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叁寶紀》二
卷第二(帝年次前漢新王後漢)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帝年次者。劉邦字季。沛郡豐人。母媪息于大澤夢與神交。感而生季。首龍顔額隆准。寬仁大度美須髯。左股髀間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潛翼。既吞強楚遂奮雲氣。前後凡經七十二戰。天下乃定。黑子之應其瑞在茲。既遠承周因爾稱漢。改鹹陽曰長安。而都之。自從開辟叁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並以帝王標年。無別立號。至武帝世始製年名稱。建元雲元狩。二年霍去病討匈奴。過居延山擒休屠王。獲其金人以爲大神。列置于宮。燒香禮之。此即像初至。叁年鑿昆明池。遍于下際悉是灰墨。帝以其事問東方朔。朔奉答雲。非臣所知。陛下可訪西域胡人。其後張骞使大夏還。漢始知有身毒國。又平帝世。大夫劉向自稱。余覽典籍往往見有佛經。及刪列仙傳雲。得藏書緬尋太史創撰列仙圖。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余人。向檢虛實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推此豈非漢時經目及古舊二錄道安所載十二賢者等經例是。所余止有七十二人爲列仙傳。此蓋博識睹其大倫。將知周時久流釋典。情識未洽歸信者稀。秦雖爇除漢複興出。故令劉向搜藏書見更列仙傳雲。又哀帝世。元壽年中景憲使于大月支國受得浮圖經。驗向所尋便實錄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爲漢大司馬翼輔平帝。元始五年乙醜帝崩。莽立宣帝玄孫嬰號稱孺子。莽爲丞相。居攝叁年。即真十五年通數十八年。實止十七載。莽爲景帝第七世孫劉玄字聖公所滅。稱更始元。玄立二年複爲赤眉所殺。劉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孫。長沙定王後。居乎南陽之白水鄉。父爲濟陽令。生秀于縣中。有赤光之瑞。是歲嘉谷一莖九穗。因名爲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長面美髭髯。性善仁愛。起于南陽。除蕩赤眉。遂定天下。是爲後漢光武帝焉。徙都洛陽。號年建武。聞昔世語光武起南陽。南陽無賤士。常謂此虛誕。見今經說。釋迦出天竺。天竺多聖人。方驗斯真實。至明帝世永平七年。忽感神夢。覺已歡悅。命使西行。因爾宅心遊志福境。嘗從容暇問弟東平王處。家居何者最樂。東平瑰偉腰帶十圍。即奏對雲。爲善最樂。帝稱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腰腹。後使回還。仍诏宣譯。源發自此流注達今。法海無窮玄河靡竭。前後兩漢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載。紀錄帝世東西京雲
(前漢)高帝(十二年都長安) 惠帝(七年) 呂後攝(八年) 文帝(二十叁年) 景帝(十六年) 武帝(五十四年) 昭帝(十叁年) 宣帝(二十五年) 元帝(十六年) 成帝(二十六年) 哀帝(六年) 平帝(五年) 新王莽(十七年治長安) 更始帝(二年亦長安)
(後漢)光武帝(二十叁年都洛陽) 明帝(十八年十年譯經) 章帝(十叁年) 和帝(十七年) 殇帝(一年) 安帝(十九年) 順帝(十九年) 沖帝(一年) 質帝(一年) 桓帝(二十一年) 靈帝(二十二年) 獻帝(叁十年)
(前漢乙未)高帝元(劉氏名邦字阿季。堯後。治十二年都長安。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五年) (丙申)二 (丁酉)叁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醜)七(改鹹陽爲長安) (壬寅)八 (癸卯)九 (甲辰)十 (乙巳)十一 (丙午)十二
(丁未)惠帝盈元(高帝子治七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一十五年) (戊申)二 (己酉)叁(舂發長安六百裏男女十四萬六千人。築長安城舊城西面。叁十日了。六月又發諸侯率一十二萬人築南面) (庚戌)四 (辛亥)五(正月又發六百裏男女十四萬五千人築城北面。叁十日了。夏又發一十二萬五千人築城東面。叁十日了。秋九月長安城四面一切悉訖) (壬子)六 (癸醜)七
(甲寅)呂後元(高帝後攝政八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二十二年) (乙卯)二 (丙辰)叁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六 (庚申)七 (辛酉)八
(壬戌)文帝恒元(高帝庶子治二十叁年佛涅槃來至此已四百叁十二年) (癸亥)二 (甲子)叁 (乙醜)四 (丙寅)五 (丁卯)六 (戊辰)七 (己巳)八 (庚午)九 (辛未)十 (壬申)十一 (癸酉)十二 (甲戌)十叁 (乙亥)十四 (丙子)十五 (丁醜)十六 (戊寅)後元元年 (己卯)二 (庚辰)叁 (辛巳)四(文殊師利般泥洹經雲。佛滅度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當至雪山爲五百仙人說十二部經訖。還本生地入涅槃五月大赦。免官奴婢爲庶人) (壬午)五 (癸未)六 (甲申)七
