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叁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雲何不聽經。輕畢虎皆去。尋有大蛇十圍。竟來環繞舉頭向猷。半日而去。一日有男子來前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余年。今往寒石山。辄推室以相奉。遂鳴鞞改角淩雲而去。猷于東晉武帝太元八年入寂(本傳)
戊辰 太和叁年建元四年前涼前燕 建熙九年代
釋慧常譯比丘尼傳六卷 晉安西將軍桓溫主簿王珣及弟玟舍宅爲寺。平江路虎丘山是也(圖經寺記)
醫術 沙門于法開。是年入寂。開蘭公弟子也。善放光般若經。尤精醫法。穆帝嘗召之。視脈知其不起乃不醫。或問曰。師高明剛簡。何以醫術經懷。開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本傳)
己巳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前涼建熙十年庚午 晉 太和五年前秦 建元六年前涼前燕暐 建熙十一年國滅代
晉辛未年十一月。桓溫自廣陵詣建康。諷褚太後請廢帝立丞相會稽王昱。诏進溫丞相大司馬留京師輔政。溫乃辭仍請還鎮姑孰(帝紀)
前燕
慕容廆(戶賄反)昌黎鮮卑人。世受晉封號。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廆都督東夷置僚屬。晉成帝鹹和八年慕容皝(胡廣反)立。至丁酉年皝稱王。皝雅好文學。親臨庠序。講授考校。晉穆帝永和四年十一月皝卒。世子隽即位。遣使詣建康告喪。晉帝诏遣谒者陳光拜隽爲燕王。隽以戊申歲稱元年。壬子年隽滅石趙。十一月隽即皇帝位。稱元玺元年。丁巳年隽遷都邺(彰德路古相州冀域)即石虎之都也。改元光壽。庚申年正月昭帝隽卒。大司馬慕容恪受遺诏。輔太子暐即位。改元建熙。暐曰幽帝是也。己巳建熙十年燕太傅上容王慕容評忌吳王慕容垂威名。又與評廷爭怨隙。太後可足渾氏與評密謀誅垂。垂與子弟侄俱奔秦。秦王符堅大喜郊迎。乃以垂爲冠軍將軍封賓從侯。初晉攻燕。燕求救于秦。許割虎牢以西賂秦。晉兵既退。燕人悔之。秦主堅大怒。帥兵伐燕。十二月進攻洛陽。建熙十一年正月。燕荊州刺史武威王築。以洛陽降秦。六月再伐燕。燕敗。十一月秦主堅入邺。燕主暐出降。十二月秦主堅遷慕容暐及燕後妃王公百官于長安。封暐爲新興侯。其余封授各有差。廆起自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東晉廢帝太和五年庚午。四主合六十八年
太宗簡文帝
昱。元帝少子也。封會稽王。康帝崩。太後诏王總萬機。進位司徒丞相錄尚書事。桓溫廢海西公以太後命。王入承大統。桓溫擅權。帝以仁恕處之。壽五十叁歲 帝造佛像立寺建齋度僧。建康長幹寺建佛塔壯麗(弘明集) 鹹安(二)
辛未 晉十一月帝立改曰鹹安元年前秦符氏奄有中原 建元七年前涼張氏代
晉沙門竺法汰。止建康瓦棺寺。帝深敬重。請講放光般若經。帝親臨幸。公卿畢集。缁素欽敬。武帝太元十二年汰入寂。壽六十八。武帝诏曰。汰法師道播八方。奄爾喪逝。可赙錢十萬。喪事有司悉辦(本傳)
壬申 鹹安二年 七月帝崩前秦 建元八年前涼代
晉許詢。字玄度。帝重敬甚。每與清談。詢後身爲僧名昙彥。浙東紹興建塔。彥壽一百二十歲(本傳塔記)
烈宗孝武帝
曜。簡文第叁子。即位年十一。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後歸政。在位二十四年。壽叁十五 甯康(叁)太元(二十一)
癸酉 晉 甯康元年秦 建元九年前涼代
七月南郡宣武公桓溫疾笃。以弟沖領其衆薨。沖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爲嗣。時方五歲。襲封南郡公。沖代溫居任盡忠王室。八月太後複臨朝攝政
甲戌 甯康二年建元十年前涼代
敕葬沙門 法師竺法潛。哀帝興甯二年诏講般若經于禁中。潛著屐至殿中。人聚觀歎道德高風之盛。帝嘗強以衣冠。潛不允辭還剡山。其後支遁寓書求買沃州小嶺以歸隱。潛答曰。欲來當給。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也。至是年入寂。武帝下诏曰。法師理悟虛遠。風鑒清高。棄宰輔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笃勤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于懷。其賜缗錢十萬。助建茔塔。凡中國敕葬沙門自潛而始也(僧傳)
乙亥 晉 甯康叁年前秦 建元十一年前涼代丙子 晉 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前秦符 氏建元十二年前涼張氏秦滅之合七十四年代拓跋圭是年築城邑
前涼
張軌。字士彥。安定人(今陝西莊浪路泾州雍州之域)仕晉爲散騎常侍。惠帝永甯元年正月爲涼州刺史。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爲涼州。癸亥年據之。愍帝建興二年軌稱涼州牧西平公。建興四年張寔襲位。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弟茂襲位。晉明帝太甯二年子駿襲位。晉穆帝永和元年稱王。永和二年五月西平忠成王張駿薨。官屬上世子重華爲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永和九年十一月西平敬烈公張華卒。世子曜靈才十歲。右長史趙長等建議立長甯侯祚。重華庶兄也。廢曜靈爲涼甯侯。立祚爲涼州牧。改元和平。晉永和十年正月張祚自稱涼王。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禮樂。永和十一年沖公靓立。年曰建興。至晉哀帝興甯元年。涼綽公張天錫殺靓而自立。至是武帝太元元年符秦滅之。合七十四年
涼州隸今甘肅省。雍州之域
丁醜 晉 太元二年前秦 建元十叁年晉書曰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晉唯東南一隈耳代
廬山西林寺 晉釋慧永。初與遠公法師同依道安法師。至是永公先至浔陽。刺史陶範留之憩廬山。舍宅棲止之。乃創寺曰西林。嶺上一室曰香谷(本傳)
戊寅 晉 太元叁年前秦 建元十四年代
