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二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备即皇帝位于成都西武担之南。建元章武。在位三年。寿六十三。后主在位四十年。二主合四十二年
吴
权(在位三十年)黄武(七)黄龙(二)嘉禾(六)赤乌(十三)太元(一)
亮(在位六年)建兴二五凤(二)太平(三)
休(在位六年)永安(六)
皓(在位十七年)天兴(一)甘露(一)宝鼎(三)建衡(三)凤凰(三)天册(一)天玺(一)天纪(四)
孙姓。名权。字仲谋。坚之子。策之弟也。魏文帝黄初二年。魏拜权为吴王。加九锡。权自公安徙都鄂。更鄂曰武昌(江南湖北道武昌路荆域)。壬寅年建元黄武。己酉年四月。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九月迁都建业(江东道建康路古升州也扬域)立子和为太子。鲁王霸谋去太子求己代之。权怒废和为庶人。赐霸死。立少子亮为太子。乙酉年冬皓迁都武昌。丁亥年十二月还都建业。庚子晋武帝太康元年二月。晋伐吴。皓出降至阙。夏四月晋帝诏赐皓爵归命侯。吴四主合五十九年
魏文帝
丕。武帝太子。庚子年正月即魏王位。建元延康十一月受汉禅。即皇帝位改元黄初黄初(七)
庚子 魏 黄初元年七蜀刘氏吴孙氏辛丑 黄初二年备即皇帝位章武元年二魏拜权为吴王加九锡权在位三十年壬寅 黄初三年章武二年黄武元年七癸卯 黄初四年四月先主殂子禅立建兴元年十五黄武二年
蜀 章武三年四月。先主备殂于永安。丞相诸葛亮奉丧还成都。谥曰昭烈。五月太子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吴 黄武二年。西域月氏国优婆塞支谦。字恭明。博览经籍游洛邑。黑瘦眼多白睛黄。时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虽小是智囊。避地归吴。吴主悦之拜为博士。译佛经一百二十九部凡一百五十二卷。谦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亮受业于支谶。世谓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弘明集)
甲辰 黄初五年禅 建兴二年黄武三年乙巳 黄初六年建兴三年黄武四年
魏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武帝中子。十岁诵诗书十万余言。善属文。每读佛经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皆讽而则之。游鱼山闻有声特异。清扬哀婉。因效其声为梵赞。今法事有鱼山梵。即其余奏也(弘明集)
丙午 黄初七年建兴四年黄武五年
魏 平原王睿。甄夫人生。文帝子也。郭后无子。帝使后养之。甄夫人被诛未建为嗣。黄初七年帝与平原王睿猎。见子母鹿。帝亲射杀其母。命睿射其子。睿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帝即放弓矢为之恻然。夏五月帝疾笃。乃立睿为太子。丙辰召曹真陈群司马懿。并受遗诏辅政。丁巳帝殂。寿四十六岁
魏明帝
睿。文帝太子。黄初七年五月即帝位太和(六)青龙(四)景初(三)
丁未 魏 太和元年蜀 建兴五年吴 黄武六年戊申 太和二年建兴六年黄武七年己酉 太和三年建兴七年吴权四月即皇帝位黄龙元年迁都建业庚戌 太和四年建兴八年黄龙二年辛亥 太和五年建兴九年黄龙三年壬子 太和六年建兴十年嘉禾元年癸丑 青龙元年建兴十一年嘉禾二年甲寅 青龙二年二月汉山阳公薨谥孝献皇帝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卒嘉禾三年乙卯 青龙三年建兴十三年嘉禾四年丙辰 青龙四年建兴十四年嘉禾五年
魏 青龙四年。诏公卿举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以州兖刺史王昶应选。昶为人谨厚。名其兄之子曰默曰沈。子曰浑曰深。为书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彼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魏志)
丁巳 魏 景初元年 魏改蜀正朔建兴十五年吴 嘉禾六年
魏 景初元年正月。山茌(什之反又音淄)县言黄龙见高堂隆。以为魏得土德故其瑞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帝从其议。三月下诏改元。以是月为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从地正也。更命太和历曰景初历。三年复寅为正
戊午 景初二年延熙元年赤乌元年己未 景初三年帝崩复寅为正延熙二年赤乌二年
魏 景初三年正月。帝手诏召司马懿于汲。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是日立齐王为皇太子。帝寻殂。寿三十六。正月太子即位。年八岁。加曹爽司马懿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州刺史毕轨及邓扬季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曹爽辅政。骤加引擢。晏等使爽发诏转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二月以司马懿为太傅。以爽弟羲为中领军。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贵宠莫比。七月帝始亲临朝。十二月诏复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魏邵陵厉公
