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二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備即皇帝位于成都西武擔之南。建元章武。在位叁年。壽六十叁。後主在位四十年。二主合四十二年

  吳

  權(在位叁十年)黃武(七)黃龍(二)嘉禾(六)赤烏(十叁)太元(一)

  亮(在位六年)建興二五鳳(二)太平(叁)

  休(在位六年)永安(六)

  皓(在位十七年)天興(一)甘露(一)寶鼎(叁)建衡(叁)鳳凰(叁)天冊(一)天玺(一)天紀(四)

  孫姓。名權。字仲謀。堅之子。策之弟也。魏文帝黃初二年。魏拜權爲吳王。加九錫。權自公安徙都鄂。更鄂曰武昌(江南湖北道武昌路荊域)。壬寅年建元黃武。己酉年四月。權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九月遷都建業(江東道建康路古升州也揚域)立子和爲太子。魯王霸謀去太子求己代之。權怒廢和爲庶人。賜霸死。立少子亮爲太子。乙酉年冬皓遷都武昌。丁亥年十二月還都建業。庚子晉武帝太康元年二月。晉伐吳。皓出降至阙。夏四月晉帝诏賜皓爵歸命侯。吳四主合五十九年

  魏文帝

  丕。武帝太子。庚子年正月即魏王位。建元延康十一月受漢禅。即皇帝位改元黃初黃初(七)

  庚子 魏 黃初元年七蜀劉氏吳孫氏辛醜   黃初二年備即皇帝位章武元年二魏拜權爲吳王加九錫權在位叁十年壬寅   黃初叁年章武二年黃武元年七癸卯   黃初四年四月先主殂子禅立建興元年十五黃武二年

  蜀 章武叁年四月。先主備殂于永安。丞相諸葛亮奉喪還成都。谥曰昭烈。五月太子禅即皇帝位。改元建興

  吳 黃武二年。西域月氏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博覽經籍遊洛邑。黑瘦眼多白睛黃。時語曰。支郎眼中黃。形雖小是智囊。避地歸吳。吳主悅之拜爲博士。譯佛經一百二十九部凡一百五十二卷。謙受業于支亮。亮字紀明。亮受業于支谶。世謂天下博知不出叁支(弘明集)

  甲辰 黃初五年禅 建興二年黃武叁年乙巳 黃初六年建興叁年黃武四年

  魏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武帝中子。十歲誦詩書十萬余言。善屬文。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爲至道之宗極。轉讀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皆諷而則之。遊魚山聞有聲特異。清揚哀婉。因效其聲爲梵贊。今法事有魚山梵。即其余奏也(弘明集)

  丙午 黃初七年建興四年黃武五年

  魏 平原王睿。甄夫人生。文帝子也。郭後無子。帝使後養之。甄夫人被誅未建爲嗣。黃初七年帝與平原王睿獵。見子母鹿。帝親射殺其母。命睿射其子。睿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帝即放弓矢爲之恻然。夏五月帝疾笃。乃立睿爲太子。丙辰召曹真陳群司馬懿。並受遺诏輔政。丁巳帝殂。壽四十六歲

  魏明帝

  睿。文帝太子。黃初七年五月即帝位太和(六)青龍(四)景初(叁)

  丁未 魏 太和元年蜀 建興五年吳 黃武六年戊申   太和二年建興六年黃武七年己酉   太和叁年建興七年吳權四月即皇帝位黃龍元年遷都建業庚戌   太和四年建興八年黃龍二年辛亥   太和五年建興九年黃龍叁年壬子   太和六年建興十年嘉禾元年癸醜   青龍元年建興十一年嘉禾二年甲寅   青龍二年二月漢山陽公薨谥孝獻皇帝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卒嘉禾叁年乙卯   青龍叁年建興十叁年嘉禾四年丙辰   青龍四年建興十四年嘉禾五年

  魏 青龍四年。诏公卿舉才德兼備者各一人。司馬懿以州兖刺史王昶應選。昶爲人謹厚。名其兄之子曰默曰沈。子曰渾曰深。爲書戒之曰。吾以四者爲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黨也。夫能屈以爲伸。讓以爲得。弱以爲強。鮮不遂矣。夫毀譽者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誰毀誰譽。以彼聖人之德猶尚如此。況庸庸之徒而輕毀譽哉。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魏志)

  丁巳 魏 景初元年 魏改蜀正朔建興十五年吳 嘉禾六年

  魏 景初元年正月。山茌(什之反又音淄)縣言黃龍見高堂隆。以爲魏得土德故其瑞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帝從其議。叁月下诏改元。以是月爲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白。從地正也。更命太和曆曰景初曆。叁年複寅爲正

  戊午 景初二年延熙元年赤烏元年己未 景初叁年帝崩複寅爲正延熙二年赤烏二年

  魏 景初叁年正月。帝手诏召司馬懿于汲。帝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指齊王芳謂懿曰。此是也。是日立齊王爲皇太子。帝尋殂。壽叁十六。正月太子即位。年八歲。加曹爽司馬懿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並州刺史畢軌及鄧揚季勝何晏丁谧皆有才名。曹爽輔政。驟加引擢。晏等使爽發诏轉司馬懿爲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二月以司馬懿爲太傅。以爽弟羲爲中領軍。其余諸弟皆以列侯。侍從貴寵莫比。七月帝始親臨朝。十二月诏複以建寅之月爲正月