都維那 沙門竺道壹從竺法汰學晉簡文帝俱深敬重壹後止平江虎丘山又適越州若耶溪頃之郡守王荟建嘉祥寺請居僧首時號九州都維那(孫綽贊傳) 毗奈耶律十卷 是年竺法念法師譯之成
己卯 晉 太元四年前秦 建元十四年 秦取晉襄陽得道安法師並習鑿齒代庚辰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代
沙門竺法義。王道孔敷。承風敬友。帝嘗遣使征請殿中。講說經典。武帝每從而聽。是年入寂。帝賜錢十萬。營塔葬新亭岡。今天安寺也(本傳)
辛巳 太元六年正月帝立精舍殿內延諸沙門講道建元十七年代壬午 晉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呂光據姑臧即涼州也代
前秦主堅遣左將軍呂光伐龜茲。迎鸠摩羅什法師。呂光遂據于姑藏(即涼州也)。號後涼
癸未 晉 太元八年前秦 建元十九年呂光代拓跋圭甲申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後秦姚苌白雀元年西秦乞伏國仁據金城呂光後燕慕容垂元年代
雁門遠公法師。是年抵江州路廬山
乙酉 太元十年堅遇弑子丕立太平元年白雀二年西秦 建義元年呂光垂據中山建興元年代圭丙戌 太元十一年丕卒登即位隴東 太初元年苌入長安即位建初元年建義二年叁河王呂光太安元年建興二年圭即魏王位 登國元年丁亥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建初二年建義叁年麟嘉元年建興叁年魏王圭 登國二年戊子 太元十叁年太初叁年建初叁年建義四年麟嘉叁年建興四年登國叁年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得度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王睹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此何瑞也。梵志曰。魔來之兆。即集其徒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其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王曰。師何爲來。祖曰。將度衆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上。祖指之還壓其衆。梵志怖懼投祖。祖愍之再指化山。山隨指滅。祖爲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人故謂之璎珞童子。王與祖同辇而出見璎珞。祖指謂王曰。此童子大勢至菩薩也。此聖之後複出一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吾今以正法眼藏付之。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爲智。付法已辭王曰。吾歸寂滅。願王于最上乘毋忘外護。即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爲收舍利建塔瘗之。當此東晉武帝之世也(正宗記)
己醜 晉 太元十四年前秦符氏太初四年後秦姚氏建初四年西秦幹歸太初元年呂氏 麟嘉叁年後燕 垂 建興五年魏王 登國四年
釋道安法師 常山扶柳衛氏子。世業儒。早失恃怙依表兄。年十一出家師事佛圖澄。讀書日記萬言。才辯無敵。性聰而貌醜。時語曰漆道人驚四鄰。及澄卒率徒衆渡河依陸渾山。木食澗飲。至是武帝甯康元年于襄陽立檀溪寺。建浮圖鑄銅佛像。武帝聞安名诏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爲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己卯晉太元四年二月。秦主堅攻取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爲誰。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至長安。沙門萬數各隨其師爲姓。安曰師莫如佛世尊也。應沙門宜以釋爲氏。及增一阿含經至乃雲。四河入海無複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與經符合。世益重之。己醜年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忽有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雲即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數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爲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本傳) 秀紫芝編年論曰。佛教之盛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叁大士化儀全偉
庚寅 晉 太元十五年前秦苻氏太初五年後秦姚氏建初五年西秦乞伏太初二年呂氏 麟嘉四年後燕 建興六年魏 登國五年
廬山淨土念佛 始起此年詳見遠法師下
辛卯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建初六年太初叁年麟嘉五年建興七年登國六年壬辰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建初七年太初四年麟嘉六年建興八年登國七年癸巳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長卒太子興立太初五年麟嘉七年建興九年登國八年甲午 太元十九年符崇滅 延和元年後秦興 皇初元年太初六年麟嘉八年建興十年登國九年
前秦
符健。略陽氐人。父洪仕後趙爲都督。因石氏之亂據有關右。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洪卒。十一月第叁子健入長安。秦雍夷夏皆附之。次年正月健即天王位。國號大秦。稱大單于…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