(乙酉)景帝啓元(文帝子治十六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五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叁 (戊子)四 (己醜)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二 (甲午)叁 (乙未)四 (丙申)五 (丁酉)六 (戊戌)後元元年 (己亥)二 (庚子)叁
(辛醜)武帝徹(景帝子治五十四年。自此始建年號稱建元元年。東方朔上書日進。時年二十二民年九十已上複子孫令侍養。佛入涅槃至此已四百七十年) (壬寅)二(置茂陵邑徙郡國豪傑居之。賜徙民戶錢二十萬田二頃) (癸卯)叁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光元 (戊申)二 (己酉)叁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外國傳雲。佛滅度後四百八十年有神通羅漢名呵利難陀。國王之子。于優長國東北造牛頭栴檀彌勒像。高八丈。將巧匠叁人上兜率。看真彌勒造。然後得成甚有神驗) (癸醜)元朔元 (甲寅)二 (乙卯)叁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六
(己未)元狩元(十月帝幸雍獵得一白狩如麕五蹄改元雲) (庚申)二(霍去病北討丐奴。過居延山。擒休屠王。獲其金人以爲大神。列置甘泉宮燒香禮之。此即漢地佛像先來也) (辛酉)叁(掘昆明池。其下悉是炭墨。武帝以問東方朔令辯所由。朔答雲。非臣所知。陛下可問西域梵人) (壬戌)四 (癸亥)五 (甲子)六 (乙醜)元鼎元(六月汾陰得寶鼎水中。鼎大八尺一寸。高叁尺六寸。故改元雲。昔秦遣人入水求鼎不得漢乃自出。可謂神物有應則彰無感則隱。豈人求哉) (丙寅)二 (丁卯)叁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元封元(正月甲子帝祭嵩山。起道宮齋七日祀訖還。四月帝閑居。方朔等侍。忽見一青衣女子來告帝雲。從今去百日清齋至七月七日。西王母許降。至期二更果來赴帝) (壬申)二 (癸酉)叁(帝先承王母言。以是年七月齋戒。以五嶽圖授董仲君。董仲君登即寫受) (甲戌)四(帝又先承上元夫人言。四年七月齋戒。以五帝六甲靈飛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即寫受此二書傳行世者由先傳此二君所以存矣) (乙亥)五 (丙子)六 (丁醜)太初元(十一月己酉天父焚柏梁臺。于是真形圖六甲五帝靈飛十二事並帝所受集訣凡四卷共函並爲火燒失本) (戊寅)二 (己卯)叁 (庚辰)四 (辛巳)天漢元 (壬午)二 (癸未)叁 (甲申)四
(乙酉)太始元 (丙戌)二 (丁亥)叁 (戊子)四(叁月帝幸太山祠西王母求靈。而神不應) (己醜)延和元 (庚寅)二 (辛卯)叁 (壬辰)四(正月幸東萊大海齋祠西王母。上元夫人求應不降) (癸巳)後元元 (甲午)二
(乙未)昭帝弗陵(武帝子治十叁年始元元年佛入涅槃至此已五百二十四年) (丙申)二 (丁酉)叁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醜)元鳳元 (壬寅)二 (癸卯)叁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平元
(戊申)宣帝詢(武帝曾孫治二十五年。太始元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五百叁十年) (己酉)二 (庚戌)叁 (辛亥)四
(壬子)地節元 (癸醜)二 (甲寅)叁 (乙卯)四 (丙辰)元康元 (丁巳)二 (戊午)叁 (己未)四 (庚申)神雀元 (辛酉)二 (壬戌)叁 (癸亥)四 (甲子)五鳳元 (乙醜)二 (丙寅)叁 (丁卯)四 (戊辰)甘露元(一雲甘姶元) (己巳)二 (庚午)叁 (辛未)四
(壬申)黃龍元
(癸酉)元帝奭(宣帝子治十六年初元元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五百六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叁 (丙子)四 (丁醜)五 (戊寅)永光元 (己卯)二 (庚辰)叁 (辛巳)四 (壬午)五 (癸未)建明元(一雲建昭元) (甲申)二 (乙酉)叁 (丙戌)四 (丁亥)五 (戊子)竟甯元
(己醜)成帝骜(元帝子治二十六年稱建始元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五百七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叁 (壬辰)四
(癸巳)河平元 (甲午)二 (乙未)叁 (丙申)四 (丁酉)陽明元(一雲陽朔) (戊戌)二 (己亥)叁 (庚子)四 (辛醜)鴻嘉元 (壬寅)二 (癸卯)叁(大夫劉向刪列仙傳雲。七十四人己見佛經) (甲辰)四 (乙巳)永始元 (丙午)二 (丁未)叁 (戊申)四 (己酉)元延元 (庚戌)二 (辛亥)叁 (壬子)四
(癸醜)綏和元 (甲寅)二
(乙卯)哀帝欣(元帝孫治六年稱建平元。佛入涅槃來至此六百四年) (丙辰)二 (丁巳)叁 (戊午)四
(己未)元壽元(景憲使大月支國。受得浮圖經。浮圖者即佛陀也。豈非如來相續久矣) (庚申)二
(辛酉)平帝衍(哀帝子治五年。稱元始元。佛入涅槃來至此六百一十年) (壬戌)二 (癸亥)叁 (甲子)四 (乙醜)五 (丙寅)居攝元(莽立宣帝玄孫嬰號孺子。莽爲丞相攝行政事。佛入涅槃來至此六百一十五年莽廢孺子谥爲幼帝) (丁卯)二
(戊辰)始初元
新王(己巳)莽即真(號建國元) (庚午)二 (辛未)叁 (壬申)四 (癸酉)五(甲戌)天鳳元 (乙亥)二 (丙子)叁 (丁醜)四 (戊寅)五 (己卯)六 (庚辰)地皇元 (辛巳)…
《曆代叁寶紀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