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九十七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覺以不覺諸法自性故。所以。華嚴經頌雲。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爲主。隨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叁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爲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諸心法中。起衆邪見。爲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爲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逈絕行迹。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複遺余。心空見滅。亦複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緣。服于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善男子。自覺悟心。有四種義。雲何爲四。謂諸凡夫。有二種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雲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善男子。賢聖二心。其相雲何。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釋曰。凡夫二心者。一根境同緣心。此則和合而生。無有自體。凡夫執實。故說爲空。二離根境心。即是真心。不從緣生。若了此心。即真發菩提之道。賢聖二心者。一理智心。即第一義谛。空有兩亡。性相俱寂。二境智心。即隨緣俗谛。真俗雙照。理事相含。若入宗鏡之中。總前凡聖四心。或入相資門。若聖若凡。交徹無礙。或入相泯門。若一若多。冥同性海

  成具光明定意經雲。何謂廣一心。曰。孝事父母則一其心。尊敬師友而一其心。斷愛遠俗而一其心。入叁十七品而一其心。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衆煩亂而一其心。多欲多诤多作多惱。于是之處而一其心。褒讪利失善惡之事。于是不搖而一其心。數息入禅。舍六就淨而一其心。身自能行。複教他人。此謂廣一心也

  文殊師利問經偈雲。若見有一法。余法悉應見。以一法空故。一切法亦空。釋曰。心有法則有。心空法則空。萬法一心宗。空有皆無寄。舉一例諸。悉歸宗鏡

  大乘千缽大教王經雲。曼殊室利菩薩。對世尊大衆菩薩前告言。若有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衆生。志求無上菩提。修持真實佛金剛聖性叁摩地一切法者。一切法。即是一切有情心是也。爲有情衆生心地法藏。有煩惱種性。煩惱種性。則是菩提性者。有情心處。本性真淨。空無所得。是故有情心。是大圓鏡智心處是也

  摩诃衍寶嚴經雲。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不知此法。亦複如是

  文殊悔過經雲。文殊師利言。人民所行衆德本者。志性各異。使入總持光明之慧。其有諸天一切人民。愁憂苦惱。爲除衆患。悉入總持光明之耀。一切諸論文字本際。入于總持光明之耀。一切諸行諸想所應。悉入總持光明之耀。使致普門諸根轉輪。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一切莊嚴清淨衆飾。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乃至住于一事普見衆事。住于衆事。悉見一事。則以一事。入一切事。以一切事。入于一事。則以一義告誨。開化一切諸義。以一切義。興發一義。以無因緣。入于諸緣。化于諸緣。令入無緣。以無事法。入于衆生。性行各異。從其相行。而教誨之。釋曰。夫能泯異性。永拔苦輪。融諸行門清淨嚴飾者。悉令入一心總持之門。被宗鏡光明之耀故。能住一事而見衆事。以一成多。用諸義而發一義。以多成一。一成多而用遍。多成一而體融。體用交羅。一多自在

