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九十八

  

卷第九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禅師延壽集

  菩薩處胎經雲。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駛流。各各有名。悉歸于海。便無本名。亦如須彌。峙立難動。雜色衆鳥。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無本色。菩薩摩诃薩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亦複如是。衆生心識。所念不同。若幹思想。能令一切至解脫門。想定意滅。便無本念。同一解脫

  十善業道經雲。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衆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寂照神變叁摩地經雲。佛告賢護。寂照神變叁摩地者。謂一切法平等性智。一切言說不現行智。乃至悟入心智。于心自性。能隨覺智。于引不引。及引發中成善巧智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雲。佛言。如是一法。隨心變現。即能具足六波羅蜜。應當廣說。教化衆生。爲大利益。乃至成佛

  賢劫定意經雲。若有菩薩平等叁昧。諸根具足。聖慧成就。是曰一心。又雲。其在禅定。不著內外。亦無中間。是曰一心

  舍利弗陀羅尼經雲。唯修一心念佛。不以色見如來。不以無色見如來。不以相。不以好。不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以生。不以家。不以姓不以眷屬。乃至非自作。非他作。若能如是。名爲念佛

  商主天子所問經雲。商主天子問言。文殊師利。雲何菩薩能清淨心。答言。天子。若知諸心。皆是一心。如是菩薩。名得淨心

  大乘流轉諸有經偈雲。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離于能诠語。所诠不可得。釋曰。故知法但有名。因名立法。又名因于語。語因覺觀。覺觀心不起。能所悉皆空

  弘道廣顯定意經雲。佛言。又複叁事。心之所生。諸法無常。從其心生。諸法皆苦。亦由心生。諸法無我。亦從心生。乃至能一其心。知衆生心。順行化之。是則心力

  阿含經偈雲。我與己爲親。不與他爲親。智者善調我。則得生善趣。釋曰。所以雲。天下至親。無過于心。可謂入道真要。修行妙門。若善調之。速登大果。所以般若經雲。調心爲善哉。調心招樂果

  雜藏經偈雲。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

  文殊菩薩問法身經雲。如言摩尼寶舍有四角。從一角視。悉見諸角。無所缺減。是故見諸本際。釋曰。若了一心本際何法不通。以諸法從心所生。皆同一際。住此際中。一一圓滿。舉目鹹是。何待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雲。金剛寶藏。無所缺減

  象腋經偈雲。種種幻無實。凡夫人見異。是中無有異。一切同一相

  老姥經雲。眼見好色即是意。意即是色。是二者。俱空無所有生。滅亦如是

  無所希望經雲。時舍利弗。知諸衆會心之所念。即時告此諸比丘言。仁等何故發于斯言。吾等之身。從今已往。無佛世尊。因從異學。出爲沙門。時諸比丘。報舍利弗。吾從今始敬事六師。一切所歸。爲一相耳。不倚六入。是以不見若幹種師。不想出家沙門也。釋曰。倚六入而爲差。妄分邪正。歸一相而爲本。彼我雙亡。如是解者。可謂真出家矣

  寂調音所問經雲。寂調音天子言。文殊師利。何等如與垢淨等。文殊師利言。空無相無願如。所以者何。涅槃空故。天子。如瓦器中空。寶器中空。無二無別。如是天子。垢空淨空。俱同一空。無二無別。釋曰。器雖不等。空本無形。垢淨雖殊。性何曾異。如是了者。入無相門。頓悟真空。不墮修證

  月藏經偈雲。諸法無有二。導師舍憎愛。一道如虛空。此是佛境界。又偈雲。不分別諸法。不見有衆生。諸法唯一相。得見佛境界

  佛語經雲。佛言。若有處語。是魔王語。是魔見語。不名佛語。善男子。若無一切諸處語者。是名佛語。釋曰。無一切諸處語者。因是無所證之法。亦無能證之智。既無有法。豈可說耶。但了唯心。自然無語。無語是真語。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若著處所。若有所說。悉違本宗。不見法性。如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雜藏經偈雲。如世有良醫。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爲物說唯心

