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氏稽古略》

「史传部」经文2037卷49页码:P0737
元 觉岸编

  《释氏稽古略》三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帝位 建平元年二年辛卯 咸和六年玉衡二十一年建平二年三年壬辰 咸和七年玉衡二十二年建平三年四年癸巳 咸和八年玉衡二十三年勒建平四年七月卒燕慕容皝立代五年甲午 咸和九年玉衡二十四年 雄卒海阳王弘立延熙元年六年乙未 咸康元年汉改成曰汉期玉恒元年虎立 建武元年七年丙申 咸康二年玉恒二年建武二年八年丁酉 咸康三年玉桓三年建武三年前燕皝称王代 后元年戊戌 咸康四年李寿立 汉兴元年建武四年拓跋什昱徤建国元年追尊曰成帝

  学箴 晋司徒王导以李充为丞相掾。充以时俗崇尚浮虚。乃着学箴。以为老子云。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岂仁义之道绝。然后孝慈乃生哉。盖患乎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众。将寄责于圣人而遣累乎陈迹也。凡人见形者。众及道者鲜。逐迹逾笃。离本逾远。故作学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废。乃损所隆。乃崇所替。非仁无以长物。非义无以齐耻。仁义固不可远。去其害仁义者而已(晋书李充传)

  晋光禄勋颜含以老逊位。致仕二十余年。至是十月卒。寿九十三岁。郭璞尝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毋劳耆龟

  己亥 晋 咸康五年汉李氏 汉兴二年后赵石氏建武五年前凉张氏前燕代 建国二年

  晋司徒王导卒。导有弟曰道宝。辞荣为僧。以学行显(高僧传)

  庚子 咸康六年汉兴三年建武六年三年辛丑 咸康七年汉兴四年建武七年四年壬寅 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汉兴五年建武八年五年

  康帝

  岳。成帝母弟。自琅琊王即帝位。在位二年。寿二十三岁。亮阴不言。委政庾冰封。成帝子丞为琅琊丕。奕东海王 建元(二)

  癸卯 建元元年汉兴六年建武九年六年甲辰 建元二年九月帝崩执 太和元年建武十年前凉前燕代 七年

  孝宗穆帝

  聃。康帝太子。二岁即位。褚太后临朝。中外无事。升平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归政。寿十九 永和(十二)升平(五)

  乙巳 年在位一十七年 永和元年李执 太和二年建武十一年前凉称王前燕 皝代丙午 永和二年嘉宁元年建武十二年重华立代丁未 永和三年桓汤灭之 合四十五年建武十三年代

  大成改曰汉 李持巴西人。少仕晋。西晋惠帝太安二年据益州(四川西道成都路也。梁州之域郡名锦城)国号曰成。年曰建初。特卒子雄。晋惠帝永与元年十月。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兴。以其叔父骧为太传。追尊父特为成都景王。晋惠帝先熙元年。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年曰晏平。国号大成。尊特曰景皇帝。东晋成帝咸和九年雄卒。太子班即位。其弟安东将军李期谋作乱。因班夜哭弑之于殡宫。期即皇帝位。谥雄曰武皇帝。庙号太宗。晋成帝咸康元年。幽公期改年曰玉恒改国号曰汉。晋咸康四年。汉中穆文帝李寿杀期自立。改元汉兴。晋咸康七年。汉主寿以其子执领大将军录尚书事。晋康帝建元二年李执立。年曰太和。至是晋永和二年。汉年曰嘉宁十一月。晋安西将军桓温伐汉。晋永和三年三月。温兵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汉人惶惧无复斗志。执自称洛阳李执诸军门降。温送执及其宗室十余人。时建康封归义侯国灭。成起自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终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丁未。五主合四十五年

  戊申 晋 永 四年后赵石氏 建武十四年前凉张氏前燕慕容皝卒隽立元年代

  佛图澄和尚 天竺国人也。西晋怀帝永嘉四年至洛阳。自言百岁余。服气自养。积日不食。善诵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绵塞之。夜则拔绵出光以自照。每临溪从孔出肠胃洗濯。还纳腹中。会洛阳寇乱。潜伏草野。时石勒屯葛陂多残杀。澄杖锡谒勒。勒命试以道术。澄取满钵水咒之。俄青莲华生钵中。勒神敬之延于军中。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刘曜围守洛阳。勒自救之扣澄。澄曰。佛塔无风。一铃独鸣。曰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军出获刘曜。勒战果获曜。载之襄国。咸和五年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奉澄弥如笃敬。号曰大和向。勒爱子斌病死将殡。勒叹曰。朕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杨枝沾水洒之。执斌手曰可起矣。斌乃稣遂起。自是勒诸子多在澄寺中养之。晋咸和八年七月勒殂。弟虎字季龙袭位。徙都邺(今彰德路冀州之域)尤倾心事澄。至是晋永和四年澄将去世。诣辞季龙。惊曰。大和尚遽弃我国有难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无由增损。但道贵行全德贵不怠。苟道德无玷。虽死如生。咸无焉千岁尚何益哉。然可恨者。国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当蒙福祉。而布政猛虐。赏罚交滥。特违圣典。致国祚不延也。季龙号恸呜咽。十二月八日澄安坐而逝。寿一百七十岁。入道一百九年。度弟子道安法师等七千余人。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僧传)