  觀佛叁昧海經雲。複次阿難。譬如有人。貧窮薄福。依諸豪貴。以存性命。時有王子。遇行出遊。執大寶瓶。于寶瓶內。藏王印绶。是時貧者。詐來親附。得王寶瓶。擎持逃走。王子覺已。遣六大兵。乘六黑象。手執利劍。疾走追之。時持瓶人。走入深草。空野澤中。見曠野澤。滿中毒蛇。四面吐毒。吸持瓶者。時貧窮人。慞惶恐怖。馳走東西。蛇亦隨之。無藏避處。于空澤中。見一大樹。蓊郁扶疎。甚適其意。頭戴寶瓶。攀樹而上。既上樹已。六兵乘象。馳疾如風。尋複來至。貧人見已吞王寶印。持瓶冠頭。以手覆面。生貪惜故。不忍見之。時六黑象。以鼻絞樹。令樹倒躄。貧人落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現光。諸蛇見光。四散馳走。佛告阿難。住念佛者。心印不壞。亦複如是。釋曰。夫觀佛叁昧者。則谛了自心。名爲觀佛。既識心已。不爲境亂。湛然常定。名爲叁昧。有人貧窮薄福者。有人者。有即二十五有。人即一切衆生。以無法財。名爲貧窮。不悟心佛。故稱薄福。依諸豪貴者。即是諸佛菩薩。以存性命者。即是依觀佛叁昧門。得見自性。以成慧命。乃至貧人落地者。即是于凡夫身。達人法二空。證會一心。住真如地。身體散壞者。既洞唯識之性。身見自亡。唯金印在者。即是悟心常住。所以一缽和尚雲。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寶瓶現光者。即般若智照。諸蛇見光四散馳走者。即四大之身蛇。叁毒之煩惱。智了即空。名爲馳走。住念佛者。心印不壞。亦複如是者。以無念智。見真覺性。故雲住念佛者。諸塵不動。一體不移。名爲心印。恒住法位。究竟寂滅。名爲不壞。況如唯金印在。故稱亦複如是。所以起信論雲。得見心性。名究竟覺。即斯旨矣

  首楞嚴叁昧經雲。爾時佛告現意天子。汝可示現首楞嚴叁昧本事少分。現意天子語堅意言。仁者。欲見首楞嚴叁昧少勢力不。答言。天子。願樂欲見。現意天子。善得首楞嚴叁昧力故。即現變。令衆會者。皆作轉輪聖王。叁十二相而自莊嚴。及諸眷屬七寶侍從。乃至複現神力。普令衆會。皆如釋迦牟尼佛身。相好威儀。各有比丘眷屬圍繞。釋曰。天子名現意者。以一切法。從意生。形因心所現。故名現意。是知自心如幻。無有定儀。所見差殊。隨心生滅。若能知幻無實。即見真性。以得真性故。方能周遍法界。示如幻法門。普現色身。引幻衆生。同歸實地

  轉有經偈雲。若爲真實說。眼則不見色。意不知識法。此是最秘密。釋曰。入此一心秘密之藏。則能所俱亡。不與六塵作對。故雲眼。不見色等

  大法鼓經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衆生得般涅槃。釋曰。故知一切衆生。悉有正因佛性。以萬行莊嚴爲引出性。乃至因圓。爲。至得果性。畢竟成就一心常樂涅槃之道

  寶頂經雲。佛言。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捶胸叫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爲我。除此虛空。除此虛空。迦葉。于汝意雲何。此空爲可除不。迦葉言。不可。世尊。佛言。迦葉。若有如是沙門。婆羅門。怖畏性空。我說是人。失心狂亂。所以者何。迦葉。一切諸法。並是說空方便。若畏此空。雲何不畏一切諸法。若惜諸法。雲何不惜此空

  佛性論問雲。此經爲顯何義。答。爲示一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說法空。非關法滅。然後得空。故于空性。不應生怖。釋曰。一切諸法。並是說空方便者。夫有所說。皆爲顯空。所以空則一切法。法則一切空。非先有而後無。甯歸斷滅。豈先無而後有。不墮無常。是以性本常空。空無間斷。體應諸有。有自繁興。能入斯宗。聞諸法空。心大歡喜。不了此義。聞諸法空。心大怖畏。以不了法空。違現量境。執爲外解。聞說唯心之旨。恐墮空見之門。心境俱迷。遂生怖畏

  度一切諸佛境界經雲。佛言。文殊師。利菩提者。無相無緣。雲何無相。雲何無緣。不得眼識是無相。不見色是無緣。不得耳識是無相。不聞聲是無緣。乃至意法亦如是。釋曰。無相則無能緣之心。無緣則無所緣之境。能所俱亡。真心自現

  文殊師利行經偈雲。過現未來法。唯語無真實。彼若于實處。一相無差別。釋曰。若說叁世所有之法。皆是世谛語言。若了一心真實之處。一道自無差別。何言之所議。意之所緣耶。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宗鏡錄》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