  魏邵陵厲公

  芳。明帝養子。立爲太子。即位年八歲。大將軍曹爽專政。勢傾四方。正始八年。大將軍爽用何晏鄧揚丁谧之謀。遷太後于永甯宮。太傅懿不能禁。與爽有隙。稱疾不與政事。嘉平元年春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羲武衛將軍訓等皆從太傅懿。以皇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因奏爽罪惡于帝。爽奉帝還宮。爽兄弟歸家。懿發洛陽吏卒圍守之。有司奏。爽與何晏鄧揚丁谧畢軌季勝等陰謀反逆。收爽等劾。以大逆不道夷叁族。嘉平叁年八月。太傅司馬懿卒。诏以其子師爲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 正始(九)嘉平(五)

  庚申 邵陵厲公在位十五年 正始元年延熙叁年赤烏叁年辛酉 正始二年延熙四年赤鳥四年

  吳 赤烏四年。康居國叁藏康僧會至吳。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沙門驚異之。有司以聞。孫權曰。是漢明帝所夢佛道之遺風耶。诏至問狀。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爲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爲誇己曰。舍利可得當爲塔之。苟其無驗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無驗。乃展二七日無驗。權曰。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夫豈違我哉。更請展期又七日。五鼓矣。聞锵然有聲。起視瓶中。光明錯發。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歎曰。希世之瑞也。會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間無能壞者。權使力士捶之。砧碎而光明自若。權乃爲建塔于建業之佛陀裏。又爲寺奉會居焉。額曰建初。江南寺塔此爲始也。僧會康居國大丞相之長子也(弘明集)

  吳王權。問太傅阚澤曰。漢明何年佛教入中國。何緣不及東方。澤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計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褚善信等乞與西僧粗法。于是善信負妄慚而死。其徒以屍歸葬南嶽。凡中國人例不許出家。無人流布。加之罹亂歲深方至本國。權曰。孔子製術典訓。教化來葉。老莊修身。自玩放浪山林。歸心澹泊。何事佛爲。澤曰。孔老二教法天製用不敢違天。佛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弘明集宗炳明佛論)。阚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好學居貧。爲人傭書自給。所寫既畢。則能誦記。由是博覽群籍。虞翻見而稱之曰。阚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澤官至太子太傅(吳志)

  壬戌 魏 正始叁年蜀 延熙五年吳 赤烏五年癸亥 正始四年延熙六年赤烏六年甲子 正始五年延熙七年赤烏七年乙醜 正始六年延熙八年赤烏八年丙寅 正始七年延熙九年赤烏九年丁卯 正始八年延熙十年赤烏十年戊辰 正始九年延熙十一年赤烏十一年己巳 嘉平元年延熙十二年赤烏十二年庚午 嘉平二年延熙十叁年赤烏十叁年

  戒律 魏嘉平二年。天竺沙門昙柯迦羅。此雲法時。至洛陽。譯僧祇戒本。時比丘特剪發而已。未有律儀。迦羅始出戒本。而以戒心爲日用。時西域梵僧昙無德赍四分律至洛陽。迦羅請昙無德等立羯磨法。有安息國沙門昙谛至。亦善律學。遂同譯出戒經一卷。由是疏決其源。法道遂興焉中。國戒法自此而始(紫芝通論戒律儀軌)

  辛未 魏 嘉平叁年 司馬懿卒蜀 延熙十四年吳 太元元年壬申 嘉平四年延熙十五年吳王四月殂子亮立 建興元年癸酉 嘉平五年延熙十六年建興二年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中天竺國人也。姓婆羅門。少依婆羅僧出家習定。晚師鶴勒那大士得法。既受懸記。遂乃往于他國。行化至罽賓國。其國先有沙門。曰婆黎迦。專習小乘禅觀。黎迦之後。其徒承其法者。遂分爲五家。其學有曰禅定。有曰知見。有曰執相。有曰舍相。有曰持不語。然競以其能相勝。尊者皆往正之。首謂持不語者曰。佛教勤演般若。孰爲不語而反佛說耶。次謂舍相者曰。佛教威儀具足梵行清白。豈舍相耶。次謂執相者曰。佛土清淨自在無著。何執相耶。次謂知見者曰。諸佛知見無所得故。此法微妙覺聞不及。無爲無相何知見耶。然四者之衆皆服其教。其五禅觀之衆。其首者名達磨達。號有知識衆皆尊之。以前四衆之屈憤然不甘。遂造尊者欲相問難。尊者謂曰。仁者習定何乃來此。若此來也何嘗習定。答曰。我來此處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之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答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去來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去其定誰習。答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乃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必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所類。答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是珠。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達義屈。遂禮之曰。我于學道蓋虛勞耳。非聞斯言幾不知至。尊者當容我師之。祖乃謂之曰。諸佛禅定無有所得。諸佛覺道無有所證。無得無證是真解脫。酬因答果世之業報。而此法之中悉不如是。汝若習定乃當然也。達磨達忻然奉教。祖既攝五衆名聞遐迩…

《釋氏稽古略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