  己酉 晋 永和五年后赵大宁元年 虎殂国乱前凉前燕慕容 隽元年代

  后赵

  石勒上党人(今晋宁路潞州郡名上党冀域)初与八骑归汉刘氏。西晋怀帝永嘉四年。汉主刘聪即皇帝位。以勒为并州刺史(并州太原也。今曰冀宁路冀州之域)勒杀汉将王弥。聪大怒然犹加勒镇东大将军。东晋元帝大兴元年汉主聪卒。丞相刘曜即皇帝位。进勒爵为赵王。大兴二年勒据燕蓟号襄国称元年。晋成帝咸知三年勒年曰太和。赵主刘曜围守洛阳。十一月勒救洛阳。曜为勒将石堪所执。舆至襄国杀之。晋咸和五年。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九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四月勒如邺将营新营。建平四年七月勒卒。太子弘即位。是为海阳王。改元延熙。夜以勒丧潜瘗山谷莫知其处。备仪卫虚葬于高平陵。谥曰明帝。庙号高祖。八月赵主弘以中山王虎丞相魏王加九锡。总摄百揆。为弘在位一年。明年九月赵魏王虎立。改元建武。都于邺。至是晋帝永和五年正月赵主虎改元太宁。既而病卒。太子世(虎之少子也)即位。彭城王遵(虎之长子也)废世为谯王寻杀之。遵即位。以义阳王鉴为侍中。武兴公闵都督中外诸军事。初赵主遵许以武兴公闵为太子。十月遵立太子衍闵益恨望。十一月闵帅甲士。执遵于南台杀之。立义阳王鉴。以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晋永和六年正月武德王冉闵即皇帝位。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后赵始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己卯。终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六主合三十三年(石勒载记)

  闵大名路滑州内黄县人。本姓冉。赵主勒获之。命弟虎养以为子。闵至是复姓冉。庚戌年三月后赵石只闻冉闵篡位于邺。乃即帝位于襄国。改元永宁。十月冉闵伐襄国。明年辛亥石只将刘显杀只自立称帝。壬子年冉闵攻杀刘显。闵在位三年。前燕慕容隽进兵攻闵获之国灭。冉魏不在十六国占据之列(冉闵载记)

  庚戌 晋 永和六年秦符洪赵将也据长安魏冉闵 永兴元年前凉张氏前燕慕容氏代

  二月有佛金像现于荆州。司马桓温迎之不动。时江陵滕畯舍宅为寺。命法师昙翼主之。翼率众拜请捧之。飘然轻举安奉本寺(感应传并图经)

  辛亥 晋 永和七年洪卒子徤称天王 皇始元年永兴二年代壬子 晋 永和八年徤即皇帝位皇始元年一永兴三年前凉前燕隽即帝位元玺元年代

  方外交 法师支遁。字道林。业精般若。时谢太傅安王右军羲之与之厚善。谢安守吴兴。日书抵遁。略曰。思君日积比辰尤甚。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怆然。人生如寄耳。自顷风流得意事殆磨灭都尽。唯终日戚戚迟君一来。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载也。东晋哀帝兴宁二年十月。沙门竺潜辞阙还剡山。诏遁继讲法于禁中。一时名士殷浩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彦伯并与结方外交。天下想见其标致也。晋废帝太和二年。遁杭表辞阙还山。有诏资给。敦遣诸公祖饯于征虏亭。投迹越之剡山。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禀学。时有惰者。遁着铭以勖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茫茫三界。渺渺长羁。谨守明禁。抗志无为。云云。有遗其马者。畜之曰。吾爱其骏耳。有遗其鹤者。纵之曰。冲天之物。岂耳目玩哉。君子多其达。后出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难义数反。听者钦服寿五十三入灭。戴逵过其塔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计。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也(本传)

  癸丑 晋 永和九年 越阑亭序前秦符氏皇始三年前凉祚立和平元年前燕二年代甲寅 晋 永和十年前秦符氏皇始四年前凉称王和平二年前燕 元玺三年代

  沙门帛法桥。诵经乏声忏悔七昼夜。祷观世音菩萨以求显报。至七日喉内豁然。自是昼夜讽咏声彻里许。年踰九十。声通婉响(本传)

  乙卯 永和十一年徤卒生立 寿光元年靓立 建兴元年元玺四年丙辰 永和十二年寿光二年建兴二年元玺五年丁巳 升平元年 帝加坚立元服生卒 永兴元年建兴三年迁都子邺 光寿元年代戊午 升平二年永兴二年建兴四年光寿二年己未 升平三年甘露元年建兴五年光寿三年庚申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建兴六年隽卒讳立 建熙元年代辛酉 升平五年 五月帝崩甘露三年玄靓奉晋正朔建熙二年

  哀帝

  丕。成帝长子。封琅琊王。穆帝无嗣。皇太后以王奉大统即位。饵长生药。药发不能亲政。褚太后临朝。寿二十五 隆和(一)兴宁(三)

  壬戌 帝在位四年 隆和元年甘露四年建熙三年代癸亥 兴宁元年甘露五年天锡建熙四年甲子 兴宁二年甘露六年建熙五年乙丑 兴宁二年 二月帝崩建元元年建熙六年代

  晋王坦之舍园宅为安乐寺。释慧受化之也(弘明集寺记)

  废帝

  奕。哀帝母弟。哀帝无子。太后命之为嗣即位。桓温畜不臣之志讽褚太后。废帝为东海王。又封海西公。寿四十五岁 太和(五)

  丙寅 帝在位六年 太和元年前秦 建元二年前凉前燕暐 建熙七年代

  十诵戒本三部 秦西域沙门昙摩持(此云法海)译出(律藏本传)

  丁卯 晋 太和二年前秦符氏建元三年前凉张氏前燕慕容氏建熙八年代

  沙门竺道猷。即帛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是年又移台州。始丰赤城山(今台州天台山)坐禅石室。有群虎蹲于前。猷诵经。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其头。…

《释氏稽古略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