜜
諸菩薩禅定 寂滅諸煩惱
是故智者說 勝修余禅者
深心常寂滅 不樂諸境界
能攝諸亂心 住勝涅槃處
菩薩修禅定 叁界無所住
是故不依止 彼非依止處
菩薩禅能過 世間出世間
是故叁昧勝 勝世間二乘
菩薩禅柔軟 隨意無挂礙
是故能回轉 生于欲界中
菩薩所修禅 勝余一切觀
諸禅非究竟 故佛說勝者
菩薩禅無量 從于勝境生
離諸衆生相 及離諸垢法
是故諸菩薩 所修禅定勝
降修余禅者 及諸少分禅
菩薩一向觀 清淨諸境界
如是所修禅 從慧方便生
正智爲根本 不起邪見心
是故菩薩禅 無有可譏嫌
菩薩入禅定 不住有無中
以觀實境故 能離有無相
如是勝智禅 不同余境界
羅漢辟支佛 智慧悉迷悶
善男子。菩薩複有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般若。遠離諸垢能發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離諸黑闇法故。二者般若。悉能覺了諸闇障礙。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照除煩惱稠林故。叁者般若。能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離一切諸無智故。四者般若。如犁耕地除諸草穢。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拔諸無明根本故。五者般若。如利鐵鈎隨意琢斫。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鈎斷諸愛網故。六者般若如金剛杵不爲一切諸物所壞。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破碎煩惱山故。七者般若如大日輪離諸雲翳。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幹竭一切煩惱諸淤泥故。八者般若如大火聚燒諸穢草。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焚燒業煩惱樹故。九者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闇心不迷諸法故。十者般若能住寂滅究竟實際。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所有故。十一者般若能滅有相心無分別。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相故。十二者般若能成無願心無求樂。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過叁界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贊歎般若波羅蜜。而說偈言
究竟斷有種 安隱入涅槃
諸波羅蜜中 智慧最第一
譬如世間燈 能破一切闇
亦如高幢火 世間最勝觀
一切諸如來 出離諸有流
降伏四魔衆 智慧爲猛將
諸佛子若欲 自利利衆生
常當勤修行 般若波羅蜜
譬如犁耕地 能除諸荒穢
智滅疑愛草 如犁耕淨地
帝釋金剛杵 滅惡阿修羅
智碎煩惱山 能壞亦如是
一切諸如來 說于智慧力
猶如夏中日 亦如世間燈
能竭煩惱海 照除無明闇
以體出世間 無漏火明故
智慧能割截 無明癡闇樹
猶如快利刀 剪除諸細草
智如摩尼珠 平等照世間
如空無分別 不住有涅槃
智慧心自在 決定于一切
能斷諸疑悔 及斷所有問
說世間惡報 及顯涅槃果
普示諸衆生 如闇示明燈
諸佛明月眼 現見諸法相
諸菩薩同彼 無垢智修行
如人夜執燈 去處皆明了
生死黑闇中 慧明能度彼
善男子。菩薩複有十二種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方便不離涅槃清淨境界。而現世間垢濁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二者方便不離一處寂靜境界。而現世間愦鬧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叁者方便不離禅定甚深境界。而現世間王宮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四者方便不離清淨無功用境界。而現世間功用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五者方便不離無生真實境界。而現世間生此退彼退此生彼諸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六者方便能過一切四魔境界。而現世間降魔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七者方便不離一切聖人境界。而現世間凡夫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八者方便不離能出世間境界。而住世間諸有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九者方便不離一切智慧境界。而現世間無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者方便不離菩薩實際境界。而現聲聞緣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一者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衆生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二者方便力能入諸一切平等境界。而能示現諸魔境界故。菩薩應住方便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住方便波羅蜜得大利益。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贊歎方便波羅蜜。而說偈言
一切諸菩薩 行諸波羅蜜
若無方便者 不能到彼岸
自利亦利他 住世間涅槃
如是無淨染 皆由方便故
一切諸如來 所行諸境界
二乘不思議 斯由方便力
是故諸佛子 欲行如來事
常當勤修行 方便波羅蜜
菩薩常清淨 方便利衆生
實無諸欲垢 示現行染行
涅槃池中浴 方便現諸有
是名諸菩薩 不住于二邊
身口意常住 第一義寂靜
爲利益衆生 方便同世間
如蜂入華林 不專采一華
菩薩方便行 一切諸境界
或現種種相 殊妙莊嚴身
遍諸宮女中 行于放逸行
或現在地獄 救諸苦衆生
雖現如是相 常不舍禅定
不舍諸叁昧 而現散亂中
示現行損害 是名方便力
菩薩已能離 一切有爲行
于諸有無中 亦無分別心
雖現行諸染 不生妄欲火
方便中示現 分別有爲相
菩薩于諸有 不生亦無退
示現生退事 方便智力故
棄舍魔業處 住佛境界中
智慧不怯弱 示現諸魔事
菩薩大悲力 奮迅方便智
住聖無上處 而現凡夫事
以入諸法相 知諸法體空
常處于涅槃 而不舍世間
諸法自體空 寂靜及無相
爲利益衆生 相好莊嚴身
無癡現無智 無嗔現無慈
而能益衆生 是名爲方便
菩薩摩诃薩 住彼如是處
是名示聖人 種種諸方便
複次諸善男子。如來應正遍知。更有方便。汝等應知。何以故。諸善男子。諸佛如來。有十二種勝妙功德。猶如醍醐。于諸味中。最爲勝上清淨。第一能淨一切諸佛國土。如來于中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等十二。一者示現劫濁。二者示現時濁。叁者示現衆生濁。四者示現煩惱濁。五者示現命濁。…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