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八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大行。圖塔由斯特立。譯人隨俗仍彼方言。出經逐時便題名目。故有吳品蜀晉耀焉。重疊再翻由此而始。派流失譯良在于茲。且叁國峙居。夫何西蜀一都。獨無于代錄。今大吳次紀。而以魏朝道俗具列于左方雲
(甲辰) 蜀後主禅(字公嗣。先主子。改元建興。在位四十一年。崩于洛矣。魏青龍二年。武侯卒。景元四年降于魏。蜀遂滅矣)
(十九) 沙門維只難(此雲障礙)天竺國人。同沙門竺律炎至武昌郡。譯經二部。及只難卒。律炎複于揚都譯經叁部凡叁卷。時優婆塞支謙者字恭明。月氏國人。初遊洛邑。受業于支亮。亮字紀明。受業于支谶。世稱天下博知不出叁支。謙博覽經籍爲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身雖細是智囊。及辟地歸吳。主見而大悅。拜爲博士。譯經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
(二十 丁未) 明帝睿。改太和(字元仲。聰悟能文文之子也。景初叁年庚申崩嘉福殿。壽叁十六。葬于高平陵)在位十叁年
(二十一) 陳思王曹植者。字子建。武帝中子。十歲誦詩書十余萬言。善屬文。太祖見而異之曰。汝倩人耶。植曰。言出成論下筆成章。顧面試。奈何倩人乎。及長于世間藝術無不精練。邯鄲淳見而駭歎。稱爲天人。植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爲至道之宗極。轉讀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皆諷而則之。遊魚山聞有聲特異清揚哀婉。因仿其聲爲梵囋。今法事中有魚山梵。即其遺奏也。始魏武欲立爲嗣。植荒酒自穢。以故得免。文帝頗嫉其才。抑而不用。嘗求自試。帝不允。既而十一年中。叁徙其藩。植滋不得志而薨。年叁十一。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志。遂營墓遺誡其子令薄葬。植在日不甚信黃老。著辨道論見意。今載藏經中弘明集
(己酉) 吳稱帝遷建業。改元黃龍
(壬子) 吳改嘉禾
(癸醜) 改青龍
(丁巳) 改景初。建醜爲正月
(戊午) 蜀改延熙○吳改赤烏
(二十二 庚申) 齊王芳。改元始(字蘭卿。明帝無子。養秦王詢。宮省事秘人皆不知。年八歲承魏祚。至嘉平六年。爲司馬懿廢之)治十叁年
(二十叁 辛酉) 康僧會至吳。按吳書。赤烏四年有康居國大丞相子姓康名僧會。棄俗歸缁。以遊化爲任。行至建康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吳人初見謂爲妖異。有司奏聞。主欲幽之。诏至問狀。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爲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爲誇己曰。舍利可得當爲塔之。苟無驗則國有常刑。會假請七日。謂其屬曰。大法廢興在此一舉。當加意洗心潔齋懇求。至期無驗。乃展二七又無應。權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夫豈違我哉。更請展期以死祈之又七日。衆懼無天色。五鼓矣聞铿然有聲。起視瓶中五色錯發。大呼曰。果吾願矣。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歎曰。希世之瑞也。會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間無能壞者。權使力士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于是建塔度人立寺。以其所名佛陀裏。寺曰建初。奉會居焉
(二十四) 阚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也。家世爲農。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爲人傭書自給。所寫既畢即能誦。由是博覽群籍。虞翻見而稱之曰。阚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仕吳官太子太傅。僧會入吳。吳主因問澤曰。漢明何年佛教入中國。何緣不及東方。澤曰。永平十一年佛法初至。計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褚善信等乞與西僧角法。于是善信負妄而死。其徒以屍歸葬南嶽。凡中國人例不許出家。無人流布。加之罹亂歲深方至本國。吳主曰。孔子製述典訓教化來業。老莊修身自玩。放蕩山林歸心澹泊。何事佛爲。澤曰。孔老二教法天製用。不敢違天。佛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出宗炳明佛論)
(二十五 甲子丁卯 四九) 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羅門。得法遊方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禅觀。故有禅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之五衆。尊者诘而化之。四衆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師達磨達者。聞四衆被責憤悱而來。尊者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于此胡雲習定。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來此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淨。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達蒙師開悟心地朗然。尊者既攝五衆名聞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矣。而終未舒。願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奉珠。衆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爲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嘗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長者遂舍其子出家。祖與受具。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謂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轉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于今。尊者說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國隨機淹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當魏齊王芳元始八年丁卯歲也。尊者以難不可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亂。乃盜爲釋子形像潛入王宮。且曰。不成即罪歸佛子。妖既自作禍亦旋踵。事既敗。王果怒曰。吾素歸心叁寶。何乃構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毀伽藍祛除釋衆。複自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尊者曰。已得蘊空。曰離生死否。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頭。王即揮劍斷尊者首。湧白乳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歎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爲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事具聖胄集及寶林傳中)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爲正嗣。外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師。祖罹難時。乃在魏高貴鄉公己卯歲也
(二十六 己巳) 改嘉平
(庚午) 嘉平二年。西竺昙摩迦羅及婆芬陀至洛陽。與康僧顗等翻譯衆經。四分律鈔雲。自漢以來法流濫觞。比丘特剪發而已。未有律儀。供會齋忏事同祠祀。至曹魏之初。一同漢式。迨嘉平間。天竺昙摩迦羅(此雲四時)及梵僧昙無德。康僧藏師地梨茶耶。乃阿瑜阇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後妙善律宗。准用十僧大行佛製。而以戒心爲日用。立羯磨受具。中夏戒律之始也
(辛未) 吳改太元
世尊示滅一千二百年矣
(壬申) 吳王亮(字子明。權之少子。十歲即位。改元建興。治七年。後孫綝黜亮爲會稽王。立兄孫休)
(二十七 甲戌) 高貴鄉公髦(字士彥。文帝孫。東海定王霖子。己卯爲司馬昭弑之。壽二十)
改正元。治六年
吳改五鳳
(丙子) 改甘露○吳改太平
(戊寅) 蜀改景耀
吳王休(字子烈。權第六子。孫綝廢亮立之。改永安元年。治六年。壽叁十崩)
(二十八 己卯) 罽賓國賊。竊釋子形服作亂。王怒以爲釋子不知恩。遂毀伽藍罷釋氏。二十四祖師子尊者遇害而寂
(二十九 庚辰) 陳留王奂。改景元(武帝孫。燕王宇之子。是年六月大將軍司馬師。弑其君高貴鄉公。複立常道鄉公。即奂也。是爲元帝。鹹熙二年二月讓位晉王。晉王固辭。八月薨。孫晉炎繼其位。帝又讓之。炎受而立之。是爲西晉矣)治五年
(叁十 辛巳) 沙門朱士衡。于洛講道行般若經。義有阙文發足于阗求正本。漢地講經自此而始
(癸未) 蜀改炎興。魏鄧艾兵至。後主出降國亡右蜀漢二主。四十叁年(而魏並之)
(甲申) 魏鹹熙元
吳王皓(字元宗。孫和之子。初號明主。後恣淫虐。嘗燒鋸斷人頭。或剝人面皮鑿人眼睛。在位十七年。死于洛陽。壽四十二。改元興)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祖曆代通載》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