芳。明帝养子。立为太子。即位年八岁。大将军曹爽专政。势倾四方。正始八年。大将军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称疾不与政事。嘉平元年春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等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有司奏。爽与何晏邓扬丁谧毕轨季胜等阴谋反逆。收爽等劾。以大逆不道夷三族。嘉平三年八月。太傅司马懿卒。诏以其子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正始(九)嘉平(五)
庚申 邵陵厉公在位十五年 正始元年延熙三年赤乌三年辛酉 正始二年延熙四年赤鸟四年
吴 赤乌四年。康居国三藏康僧会至吴。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孙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道之遗风耶。诏至问状。会进曰。如来大师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夸己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苟其无验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无验。乃展二七日无验。权曰。趣烹之。会默念。佛名真慈。夫岂违我哉。更请展期又七日。五鼓矣。闻锵然有声。起视瓶中。光明错发。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捶之。砧碎而光明自若。权乃为建塔于建业之佛陀里。又为寺奉会居焉。额曰建初。江南寺塔此为始也。僧会康居国大丞相之长子也(弘明集)
吴王权。问太傅阚泽曰。汉明何年佛教入中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计今赤乌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粗法。于是善信负妄惭而死。其徒以尸归葬南岳。凡中国人例不许出家。无人流布。加之罹乱岁深方至本国。权曰。孔子制术典训。教化来叶。老庄修身。自玩放浪山林。归心澹泊。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也(弘明集宗炳明佛论)。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好学居贫。为人佣书自给。所写既毕。则能诵记。由是博览群籍。虞翻见而称之曰。阚生矫杰仲舒子云流也泽官至太子太傅(吴志)
壬戌 魏 正始三年蜀 延熙五年吴 赤乌五年癸亥 正始四年延熙六年赤乌六年甲子 正始五年延熙七年赤乌七年乙丑 正始六年延熙八年赤乌八年丙寅 正始七年延熙九年赤乌九年丁卯 正始八年延熙十年赤乌十年戊辰 正始九年延熙十一年赤乌十一年己巳 嘉平元年延熙十二年赤乌十二年庚午 嘉平二年延熙十三年赤乌十三年
戒律 魏嘉平二年。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此云法时。至洛阳。译僧祇戒本。时比丘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迦罗始出戒本。而以戒心为日用。时西域梵僧昙无德赍四分律至洛阳。迦罗请昙无德等立羯磨法。有安息国沙门昙谛至。亦善律学。遂同译出戒经一卷。由是疏决其源。法道遂兴焉中。国戒法自此而始(紫芝通论戒律仪轨)
辛未 魏 嘉平三年 司马懿卒蜀 延熙十四年吴 太元元年壬申 嘉平四年延熙十五年吴王四月殂子亮立 建兴元年癸酉 嘉平五年延熙十六年建兴二年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中天竺国人也。姓婆罗门。少依婆罗僧出家习定。晚师鹤勒那大士得法。既受悬记。遂乃往于他国。行化至罽宾国。其国先有沙门。曰婆黎迦。专习小乘禅观。黎迦之后。其徒承其法者。遂分为五家。其学有曰禅定。有曰知见。有曰执相。有曰舍相。有曰持不语。然竞以其能相胜。尊者皆往正之。首谓持不语者曰。佛教勤演般若。孰为不语而反佛说耶。次谓舍相者曰。佛教威仪具足梵行清白。岂舍相耶。次谓执相者曰。佛土清净自在无著。何执相耶。次谓知见者曰。诸佛知见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何知见耶。然四者之众皆服其教。其五禅观之众。其首者名达磨达。号有知识众皆尊之。以前四众之屈愤然不甘。遂造尊者欲相问难。尊者谓曰。仁者习定何乃来此。若此来也何尝习定。答曰。我来此处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之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答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去来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去其定谁习。答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乃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必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所类。答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是珠。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义屈。遂礼之曰。我于学道盖虚劳耳。非闻斯言几不知至。尊者当容我师之。祖乃谓之曰。诸佛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证。无得无证是真解脱。酬因答果世之业报。而此法之中悉不如是。汝若习定乃当然也。达磨达忻然奉教。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
《释氏稽古略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