  大乘理趣經偈雲。一切有爲法。如乾闼婆城。衆生妄心取。雖現非實有。諸法非因生。亦非無因生。虛妄分別有。是故說唯心。無明妄想見。而是色相因。藏識爲所依。隨緣現衆像。如是目有瞖。妄見空中華。習氣擾濁心。從是叁有現。眼識依賴耶。能現種種色。譬如鏡中像。分別不在外。所見皆自在。非常亦非斷。賴耶識所變。能現于世間。法性皆平等。一切法所依。藏識恒不斷。末那計爲我。集起說爲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爲識。是故說唯心。心外諸境界。妄見毛輪華。所執實皆無。鹹是識心變。色具色功德。皆依賴耶識。凡愚妄分別。謂是真實有。睡眠與惛醉。行住及坐臥。作業及士用。皆依藏識起。有情器世間。非由自在作。亦非神我造。非世性微塵。如木中火性。雖有未能燒。因燧方火生。由此破諸暗。展轉互爲因。賴耶爲依止。諸識從彼生。能起漏無漏。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動。恒起諸識浪。無間斷亦然。如酪未鑽搖。其酥人不見。施功既不已。醍醐方可得。賴耶妄熏習。隱覆如來藏。修習純熟時。正智方明了。諸識隨緣轉。不見本覺心。自覺智現前。真性常不動

  寶雨經雲。菩薩雲何行心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執著爲常。實是其苦。執著爲樂。本無有我。執著爲我。本來不淨執著爲淨。其心輕動。無時暫停。以不停故。于諸雜染。能爲根本。壞滅善道。開惡趣門。生長叁毒。與隨煩惱等。作其因緣。爲主爲導。又能積集。淨不淨業。迅速流轉。如旋火輪。亦如奔馬。如火焚燒。如水增長。遍知諸境。如世彩畫。菩薩如是觀察心時。便得自在。得自在已。于諸法中。亦無挂礙。是名菩薩善行心念處

  持地經雲。佛言。持世。何謂菩薩摩诃薩修心觀心。菩薩摩诃薩。觀心生滅住異相。如是觀時。作是念。是心無所來。去無所至。但識緣相故生。無有本體。無一定法可得。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是心無一生起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爲心。識雜緣故。說名爲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爲心。但令衆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空故。本體無所有。是心無有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但凡夫顛倒相應。以虛妄緣識相故起。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堅牢。無不變異相。如是思惟得修心念處。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智者通達是心無生無相。爾時如實觀心集沒滅相。如是觀時不得心。若集相。若沒滅相。不複分別心滅不滅。而能得心真清淨相。諸菩薩以是清淨心。客塵所不能惱。何以故。諸菩薩見知心清淨相。亦知衆生心清淨。作是念。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如是思惟時。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持世。諸菩薩摩诃薩。修心觀心如是

  寶網經偈雲。普遍諸佛土。法王之境界。釋師子人尊。一毛光所照。釋曰。如無量無邊諸佛土。不出一毛頭心地。以智了達者。故雲光所照

  十住經雲。金剛藏菩薩。是菩薩。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一時問難。以無量無邊音聲差別問難。是菩薩于一念中。悉受如是問難。但以一音。皆令開解。釋曰。但以一音皆令開解者。萬法從心。何疑不釋。依心所示。何法不融。可謂得佛法之精華。開人天之眼目

  廣博嚴淨經偈雲。自在世導師。不可說而說。于空中作結。即空而解之。釋曰。心有即結。心空即解。若無于心。無結無解。故首楞嚴經雲。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绾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于意雲何。初绾結成。名爲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曆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六結不同。修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複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複雲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于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複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阿難言。此勞同結。雲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複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雲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于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于結心。釋曰。左右偏掣況有無二見。當于結心。即正明中道。所以味真。空而有無情起。執根塵而一六義生。谛了自心。解縛俱泯。故知垢淨解縛。悉從自心。以心垢故見垢。心淨故見淨。心縛故見縛。心解故見解。若無于心。何垢何淨。如首楞嚴叁昧經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魔界行不汙。現于魔宮。語惡魔言。汝甯不聞。佛說首楞嚴叁昧。無量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出汝境界。亦皆當複度脫余人。出汝境界。魔即報言。我聞佛說首楞嚴叁昧名字。以被五縛。不能得往。所謂兩手兩足。及頸。又…

《宗鏡錄九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